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堯頭窯
- 出土地點:陝西澄城縣
- 所屬年代:漢
- 文物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簡述
據有關資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斷,堯頭窯始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據明朝澄城縣誌載“澄城紫砂”始於唐代(公元618年),明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瓷器”。清嘉慶縣誌載,澄城產紫砂器,樸實耐用,民國十五年《澄城附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其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余皆尋常之物。可見澄城堯頭窯迄今已有千餘年燒制陶瓷的窯火延續的歷史。屬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著名的民窯之一。
現況
堯頭窯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一優雅的字元慢慢取代了瓷窯的“窯”。因此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堯頭黑陶根據明代縣誌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堯頭窯興盛於與宋元,在明代堯頭窯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瓷釉品類得到很大的補充,至清朝時期,堯頭窯工藝達到了鼎盛,瓷釉品質更加純淨,裝飾藝術也進行了創新,在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堯頭窯由盛而衰,窯場規模縮小,產品數量下降,新中國改革開放後,有些堯頭窯的老工匠在已廢棄古窯址,重新開始了傳統瓷器的製作,經歷了八百年的古窯場的制瓷工藝得以保留和傳承。
堯頭窯主要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用陶瓷,古窯體系基本分為碗窯、瓮窯、黑窯、砂窯四個傳統窯系。據調查可知,堯頭鎮在20世紀中葉,瓷業燒造是分地區和分家族進行的,推測明清時期燒造情況相同。其中碗窯區分布在宋家城、古家城北城下河後坡西側,燒造者以南溝和南城李、宋姓家族為主,據考察後灣和宋家道共發現21處窯爐,大部分為碗窯;瓮窯燒造區分布在瓮窯咀,燒造者以龍灣、周家洞、杜家灣、和趙家咀一帶周、杜、趙、雷姓家族為主。共發現窯爐19處;黑窯區分布在後坡村北山坡,燒造者以後坡、宋家道和南關的李、宋、白、郭姓家族為主,其工藝以燒造罐、壇、盆油燈為主,僅發現3處窯爐,且破壞嚴重;砂窯區,砂鍋溝因以燒砂鍋為主而得名,地處白家城舊址南,燒造者以白家城、後寨子、紅科村白姓為主,據考察發現窯爐43座,但其中大部分為1958年大煉鋼時期所建土窯爐,並未發現砂器窯遺蹟,因為砂器窯極難保存,即使殘存,也難於發現。
據多年文保單位考察,堯頭鎮共發現作坊68處,其中發現一作坊磚刻有“鹹豐元年”,保存完好。發現窯爐128處,窯址保存情況差異較大,原料礦遺址發現5處,原料加工遺址發現晾曬上一處碾磨盤4個,古民居100餘家。
堯頭窯是陝西渭南歷史上註明的民間瓷窯之一,該遺址是我國傳統制瓷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著名的窯口之一,對耀州窯有著極為重要的繼承、弘揚和發展,豐富了陝西地區的窯口分布,是北方民間瓷窯的典型代表,對研究我國北方古瓷窯有著重要意義。堯頭窯有著極高的科學價值,展示了從唐朝到現代制瓷歷史的變遷,是制瓷歷史的實物例證,堪稱燒瓷技藝的活化石,堯頭窯對研究我國北方青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堯頭窯的選址具有科學的合理性,在藝術方面,堯頭窯瓷器有著與眾不同的古樸風格和豐富的裝飾藝術。社會方面,堯頭窯對當地居民生活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對傳承傳統文化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
澄城堯頭窯是一個歷史的話題,科學的話題,永遠說不完的話題。雖未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但有些觀點仍發人深思。考古界的學者認為,堯頭窯遺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間傳說,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在北方不少地方,發現出土為數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來找不到窯口,當看到堯頭窯遺址和藏品後,感慨地說,這下可找到了“根”,它的考古學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在美術書法家眼裡,堯頭窯刻劃花堪稱一絕。做好的毛坯施釉後,老藝人以刀代筆,隨意嫻熟的了了數刀,就將一幅幅喻意深遂的圖案躍然其上;鐵鏽花青花則色彩對比強烈,明快清晰,質樸大方,所繪紋飾淋漓暢達,精緻瀟灑,被稱為“東方的畢家索”。一筆寫成的“福”字,風格豪放,游龍走鳳,自由灑脫,氣韻橫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猶如眼前。民俗專家認為,澄城堯頭地區許多古老的傳說,民謠都與瓷器有關,在渭北一帶廣為流傳,“收秋不收秋,等到5月26,只要此日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買來大碗吃米飯”。足以反映,舊時人們對豐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證了它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具。從小孩坐的“懶婆娘”到死亡之後的土葬,無不與堯頭陶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使死者得到世間的光明,在棺木前點燃黑釉瓷碗的“長明燈”,在墓穴內放著裝滿飯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這樣可讓死者不會飢餓,會使後人日子大發,後繼有人。
多年來,澄城堯頭陶瓷雖未入編國家級的有關史料,但對它的挖掘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先後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展出,參加了省級以上的多次展覽均獲一等獎。國內外的許多媒體都對此予以報導。中央電視台,《人民畫報》、《人民中國》雜誌,《黃河十四走》(台灣漢聲出版),《收藏界》、《文博》雜誌,香港《大公報》,陝西日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華商報,各界報導等都已研究性文章和圖片形式作了報導和介紹。其陶瓷作品被西安美院、省藝術館、省美術館、深圳大學、香港大學等多家單位收藏。國內外的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大多是慕名來澄城堯頭窯考察,挖掘研究,發表學術論文。有的一年好多次,有的一次十多天,對澄城堯頭窯的歷史和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
隨著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澄城堯頭窯燒制技藝已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國著名的窯口之一。縣委、縣政府對堯頭窯陶瓷的挖掘保護,傳承發展極為關注,成立組織,撥出專款,將原生態古窯址列入縣級文保單位,保護古窯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壞,規模宏大,面積達4平方公里的古窯遺址。有古窯30餘座,古民居上百家,從殘瓷及窯具堆積能劃分出元、明、清、民國等地層,燒制歷史可追溯到13世紀。國內如此規模,保存相對完好古窯遺址十分罕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能性極大。徵集流散於民間的宋、元、明、清、民國的堯頭陶瓷精品實物1800餘件,為籌建澄城堯頭窯陶瓷博物館打下了基礎。對健在60歲以上的老藝人調查登記,發給生活補助,鼓勵老藝人恢復生產。已有3家個體作坊生產,顯示出生機,其燒制技術得到傳承利用。
2006年5月堯頭窯燒制技藝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6月8日堯頭窯陶瓷遺址被澄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確劃分了保護範圍。2008年9月16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9年8月開始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待批)。
保護與傳承
文化是全國人民的文化,文物是全國人民的文物,我們保護文物不僅僅是要保證文物的完整,更重要的是要讓文物去展示它的價值,這樣才能將民族之魂—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