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漢語文字)

堂(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堂(拼音:t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指宮室的前廳,常指君主治政之處,後轉指用於某種集體活動的房屋,又轉指舊時官府舉行儀式、處理公務、審理案件之處。商店的牌號也作“堂”。“堂”還表示同祖父的親屬關係。“堂”也作量詞用,用於審案的次數、分節的課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堂
  • 拼音:táng
  • 部首:土、⺌
  • 五筆:IPKF 
  • 倉頡:FBRG 
  • 鄭碼:KOJB 
  • 筆順:豎、點、撇、點、橫鉤、豎、橫折、橫、橫、豎、橫
  • 字級:一級(編號:2256) 
  • 平水韻:下平聲·七陽 
  • 注音字母:ㄊㄤˊ
  • 統一碼:5802 
  • 四角碼:90104
  • 異體字:坣、㙶、隚
  • 筆順編號:24345251121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韻書集成,上中古音,方音集成,

文字源流

堂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堂”在金文中主要有繁、簡兩種寫法。複雜的字形(圖1)上面是“高”的省略,下面則是由省略了“口”的“尚”和“土”組成的。“高”表示“堂”之高大。簡單的字形(圖3)由“尚”和“土”組成,“尚”省略了“口”,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土”表示字的意義跟土有關。字形5下部從“立”,也從省“口”之“尚”;字形10“立”字上下有短橫,當為飾筆。也有字形從完整的“尚”,如字形4。最後這種寫法發展成為現代漢字。
“堂”最初是指“人工築成的方形土台或房屋的地基”。《尚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shěn,況且)肯構?”清代學者俞樾在《群經平議·尚書三》中解釋說:“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謂之堂。”在前面的句子當中,“堂”指立堂基,“構”指蓋房子。句子的原意是,他的兒子連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裡還談得上蓋房子呢?這是以造屋為喻,說明兒子無法繼承父親的事業。後來,由此產生的“肯構肯堂”一詞卻常常被反用其意,比喻子承父業。
“堂”進一步可以指“建於台基之上的建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堂”釋為“殿”,實際上,“殿堂”之義是在“堂”的本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堂普遍較高。《韓詩外傳》卷七:“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以一仞為八尺(也有七尺之說)計,九仞是相當可觀的高度。這雖然是藝術上的誇張手法,但也足以說明堂之高大。漢代賈誼《治安策》:“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以堂比擬帝王,也是建立在堂普遍較為高大這一客觀事實基礎上的。
後來,“堂”又泛指房屋的正廳。古人居住的主體建築一般坐北朝南,前面是堂,堂後為室,二者由戶相連。由於整幢房子是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廳堂必須先上台階,故有“升堂”之說。《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對仲由造詣的評價:“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先階,後堂,再到室,這種由外至內、循序漸進的次序被孔子用來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的過程。在他看來,仲由的技藝雖未達於內室,卻也到了廳堂之上,也就是說,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了。“升堂入室、登堂入室”等說法即源於此。
古代中國人儘管不在堂上寢臥,但人與堂的親近度絲毫也不遜色於人與室。由於人們在堂所處位置和活動方式的不同,因而積澱成俗,並由此衍生出不少相關的稱謂語。如“高堂”。古代家庭中父母的居室一般稱堂屋,處於全家中央的位置,因而子女常借用“高堂”指父母居住處或代稱父母,以示尊重。如李白《送張秀才從軍》詩:“抱劍辭高堂,將投霍將軍。”民間婚俗,主持人朗聲高叫“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即父母。再如“堂客”,本指堂上客人,明清後轉指婦女,也專指妻子。
堂因形制各異,作用不一,在傳世文獻與詩文中形成了許多不同名稱,如廟堂、朝堂、廳堂、會堂、講堂、草堂、畫堂等,門類繁多,不一而足。例如“廟堂”,指宮廷。廳堂,指聚會或招待客人用的大房間。用於聚會活動的還有“會堂”“食堂”“學堂”“課堂”等,“堂”所指的都是大的處所、房間。一些中藥店也喜採用“堂”字,如同仁堂、百草堂、合順堂,都給人以歷史悠久,底蘊豐厚,顧客盈門的想像空間和祛疾期待。
古代的堂不僅敞亮,而且由於它是公開議事、接待賓客的場所,所以通常裝飾華麗。堂的這些特徵賦予其莊嚴、宏大等意義,比如堂皇、堂堂正正、堂而皇之、堂哉皇哉等一系列詞語都具有這方面的含義。“堂”字的重疊形式“堂堂”在古文中十分常見,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莊嚴、宏大等。《論語·子張》:“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是說子張的儀表端正莊嚴。岳飛《題青泥市蕭寺壁》詩:“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其中的“堂堂”是形容志氣宏大。《史記·滑稽列傳》:“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則是形容楚國國力強大。
從古代家族源流來看,在一個大家庭中生活的兄弟,他們共用同一個“堂”,於是,他們的後代就以“堂”來表示彼此間的親緣關係,如“堂叔、堂兄、堂姐”等。據考證,這裡的“堂”實際上是“同堂”的省略,最初正是就其同堂共處的身份而言的。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人工築成的方形土台。或指屋基
《尚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俞樾《群經評議·尚書三》:“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謂之堂。”
《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註:“封,築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
房屋的正廳(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
hall
《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
《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小娘子便到堂中走走,如何悶坐在房裡?”
堂屋;登堂入室
舊時官府舉行儀式、審理案件的地方
court
漢·王充《論衡·物勢》:“一堂之上,必有論者;一鄉之中,必有訟者。”
晉·左思《魏都賦》:“都護之堂,殿居綺窗。”
大堂;升堂;對簿公堂
專供從事某種活動使用的房屋
hall;room
《後漢書·明帝紀》:“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宋·王禹偁《揚州建隆寺碑》:“禮佛有殿,演法有堂,齋庖在東,僧寢在右。”
課堂;禮堂;食堂;佛堂
用於廳堂名稱,舊時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
南朝梁·任昉《靜思堂秋竹賦》:“靜思堂,連洞房,臨曲沼,夾修篁。”
元·馬致遠《夜行船》套曲:“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
《小五義》第四二回:“有個明遠堂雷家在哪裡?”
用於商店牌號
尊稱對方的母親
mother
令堂;尊堂
寬闊平整的地方
《詩經·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滑縣附近
《詩經·墉風·定之方中》:“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毛傳:“楚丘有堂邑者。”
(Táng)姓氏用字。參看“堂姓
形容詞
高的樣子
漢·張衡《西京賦》:“刊層平堂,設切厓隒。”
清·龔自珍《敘嘉定七生》:“美矣臧矣!麗矣堂矣!毋相忘矣!”
屬性詞。指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關係
cousin
堂房;堂兄弟;堂姐妹
量詞
用於成套的家具或餐具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一堂黑漆雕花高背椅。”
用於分節的課程
張天翼《春風》:“別人這一堂正有課。”
用於審案的次數(舊時開庭審案一次叫一堂)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方老爺才問了他一堂。”
用於場景、壁畫等
巴金《家》十一:“他叫四叔寫一堂壽屏準備給他底老友馮樂山送去,慶祝馮樂山底六十壽誕。”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徒郎切
殿也。從土尚聲。
坣,古文堂。
㙶,籀文堂從高省。

說文解字注

“殿也”註:殿者,擊聲也。叚借爲宮殿字者。《釋宮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禮記》注之“沂鄂”。沂,《説文》作垠,作圻。《釋名·釋形體》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古音□聲、斤聲、〔⿱曰匕〕聲互通,合音作幾、作畿。是以《禮記》“彫幾”謂有沂鄂。堂之所以偁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沂鄂㬎然。故名之殿。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偁堂,漢上下皆偁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偁殿者矣。《初學記》謂殿之名起於《始皇紀》曰:“作前殿”,葉大慶《攷古質疑》,博引《説苑》諸書,以證古有殿名,要其所引,皆漢人所作書也,即《六韜》亦豈真周人書哉?
“從土,尚聲”註:徒郎切,十部。
“坣,古文堂如此”註:蓋從尚省。
“㙶,籀文堂。從尚,京省聲”註:從尚不省,則異乎古文。邑部□,地名。從籀文堂也。篆文以爲從尚,則聲在其中,故省其京省。

廣韻

徒郎切,平唐定 ‖ 尚聲陽部
堂,堂除。亦屋。《白虎通》曰:“天子之堂高九尺,天子尊,故極陽之數九尺也。堂之爲言明也,所以明禮義也。”《禮記》曰:“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姓,《風俗通》云:“堂,楚邑大夫五尚爲之,其後氏焉。”
【校釋】爲之:《風俗通》作“爲之宰”,當據補。

康熙字典

古文:坣、㙶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徒郎切,音唐。《説文》:殿也。正寢曰堂。《釋名》:高顯貌。《演義》: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宇也。《詩·豳風》:躋彼公堂。
又明堂,王者朝諸侯之宮。《禮·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前漢·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又堂室。《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虛之,謂之堂,半巳後實之,謂之室。
又官署。《漢官儀》:黃門有畫堂之署,中書省玉堂。《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書·百官志》:初三省議事於門下之政事堂,其後裴炎遷於中書省。
又戸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
又《吳郡國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數失火,以雌黃塗之乃止,故郡治曰黃堂。《呂氏春秋》:宓子賤鳴琴而單父治,故縣治曰琴堂。
又堂堂,盛也,正也。《論語》:堂堂乎張也。《淮南子·兵略訓》:堂堂之陣 又衆笑曰鬨堂。《因話錄》: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一人知雜事,名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左右不可忍,雜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謂鬨堂。
又佛堂曰鴈堂。《釋氏要覽》:毗舍離爲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 文巫祭。《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算。註:冬歲之窮,設祭於堂,贈送萬鬼也。
又地名。《詩·鄘風》:望楚與堂。註:楚,楚丘。堂,丘之旁邑。
又山之寬平處曰堂。《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又姓。《韓詩外傳》:堂衣若扣孔子之門。
又複姓。漢儒高堂生,唐貞觀詔從祀。
又葉徒紅切,音同。屈原《九歌》: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古籍書影
  • 1
    說文解字
  • 2
    說文解字注
  • 2
    康熙字典
  • 1
    廣韻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堂(漢語文字)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堂(漢語文字)
書寫提示
“冖”寬“土”窄。“冖”,首筆豎在豎中線,點在橫中線;“口”頂部在橫中線。“土”,豎在豎中線,末橫寬於“⺌”而窄於“冖”。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徒郎切
dʰ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徒郎切
d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徒郎切

增韻

平聲





徒郎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ʼ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徒郎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徒郎切
d‘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d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a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a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a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ɑ̃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a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dɒŋ
24
陽平

吳語
溫州
d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峰
d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ɔŋ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ʰ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ʰɔ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ʰɔ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ɔŋ
24
陽平
文讀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ʰaŋ
55
陽平
文讀
tɯŋ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ou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tɔ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漢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