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拼音:t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指宮室的前廳,常指君主治政之處,後轉指用於某種集體活動的房屋,又轉指舊時官府舉行儀式、處理公務、審理案件之處。商店的牌號也作“堂”。“堂”還表示同祖父的親屬關係。“堂”也作量詞用,用於審案的次數、分節的課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堂
- 拼音:táng
- 部首:土、⺌
- 五筆:IPKF
- 倉頡:FBRG
- 鄭碼:KOJB
- 筆順:豎、點、撇、點、橫鉤、豎、橫折、橫、橫、豎、橫
- 字級:一級(編號:2256)
- 平水韻:下平聲·七陽
- 注音字母:ㄊㄤˊ
- 統一碼:5802
- 四角碼:90104
- 異體字:坣、㙶、隚
- 筆順編號:24345251121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人工築成的方形土台。或指屋基 | 《尚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俞樾《群經評議·尚書三》:“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謂之堂。” 《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註:“封,築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 | ||
房屋的正廳(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 | hall | 堂屋;登堂入室 | ||
舊時官府舉行儀式、審理案件的地方 | court | 大堂;升堂;對簿公堂 | ||
專供從事某種活動使用的房屋 | hall;room | 《後漢書·明帝紀》:“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宋·王禹偁《揚州建隆寺碑》:“禮佛有殿,演法有堂,齋庖在東,僧寢在右。” | 課堂;禮堂;食堂;佛堂 | |
用於廳堂名稱,舊時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 | 南朝梁·任昉《靜思堂秋竹賦》:“靜思堂,連洞房,臨曲沼,夾修篁。” 元·馬致遠《夜行船》套曲:“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 《小五義》第四二回:“有個明遠堂雷家在哪裡?” | |||
用於商店牌號 | ||||
尊稱對方的母親 | mother | 令堂;尊堂 | ||
寬闊平整的地方 | 《詩經·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 |||
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滑縣附近 | 《詩經·墉風·定之方中》:“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毛傳:“楚丘有堂邑者。” | |||
(Táng)姓氏用字。參看“堂姓“ | ||||
形容詞 | 高的樣子 | 漢·張衡《西京賦》:“刊層平堂,設切厓隒。” 清·龔自珍《敘嘉定七生》:“美矣臧矣!麗矣堂矣!毋相忘矣!” | ||
屬性詞。指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關係 | cousin | 堂房;堂兄弟;堂姐妹 | ||
量詞 | 用於成套的家具或餐具 |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一堂黑漆雕花高背椅。” | ||
用於分節的課程 | 張天翼《春風》:“別人這一堂正有課。” | |||
用於審案的次數(舊時開庭審案一次叫一堂) |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方老爺才問了他一堂。” | |||
用於場景、壁畫等 | 巴金《家》十一:“他叫四叔寫一堂壽屏準備給他底老友馮樂山送去,慶祝馮樂山底六十壽誕。”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堂 | 唐 | 宕 | 平聲 | 下平十一唐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郎切 | dʰɑŋ | |
集韻 | 唐 | 宕 | 平聲 | 下平十一唐 | 定 | 開口呼 | 一 | 全濁 | 徒郎切 | dɑŋ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唐 | 徒郎切 | |||||||||
增韻 | 平聲 | 唐 | 徒郎切 | |||||||||
中原音韻 | 唐 | 陽平 | 江陽 | 透 | 開口呼 | 次清 | tʼa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江陽 | 徒郎切 | |||||||||
洪武正韻 | 唐 | 平聲 | 十七陽 | 定 | 徒 | 全濁 | 徒郎切 | d‘aŋ | ||||
分韻撮要 | 唐 | 陽平 | 第十剛講降角 | 透 |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ʰ | ɑŋ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陽 | d | a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陽 | dʰ | ɑ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陽 | d | a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陽 | d | ang |
西漢 | 陽 | |||
東漢 | 陽 | |||
魏 | 陽 | ang | ||
晉 | 陽 | 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陽唐 | ɑŋ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陽唐 | ɑŋ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陽唐 | ɑ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ʰ | ɑŋ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d | ɑŋ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ʰ | ɑŋ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 | ɑn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 | âng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ʰ | ɑŋ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ʰaŋ | 35 | 陽平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ʰaŋ | 42 | 陽平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ʰaŋ | 24 | 陽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ʰaŋ | 213 | 陽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ʰaŋ | 21 | 陽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ʰɑ̃ | 55 | 陽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ʰaŋ | 34 | 陽平 | |
晉語 | 太原 | tʰɒ̃ | 11 | 平聲 | |
吳語 | 蘇州 | dɒŋ | 24 | 陽平 | |
吳語 | 溫州 | duɔ | 31 | 陽平 | |
湘語 | 長沙 | tan | 13 | 陽平 | |
湘語 | 雙峰 | dɒŋ | 13 | 陽平 | |
贛語 | 南昌 | tʰɔŋ | 24 | 陽平 | |
客家話 | 梅縣 | tʰɔŋ | 11 | 陽平 | |
粵語 | 廣州 | tʰɔŋ | 21 | 陽平 | |
粵語 | 陽江 | tʰɔŋ | 43 | 陽平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ɔŋ | 24 | 陽平 | 文讀 |
tŋ | 24 | 陽平 | 白讀 |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tʰaŋ | 55 | 陽平 | 文讀 |
tɯŋ | 55 | 陽平 | 白讀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touŋ | 52 | 陽平 | |
閩語(閩北語) | tɔŋ | 21 | 上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