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堂庭之山
- 位置:南方的鵲山山系
- 文獻介紹:《山海經》卷一 南山經
- 特點: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文獻記載,文獻翻譯,原文出處,
文獻記載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①。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②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③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④,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⑤,佩之無瘕⑥疾。
【注釋】
①金玉:這裡指未經過提煉和磨製的天然金屬礦物和玉石。以下同此。
②谷:即構樹,落葉喬木,長得很高大,適應性強。木材可做器具等用,而樹皮可作為桑皮紙的原料。
③禺: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像獼猴而大一些,紅眼睛,長尾巴。
④狌狌:傳說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也有說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卻不能知道未來。
⑤育沛:不詳何物。
⑥瘕:中醫學指腹內結塊,即現在人所謂的蠱脹病。
⑦棪木:一種喬木,結出的果實像蘋果,表面紅了即可吃。
⑧水玉:古時也叫做水 精,即現在所說的水晶石。因它瑩亮如水,堅硬如玉,所以這樣叫。
⑨黃金:這裡指黃色的沙金,不是經過提煉了的純金。
文獻翻譯
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鵲山山系。鵲山山系的頭一座山是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稱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飢餓。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並且光華照耀四方,名稱是迷榖,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稱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麗{鹿旨}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許多叫做育沛的東西,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再往東三百里,是座堂庭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棪木,又有許多白色猿猴,還盛產水晶石,並蘊藏著豐富的黃金。
原文出處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傳世版本總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1]。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全書18篇,《山經》五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山海經·五藏山經·南山經》(以下簡稱南山經)排列在《山海經·五藏山經》之首,說明其地位的重要性。若以《山海經》的“大荒”四經來研究,解開“南山經”也就找到了通往“大荒”的通途了。
《山海經》內容編目 | ||||||
---|---|---|---|---|---|---|
山經 | 01南山經 | 02西山經 | 03北山經 | 04東山經 | 05中山經 | 亦稱“五藏山經” |
海經 | 06海外南經 | 07海外西經 | 08海外北經 | 09海外東經 | 亦稱“海外經” | |
10海內南經 | 11海內西經 | 12海內北經 | 13海內東經 | 亦稱“海內經” | ||
14大荒東經 | 15大荒南經 | 16大荒西經 | 17大荒北經 | 18海內經 | 亦稱“大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