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基隆市)

基隆(台灣省轄市)

基隆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隆市,是台灣省省轄市,位於台灣島東北角,毗鄰新北市,臨近台北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台灣省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37萬人(2019年8月)。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加上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繁華的港都則侷促于山海之間。

基隆市共分為七個區。即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暖暖區七堵區,其中七堵區面積最大,占有全市面積42.38%,仁愛區最小。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基隆市旗幟徽章,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水力資源,人口,政治,社會事業,教育,公共設施,交通,文化藝術,小吃特產,風景名勝,市區環境,廟口夜市,基隆八景,自然景點,

歷史沿革

基隆,舊名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ketakalan),雞籠”是“凱達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格蘭的諧音近似台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1617年(明末萬曆四十五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基隆戰役),荷蘭人北上攻占社寮島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1668年,鄭經派軍討伐荷蘭人,荷蘭人兵敗。
基隆有街市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正式闢為商埠。1887年建築基隆至台北鐵路,1891年通車。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升格為市。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占台灣後大舉築港,分四期於1935年完成,成為現代化商港,現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後,增建了仙洞的貨櫃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基隆港是僅次於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台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占全台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現為台灣當局的海軍基地。
1895年,日本人占領台灣。
1945年10月台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並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基隆市管轄區域:東為基隆市棉花嶼東端,位於東經122°6′25″;西為安樂區大武侖,位於東經121°40′23″;南為仁愛區石硬港(瀧川町),位於北緯25°6′10″;北為基隆市彭佳嶼北端,位於北緯25°37′53″。東與台北縣瑞芳鎮為界。西與台北縣萬里鄉毗鄰,南與台北縣七堵鄉接壤,北臨東海。管轄的附屬島嶼有社寮島、中山仔、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7島嶼。
1924-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台灣第四大都市。市政府於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於中正區。管轄中正、信義、仁愛、安樂、中山等5區。1945年台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後,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暖、七堵等7個區。
1947年1月31日,將台北縣基隆區的七堵鄉劃歸基隆市,分為七堵、暖暖二區。(另:1947年2月18日,台北縣七堵鄉劃歸基隆市,稱為基隆市七堵區。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區劃分出暖暖區。)
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區域照舊。基隆市管轄中正、信義、仁愛、中山、安樂、七堵、暖暖等7區。管轄區域:東為棉花嶼東端,位於東經122°6′25″;西為台北縣汐止鎮境界,位於東經121°37′28″;南為台北縣平溪鄉境界,位於北緯25°3′10″;北為彭佳嶼北端,位於北緯25°37′53″。東與台北縣瑞芳鎮為界,西與台北縣萬里鄉毗鄰,東南與台北縣平溪鄉接壤,西南與台北縣汐止鎮為界,北臨基隆灣、東海。管轄的附屬島嶼有:在港口的和平島(舊稱社寮島),其旁邊的桶盤嶼、中山仔。港外3.8千米處的基隆嶼(舊稱雞籠山)。東北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三島。市政府設於中正區。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區的中和里劃歸安樂區。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區鶯歌里的皮瀨、石厝里的新山兩地區,劃歸安樂區外寮里管轄。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區域調整:中山區民治里二十鄰港西巷改稱中山區文昌里二十鄰港西巷;安樂區中和里、德和里、德安里、西榮里、西華里、西定里、西康里劃歸至中山區;七堵區鶯歌里、七賢里、三民里、四維里、五福里、六合里劃歸安樂區。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基隆市共分為7個區。此外,該市另有7個附屬島嶼,即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
制表
拼音
英文
面積
(k㎡)
行政區
劃代碼
郵編
Zhōngzhèng Qū
Jhongjheng District
10.2118
1001701
202
Qīdǔ Qū
Cidu District
56.2659
1001702
206
Nuǎnnuǎn Qū
Nuannuan District
22.8283
1001703
205
Rén'ài Qū
Renai District
4.2335
1001704
200
Zhōngshān Qū
Jhongshan District
10.5238
1001705
203
ānlè Qū
Anle District
18.0250
1001706
204
Xìnyì Qū
Sinyi District
10.6706
1001707
201
合計
Jīlóng Shì
Keelung City
132.7589
10017

基隆市旗幟徽章

旗幟徽章
市旗市旗
市徽市徽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基隆市(25°08′N121°44′E325.133°N 121.733°E)的地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市內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布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基隆位置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基隆港水系
旭川(基隆運河)
 情人湖 情人湖
南榮河(石硬港)
西定河(蚵殼港)
田寮河(田寮港)
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碼頭區)
沙灣溪
基隆河水系
大水窟溪
暖暖溪
大武侖溪
石厝坑溪
瑪陵坑溪
友蚋溪
拔西猴溪
水源地及湖泊
西勢水庫(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庫)
八堵攔河堰

氣候

基隆,由於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雖位居台灣之最北端,但相當炎熱。
基隆別稱“雨港”,主要原因為基隆時常多雨陰濕的氣候所造成。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於東北季風從中國大陸北方南下至台灣的迎風面地帶,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擾季風進入內陸,導致基隆在每年12月進入冬季後,便籠罩在陰濕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特別於冬季和春季交際之時,基隆港區及市中心時常發生大霧,嚴重時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務運作被迫完全停擺,但也有不少人將這種天氣賦予“霧鎖雨港”的美稱。
不過,隨著近幾年來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進入1990年代後,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開始遞減的跡象,其中有幾年還出現過嚴重乾旱。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老鷹為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不及百隻。黑鯛本市之市魚為黑鯛,學名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烏格、黑格、厚唇,棲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及大陸沿海等地,台灣省主要在東部、北部、西部及離島之澎湖海域。

水力資源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人口

2009年8月388624人,人口密度2,942人/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為384134人。到2013年12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5千人,勞動力有18萬3千人,就業者有17萬5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2千人。 2019年,基隆市近年來因為生育力降低、人口外流,導致總人口數跌破37萬大關,甚至因為就業機會少,使得基隆人被迫通勤到外縣市工作。

政治

基隆市政府中國台灣省(虛級化)基隆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台灣政府架構中屬於政府位階。由於西元1998年將台灣省政府移除“自治法人”地位並簡併改組為行政院派出機關(有“政府”之名,而無政府之實),稱為精省、凍省或台灣省虛級化,基隆市表面上是直隸於台灣省政府,但事實上是直隸於行政院管轄。
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後,除第4及第五屆選舉之外,基隆市即長期由國民黨執政,至1990年代台灣民主開放後仍無改變。此現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進黨籍立委的李進勇所打破。現任基隆市長為曾任民進黨代理主席的林右昌

社會事業

教育

大專院校
高級中學
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輔大聖心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八斗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高級職業學校
國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
國立基隆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培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

公共設施

文化設施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
主普壇(位於中正公園,為雞籠中元祭主普場所)
基隆史跡館(舊市長官邸,位於中正公園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地方特色文物館
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
基隆海洋文化藝術館
公園與公共綠地
東岸廣場(和平廣場)
海洋廣場
東一碼頭公園
八斗子海濱公園
基隆河河濱綠帶
暖暖運動公園
圖書館
基隆市文化局圖書館
周氏圖書館
基隆市各區區立圖書館
體育設施
基隆市立田徑場
基隆市立體育館/基隆市立游泳池
基隆市立羽球館(位於暖暖
基隆市立棒球場(位於大武侖)
基隆市立網球場(位於安樂社區
社福設施
基隆市立仁愛之家(位於佛祖嶺)
基隆市私立博愛仁愛之家(位於碇內)
基隆市殯葬管理所(位於南榮路)

交通

基隆港
基隆市擁有台灣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於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等國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時是台灣鐵路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台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台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的計畫。
基隆港位於台灣島北端,是台灣北部海上門戶,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北緯25°09′,東經121°44′,地處台灣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達11.5 米。港口三面環山,沿海灣建有 40 余個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約3500~4000萬噸,吞吐主要貨物有糧食、石油、水泥、木材 、化肥和鋼鐵等。世界第十大貨櫃運輸港 。基隆港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是環島航運之主要樞紐港,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基隆港位置處於東經121度44分與北緯25度9分交叉點。港區土地面積(經營土地)189.8公頃,港區水域面積379萬平方米(包括內港98.5萬平方米,八尺門區95.5萬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區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駁航4艘,拖船20艘;錨地共41.2萬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個(兩組),5-6號浮筒長度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噸船舶;6-7號浮筒長度也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噸船舶;碼頭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營業碼頭40座,長7545米。出港貨物以紡織品、化學材料、非金屬礦物製品、木材製品以及運輸工具為大宗,進港以化學材料、農產品、非金屬礦產品和金屬礦石為大宗。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占領台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一般幹道
基隆市區的主要街道八德之“忠”、“孝”、“仁”、“愛”、“信”、“義”為路名之首,並依序加以數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東、田寮河以南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愛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義一路、義二路。
至於八德之“和”、“平”用於和平島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平一路、平二路、平三路。

文化藝術

市徽
基隆市市徽的藍色缺口圓環代表基隆自然環境港埠。黃綠色山形,象徵基隆系一綿延丘陵地。貨櫃船形“基隆”兩字,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環境。又象徵著隨著航運演進,基隆必然會發展成台灣最大貨櫃吞吐港。基隆是台灣很重要的城市。
市歌
美麗基隆雄距北台灣 依山傍海狀況的港灣 中正公園觀音菩薩展慈顏 海門天險巍峨古炮保民安啊~ 朝思暮想基隆是我的故鄉
市花--紫薇市花--紫薇
鷹翔九霄嘯傲北海岸 碧波萬頃國際船艦通航 廟口夜市海鮮小吃遠飄香  慶贊中元萬點水燈長夜光芒啊~ 魂牽夢縈 我願與你永相伴。
市花
市花紫薇 本市之市花為紫薇,屬於千屈菜科,落葉喬木,乾及枝光滑,俗名百日紅,即指花期甚長之意。花於夏季綻開,桃、赤紫及白色等皆有,枝幹成自然彎曲,狀態伸展,樹容極為特殊。
市鳥
市鳥老鷹 本市之市鳥為老鷹,又名來葉、厲翼、黑鳶,往昔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自低海拔山區、平至海邊,只要抬頭看天空,必能見其在高空盤旋。
成鳥全身大致為暗褐色,羽綠淡褐色。頭部、腹面有淡褐色縱斑。尾羽略長,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飛行時,雙翼狹長,尾略呈開剪形。幼鳥則體色較淡,有明顯之斑點。常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基隆港為當前最容易觀察、親近和欣賞的地點,也因此,老鷹為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僅存不及百隻。
市魚
市魚黑鯛 本市之市魚為黑鯛,學名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烏格、黑格、厚唇,棲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及大陸沿海等地,台灣地區主要在東部、北部、西部及離島之澎湖海域。黑鯛屬於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全年均產,尤以秋季至翌年春季之肉質較佳,為各地魚市場上常見的高級食用魚,味道鮮美。喜棲於砂泥底之內灣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對鹽分及水溫的適應能力強,可以在任何鹽度水體中飼養,水溫介於l0~32℃時仍能適應生存,幼魚期全為雄性,到3-4年生才轉變為雌性。
基隆炮獅
農曆一月元宵節舉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樂社辦理,在元宵節當日下午由西定路出發,舉行四大廟拜廟繞境表演,依序繞經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奠濟宮、覺修宮等廟,最後於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預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獅。
龍舟嘉年華
農曆五月端午節舉辦,為台灣少數的海上龍舟競渡,原先於正濱漁港舉辦,後改至碧砂漁港舉行,並委由安樂高中、中山高中輪流承辦。
外木山海上長泳
於每年國曆六月舉行,於基隆外木山風景區舉行,由暖暖高中承辦。
雞籠中元祭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當前已名列為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移民間的長期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斗陣頭代替斗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從鹹豐五年(1860年)至當代,形成了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每年國曆八月初,“慶贊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遊行達到整個祭典的高潮,更讓民間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鎖管季
於國曆八月小管盛產時辦理。

小吃特產

廟口小吃可以說是基隆的代表作,民間都說,“到基隆不吃廟口小吃,等於沒到過基隆”。“天婦羅”、“鼎邊銼”、“一口吃香腸”等都是廟口小吃的極品。還有豆簽羹八寶冬粉營養三明治泡泡冰等。
李鵠餅店:創立於清光緒年間,以鳳梨酥、綠豆凸等糕點最負盛名
連珍糕餅:以傳統糕餅聞名
鼎邊趖:有刑家、吳家兩家,皆位於奠濟宮廟埕旁
豆簽羹
泡泡冰:有廟口的沈記、陳記,以及也在廟口附近的遠東泡泡冰
三兄弟豆花
紀豬腳原汁專家
天婦羅(甜不辣)
卞家牛肉麵:位於仙洞。因為店開在防空洞內,又有“山洞牛肉麵”之別稱
蝦冰蟹醬:總店位於碧砂漁港,以將冰品及海產做結合而聞名

風景名勝

市區環境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于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當代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岩密布,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廣闊的港灣。
開漳聖王廟開漳聖王廟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游,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為數眾多的炮台群,是基隆另一個特殊的景觀。基隆港周邊的炮台數目居全台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朝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治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這些炮台經過整修,皆已開放讓公眾參觀。

廟口夜市

基隆市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以在奠濟宮(開漳聖王廟)前為名,可能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為台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由於基隆的海產本就豐盛,加上身為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資流通將各種物產帶來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風景相當可觀,尤其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旭岡觀日”(即今日的旭丘山,位於中正公園北側一帶)更名列當時台灣八景之一。除旭岡之外,當時地方最具聲望的邑紳許梓桑曾選出了“基隆八景”作為代表,歷代以來,基隆八景有所更迭。臚列如下:
清代基隆八景
奎山聚雨 (基隆山
毬嶺匝雲 (獅球嶺
魴頂瀑布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岩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日據基隆八景
雞山驟雨 (基隆山
獅嶺匝雲 (獅球嶺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岩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自然景點

沿海風景
基隆港港埠景觀
八斗子海濱公園、望幽谷
長潭裡潮境公園
外木山海岸
陸上景觀
紅淡山
暖暖基隆河壺穴景觀
暖東峽谷
姜子寮山
瑪陵、友蚋溪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