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三派

【基督教的三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大派。公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的三派
  • 外文名:Three schools of Christianity
1、東部教會以正宗自居,稱正教,又稱東正教,因東部為希臘語地區,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希臘語,故也稱希臘正教。
2、西部拉丁語地區教會稱天主教。自公元5世紀起,西部教會首腦自稱教皇,在羅馬周圍擁有許多地產。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矮子)將羅馬至拉韋納的一片土地贈給了教皇,教皇國從此開始,教皇既是天主教的首腦又是國王。公元1870年,教皇國全部領土併入義大利,教皇退入羅馬內僅有0.4平方公里的梵蒂岡。因天主教以羅馬為中心,故又稱羅馬公教。
3、公元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的路德宗加爾文宗等及其後的長老會浸禮會公理會衛理公會等,因為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召開的帝國議會上,提出禁止剝奪天主教會的財產,再次斥路德為異端,與會的5名路德宗諸侯和城市代表對此表示抗議,因此,被稱為"抗羅宗"或"抗議宗"。我國稱之為"新教",鴉片戰爭前後傳入我國,稱基督教或耶穌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