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內弟兄會

亦譯“主內弟兄會”。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派別。其起源與門諾會虔敬派和衛斯理會等相關。原初建立於1775年與1788年之間,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納不勒斯特靠近馬里他(Marietta)地方之莎斯昆哈那河(Susquehanna River)邊。其兩位著名首領為瑞士門諾會信徒雅各・英格爾(Jacob Engel )與約翰・英格爾(John Engel)。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內弟兄會
  • 外文名:Brethren in Christ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試圖將已有的宗教生活合併於一種新觀念,贊同18世紀虔敬派,注重個人的重生經驗,特別關切新約時代有形教會的恢復和門徒制度。後於19世紀接受衛斯理宗的完全成聖主義。該會成立不久,在美國註冊為“弟兄會”,通用名稱為“江河弟兄會”或“大河弟兄會”、江河門諾會。在加拿大的弟兄會成為“登卡爾派”,直至19世紀30年代為止。經過百年的沉默之後,該團體又開始活躍,開設主日學校、孤兒院以及老人院,支持高等教育,創辦教會刊物,並發動國內外宣教事工。

發展歷史

1862年,美國的江河弟兄會改名為“基督內弟兄會”;1933年加拿大的一支也改用此名。目前堅持此同一基督內弟兄會之共同信仰者尚有3個仍存在的教會:江河弟兄會(亦稱“約克派”),聯合錫安兒女會,加略山聖潔會。前兩者於19世紀中葉因江河弟兄會運動的分裂而出現;第三個則於1962年由母會脫離出來。1970年,該會會友人數的1/3在印度、日本、尼加拉瓜等地從事海外宣教工作。該團體由主教、牧師與執事共同治理。該會接受再洗禮派觀點,強調教會紀律和復興,後又接受衛斯理宗觀點。創建一個多世紀後才有較大發展。創辦主日學校、收容所、養老院,資助高等教育,在國內外進行傳教活動。設有年會並支持3所大學。基督內弟兄會與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福音派全國協會(NAE)以及全國聖潔會有聯繫。其總部設於美國印第安納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