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線粒體全序列的蛸科頭足類系統發育與分類學研究

《基於線粒體全序列的蛸科頭足類系統發育與分類學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鄭小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線粒體全序列的蛸科頭足類系統發育與分類學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鄭小東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蛸科動物是頭足綱的最大類群,經濟種類多,多樣性豐富,由於身體柔軟,體色多變,相對穩定的形態分類特徵較少,致使該類群存在較為嚴重的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現象,也是國際分類學和系統學最為困惑的類群之一。本課題通過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和比較基因組學方法,了解蛸類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規律,結合形態學和解剖學數據,闡述多樣性水平狀況和物種分化形成原因,揭示物種複合體(species complex)的隱存種問題,為分類系統的厘定提供客觀依據,為低級分類單元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和近緣種的分子識別、種群遺傳學研究等積累參考序列。

結題摘要

蛸科動物是頭足綱的最大類群,由於該類群存在較為嚴重的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現象,是國際分類學和系統學最為困惑的類群之一。本課題通過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和比較基因組方法,結合形態學數據,為分類系統的厘定提供客觀依據,為低級分類單元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和近緣種的分子識別、種群遺傳學等研究積累參考序列。 課題執行期間,課題組先後赴東海、南海、西沙以及北部灣等海域採集頭足類標本2000餘號,完成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400號標本的形態學鑑定,並從該博物館獲贈60餘種館藏標本,在國內進行物種的形態學和分子分類鑑定;開展長蛸、短蛸、真蛸、中國小孔蛸、台灣小孔蛸、栗色蛸、藍蛸、南海蛸、砂蛸、卵蛸、鹿兒島蛸、條紋蛸、紅蛸、擬豹紋蛸等18種蛸科頭足類的DNA提取、線粒體基因測序及相關序列提交;完成了長蛸等15種蛸科頭足類的線粒體全基因組測序和大片段序列測定,發現了明顯基因重排現象;基於線粒體全基因組數據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蛸科頭足類是一單系群,釐清了蛸科屬、種間系統關係;發現小孔蛸屬新種1個,未定種3個;基於31種頭足類線粒體蛋白編碼基因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蛸科與幽靈蛸類親緣關係較近,是頭足類中最為進化的類群;構建了中國蛸科等頭足類DNA條形碼信息庫;首次開發短蛸等經濟蛸類微衛星DNA標記,依據分子標記(微衛星DNA和AFLP)的分析數據顯示我國沿海長蛸群體中存在隱存種,其形成可能與近岸洋流、地理隔離有關。以上工作為蛸類的形態與分子分類以及系統發生學提供支撐。 上述核心成果分別發表在《PLoS ONE》、《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Mitochondria DNA》等雜誌上,受到領域內同行關注。共發表SCI論文7篇,國核心心期刊2篇, 待刊SCI論文3篇;主編《中國水生貝類圖譜》1部,榮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2015年);榮獲2013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此外,赴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ion、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西班牙海洋研究所開展學術交流各1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1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多次。2012年11月,課題主持人在國際頭足類大會理事遴選中當選為理事;2015年11月連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