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化研究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化研究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化研究》一書的出版社是經濟管理出版社,作者是王發明 ,出版時間是2010-03-01。

基本介紹

  • 書名: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化研究
  • 作者:王發明 
  • ISBN:9787509609255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3-0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基本信息

作 者:王發明 著叢 書 名:產業經濟學文庫出 版 社:經濟管理出版社ISBN:9787509609255出版時間:2010-03-01版 次:1頁 數:165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工業經濟

內容簡介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進研究》嘗試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借用生態學個體-種-群落的演進路徑來剖析產業集群形成和演化的內在機理,並以數理經濟分析方法為基本工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產業集群形成和演進的分析模型。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進研究》搭建了產業集群演進路徑-動力-效應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形成演進經歷了個體-產業種群-集群形成、發展、成熟後,其演進方向會出現三種路徑:一是正向更替,即集群持續發展,實現升級;二是反向更替,即集群走向衰亡、解體;三是擴散與轉移,即集群向其他地區轉移。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生態系統的高級形態,其演化發展受生態平衡機制支配,集群演進的動力源泉在於通過產業集群改變自身的生存環境,形成共同生存和協同進化的“命運共同體”。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進研究》認為,生態平衡機制是產業集群的一種自我維持機制,能夠使集群企業得到自我保護和平穩演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最終還是集群內部企業的競爭、合作和分化,而共生性和互補性是集群企業集聚在一起的內在要求和市場規律。集群演進既是系統演化的動力原因,也是系統演化的局部結果。

作者簡介

王發明,1967年生,安徽定遠人,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2007年6月浙江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畢業,主要從事產業集聚、綠色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近年來在《生態學報》、《統計研究》、《科學學研究》、《改革》、《中國軟科學》、《經濟學家》等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有5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參與出版專著《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基於“資源一結構”觀的分析》。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理論意義
1.2 有關概念的界定
1.2.1 產業集群概念及類型
1.2.2 集群系統
1.3 本書技術路線、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
1.3.1 基本思路和技術路線
1.3.2 研究內容
1.3.3 本書結構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創新之處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創新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國內外學者關於產業集群演進的相關研究回顧
2.1.1 產業集群理論淵源
2.1.2 國外相關研究述評
2.1.3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2.2 組織生態理論
2.2.1 生態學的起源
2.2.2 組織生態理論的演進
2.2.3 種群成長模型
2.2.4 環境資源條件與種群生存狀況的相關研究
2.3 集群網路結構理論
2.3.1 社會網路理論
2.3.2 複雜網路理論
2.4 小結
3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進路徑研究
3.1 生態學的發展
3.1.1 生態學發展概述
3.1.2 DICE模式
3.1.3 生態理論在管理研究上的套用
3.2 基於組織生態學理論的產業集群演進路徑研究
3.2.1 產業種群的屬性及演化路徑
3.2.2 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路徑
3.2.3 以嘉善木業產業集群演進為例
3.3 小結
4 基於生態觀的產業集群演進動力研究
4.1 基於生態學理論的集群演進動力機制
4.1.1 組織種群密度依賴的演化規律
4.1.2 基於生態理論的產業集群演進動力機制研究
4.2 集群的基礎(環境)性因素對集群演進的影響
4.3 產業集群演進的其他環境因素
4.4 產業集群演進的動態平衡
4.4.1 競爭模型
4.4.2 互利模型
4.4.3 上、下游關係模型
4.4.4 產業集群的生態平衡條件
4.5 小結
5 基於生態觀的集群系統演進效應研究
5.1 產業集群的正向演進效應
5.1.1 基因突變
5.1.2 基因互換
5.2 產業集群的擴散及轉移
5.2.1 集群的規模上限
5.2.2 集群的擴散與轉移
5.2.3 案例研究:東莞PC集群
5.3 產業集群的反向演進效應
5.3.1 種群生態的生命周期性與集群演進負效應
5.3.2 集群的衰退分析
5.4 小結
6 嵊州領帶產業集群演進的實證研究
6.1 研究架構及假設
6.1.1 研究架構
6.1.2 研究假設
6.1.3 研究變數及操作性定義
6.2 研究設計
6.2.1 研究設計
6.2.2 研究說明
6.2.3 研究對象
6.3 實證研究模型設計
6.3.1 模型選取
6.3.2 模型檢驗與修正
6.4 嵊州領帶產業集群演進的理論分析
6.4.1 嵊州領帶產業的發展現狀
6.4.2 嵊州領帶產業生產特點
6.4.3 嵊州領帶產業集群的內部結構特徵
6.4.4 嵊州領帶產業發展的演進歷程
6.5 實證結果分析
6.5.1 產業動態、資源條件及環境狀況三個維度的基本分析
6.5.2 單根檢驗、協整檢驗、修正模型及有限滯後回歸分析結果
6.5.3 產業動態、資源條件及環境狀況與組織存活能力的假設驗證
6.5.4 結論與建議
7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前言

波特認為,大多數成功的產業集群(以下簡稱“集群”)一般可以維持幾十年的繁榮,甚至可以讓某個地方數世紀生機盎然。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世界各地的集群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集群都是成功的或者說都能保持長期競爭力。集群也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比如世界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在經歷30年的輝煌後,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性汽車工業蕭條的到來,由於創新的缺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滯後,陷入了長達10多年的衰敗,其所在的美國中西部地區被世人稱為“銹都”。奧地利東南部的Uper Styria地區,主要由國有公司組成的鋼鐵工業集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度繁榮,但70年代漸始衰退,直至80年代徹底垮掉。我國國內也不乏其例,東北三省作為我國的裝備工業基地,擁有強大的重工業裝備製造集群;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體制轉換遲緩、產業老化等原因,已成為我國的“老工業區”。浙江作為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較發達的地區,其發展中也出現了諸如浙江永康保溫杯集群的“曇花一現”、瑞安場橋羊毛衫集群幾年時間徹底潰敗、溫州燈具集群由於半年外遷百家企業而衰落的現象。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國內經營環境的變動比過去更為激烈,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