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的采後柿果實澀味脫除機制研究

基於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的采後柿果實澀味脫除機制研究

《基於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的采後柿果實澀味脫除機制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殷學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的采後柿果實澀味脫除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殷學仁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柿果實為試材,圍繞乙烯介導的果實采後澀味脫除(脫澀)的生物學機制這一科學問題,基於乙烯信號轉導途徑和可溶性單寧縮合反應,採用形態學、生理生化和基因組學等技術手段,研究乙烯等處理的脫澀效應及其對可溶性單寧水平、可溶性單寧縮合反應相關酶活性及編碼基因表達的影響,以及乙烯受體、CTR1、EIN3/EILs、ERFs等乙烯信號轉導元件的回響模式,鑑別介導果實脫澀的乙烯信號轉導關鍵元件,並探明其與可溶性單寧縮合的關係,驗證其生物學功能,闡明乙烯介導果實采後脫澀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成果可為采後果實品質研究增添新內容,並可豐富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的生物學內涵。

結題摘要

本項目圍繞柿果實采後脫澀的轉錄調控機制這一科學問題,以乙烯信號途徑為突破口,結合生理生化和組學等技術手段,研究了不同采後處理(CO2、乙烯、CO2結合1-MCP)對不同品種柿果實采後脫澀軟化(可溶性單寧、硬度、乙醇、乙醛)的調控,分析了不同脫澀處理對ADH和PDC酶活性的影響,鑑別了介入柿果實采後脫澀的關鍵ADH和PDC基因(DkADH1、DkPDC1、DkPDC2)。構建套用了柿葉片瞬時表達體系,驗證了DkPDC2瞬時過量表達可使可溶性單寧含量快速降低。在生理生化和結構基因研究的基礎上,項目開展了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利用兼併克隆和RNA-seq技術,分離了乙烯信號轉導途徑系列基因,研究發現了18個受脫澀處理誘導的DkERF成員。利用雙螢光素酶體系,鑑別了DkERF9和DkERF10可分別激活DkPDC2和DkADH1啟動子活性,參與了柿果實采後脫澀的轉錄調控。研究結果明確了柿果實采後脫澀的關鍵靶標基因,並首次開展了柿果實采後脫澀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完善了柿果實采後脫澀調控的分子機制。項目研究成果已在J Ext Bot、Planta、PLOS ONE、Acta Hortic、園藝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5篇(其中IF>5.0論文1篇),培養研究生4名,已按項目契約完成各項任務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