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 全部使用
莆田話,埭頭鎮位於
興化灣南岸,三面
臨海,南靠
平海灣,秀嶼區東部,海岸線長約25公里。 其南邊 為莆田
烏丘嶼 (
烏丘鄉),包括烏丘大嶼(大烏丘)和烏丘小嶼(
小烏丘)兩個島嶼。 該鎮轄區陸地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9萬畝,灘涂面積1.5萬畝。36平方公里的
大蚶山雄冠
埭頭境內,涉及10個村。全鎮有22個行政村,含黃瓜、告杯二個海島漁業村和1個
社區居委會(埭新社區居委會),現有人口13.1萬人。
石城碼頭有通往莆田
南日鎮的渡輪——石南輪渡,由莆田市海事局管轄。
隨著南日島海島游的不斷發展,進出南日島旅遊觀光的遊客不斷增多,石南輪渡每天五個航次的航班已無法滿足乘客需求, 為方便廣大民眾進入南日島, 石南輪渡航班航次增加,石南輪渡航班由此前的五個航次增加為每天七個航次,其中富康、南日島1號兩艘以車渡為主的車客渡船將承擔每天六個航次的任務。此外,將此前來回往返、航班間隔近三個小時的航班模式調整為石城、南日對開的形式,即每班次石城、南日同時開航,大大降低乘客的等待時間。
七個航班具體開航時間:
石南航線 在5月1日至10月9日執行夏季航班,夏季開航時間為第一班07:30、第二班09:00、第三班10:30、第四班12:00、第五班13:30、第六班15:00、第七班16:30、第八班17:30。
鎮東北也是莆田話分布區, 鎮東北的平潭縣南海鄉塘嶼島及其旁邊共一百餘個島礁, 原來塘嶼鄉 北樓村、南中村也為莆田話分布區, 居民主要從莆田
涵江區一帶遷移而來, 莆仙話是向心而穩固的典型,其濃烈的方言意識和鄉土觀念是協調的, 島上莆田人莆田方言意識濃烈, 由於通過
興化灣興化水道的南日水道和莆田半島相連,與平潭縣強勢方言(福清話)接觸的機會較少,故塘嶼島及其旁邊島嶼 莆田方言易於發展和保存。島上風俗和海壇島的福清話、閩南話分布區的風俗大不相同、民間信仰也是由莆田傳入。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1958年建
埭頭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鄉改鎮。1997年,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11.8萬,轄石城、東林、淇滬、黃瓜、後鄭、樟林、翁厝、石塔、溫李、湖東、英田、汀岐、高林、赤石、後溫、武盛、潘垞、田邊,鵝頭、汀港、黃嶼、筶杯22個村委會和埭頭居委會。2002年5月從莆田縣劃給秀嶼區。
2011年1月,福建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之一
人員構成
現有鎮機關幹部職工109人,其中行政人員31人,事業人員78人。村級幹部182人,其中支委116
人,村委96人,交叉任職30人,培養後備幹部32人。全鎮駐鎮機關企事業單位23個;
有中學4所(其中1所完全中學),國小35所,中學教師378人,國小教師920人,幼兒教師109人,中學生7000多人,小學生1.3萬多人; 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醫療所26個,醫務人員268人,鄉村醫生116人; 有老人活動中心13個;
公安派出所3個,其中行政所1個,邊防所2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48個,黨員總數2487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560人。
經濟發展
2009充分發揮海洋、區位和僑台三大優勢,著力發展海洋、集鎮、勞務、民營四大經濟,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2.4億元,比增20.1%,其中工業總產值6.05億元,比增24.3%,
規模以上企業產值3.64億元,比增59.1%;農業總產值6.36億元,比增1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比增67.3%;財政總收入1509萬元,比增27.8%;農民人均純收入6830元,比增6.7%。 2、項目建設持續推進。著眼長遠, 主動出擊, 充分挖掘民間資本, 找項目、爭項目、拉項目、跑項目,利用9.8
投洽會,6.18項目成果交易會,中國(莆田)木材投資貿易洽談會等有利時機,赴廣東、北京、江西、東南亞等地進行招商。2009年共安排重點項目15個,其中區級重點項目6個,鎮重點項目9個,石城風電場、
埭頭110kv變電站、石城油庫擴建、石城工廠化鮑魚養殖基地、埭頭敬老院、樟林中學、
土頭中學學生宿舍樓等9個項目實現竣工、投產;石城一級漁港、莆田核電站進場道路、自來水村村通、埭頭十一中三級達標校建設、石塔國小教學樓改造等6個項目紮實推進。成功引進宏岸建設、省十建、迪通建設3家
引稅企業,當年度實現稅收31萬元。
3、支柱產業實力增強。一是規模企業體量增大。面對金融危機,鎮政府積極引導,幫助企業發展,2009年新增
規模以上企業3家,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家,新增產值8696萬元。二是海洋經濟進一步壯大。全鎮共有各類水產養殖戶5200多戶,從事海洋捕撈和
海水養殖的機動漁船1048艘。全鎮實現漁業生產總產量9.68萬噸,比增5.3%,總產值達5.05億萬元, 比增18.5%。1.7萬畝牡蠣成功實現半人工育苗培育,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三是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形成潘宅青蔥、後海高優農業和東林農林場等三個基地,種植總面積達6000多畝,實現產值2100萬元,為今後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社會事業紮實推進
1、民生工程大力推進。總投資4500萬元、惠及19個村的自來水村村通工程全面施工;籌資496萬元,新建水泥村道14條,共18.8公里;投資20萬元,架設路燈7.5公里;投資30多萬元,建成敬老院1所;投資30多萬元,建垃圾收集池48座,配備村級衛生保潔員32人,做好垃圾收集、處理工作;投資200萬元,建成骨灰樓3座、公墓2座。
2、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著力完善教學硬體設施,籌資1440萬元,新建莆田十一中綜合樓1座、國小教學樓4座,學生宿舍樓3座;發動捐資186萬元,用於添置學校教學設備。抓好“
雙高普九”工作,實現國小入學率達到99 %以上,中學入學率達到98%,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大力開展獎教助學活動,共表彰了100名為我鎮教育事業作出成績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發放獎教助學金2萬元。著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認真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和領導掛鈎學校制度。同時,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著力做好義務教育債務消減工作,共化解教育債務186萬元。大力協調有關部門,成立鵝頭國小教育基金會,華僑吳建忠先生每年為教育基金會捐資10萬元。
基礎設施
建國前,鎮上僅有狹窄的十字街和簡陋的住房,商店稀少。
建國後,境內興建小型水庫208處,總蓄水量1萬多立方米。
1978年後,按集鎮建設規劃,改造舊十字街,路面拓寬為12.5米,鋪上石板,建兩旁下水道842米。民眾集資沿街建房10套,建築面積1710平方米;新建工商所和貿易市場的樓舍攤棚,建築面積8507.29平方米,商場、倉庫和綜合商店7033.36平方米,糧站4151.03平方米;中、國小教學樓、宿舍樓和衛生院病房,建築面積10643.97平方米;農械廠、獸醫站、食品、水產等單位建築面積4178.53平方米。
城市榮譽
榮譽稱號 | 榮獲時間 |
2017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 2017年 |
旅遊資源
天雲洞風景區位於
大蚶山南麓,距莆田城區36公里,風景清幽,唐朝詩人羅隱來過此山讚嘆“滿山皆秀”。天雲洞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徑曲著稱,景區內有
一線天、
九真觀、致雨龍池、三十六碟、覆船坡等神秘莫測、蔚為奇觀的景點50多處,
興化四季最為宜人的四大景色之一“夏天雲”便是大蚶山的天雲洞。
相傳蚶山遠古時代原為海底一巨礁,後因地殼變遷,升出海面,其歷千年浪淘潮蝕,成為今日岩陣群立,怪石雜陳,洞穴奇多,石像遍布的景觀。
沿莆埭公路到溫李村,向北拐,山道盤旋而上,車子停在半山腰,然後拾級而上,迎面突兀一人面譜巨石,人稱“仙人迎客”,曲徑通幽,便見“雲海仙蹤”巨幅石刻,有“仙公洞”、“龍喉”巨洞,還有“歸真”“忘返”諸洞,洞穴相間,洞幽壑深,是消暑勝地,並有鰲峰岩上的“上帝殿”、“通明殿”、“孔子殿”、“同道寺”等諸多建築,都是依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密集分布在方圓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叢中,且有曲徑相通,景致獨幽。從天雲洞北行約200米處,路旁左側一巨石上,有石刻“致雨龍池”四個大字,石下有一活泉,相傳系南宋幼帝與丞相
陸秀夫南奔經莆留跡處。“致雨龍池”字跡,傳系陸秀夫所留。“龍池”下行數十步,即見“
恆山草堂”遺址。“恆山草堂”系清初邑儒陳恆山攜妻帶兒在此吟讀課徒,隱居修身之處
沿草堂北上即達相傳“仙佛鬥法”的“三十六碟”,在幾百平方米巨石的頂面上,錯落著似盤、碗、碟、湯匙等食具形狀的積水窟窿,相映成趣,由此石像衍生而來的“仙佛鬥法”神話故事至今流傳。再往北行數十米,即見山頂巨石群中的一元寶狀巨石,重數十噸,然以手推之即能左右晃動,稱之“
風動石”,風動石的四周皆有如駝、鷹、狗等石像群,並有東西覆船石等,蔚為奇觀,附近還有
石魚鼓、石磬、十八
跳石等,還有唐人羅隱居留處“隱洞”等古蹟。
大凡“界外”之山多不毛,只見石頭不見草,
然
滴水岩周圍蒼松翠柏傲崖挺立,奇花異草點綴其景,不失為一處假日休閒,登高攬勝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