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街道(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

城關街道(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

城關街道隸屬北京市房山區,位於北京西南部,距市區42公里,距良鄉15公里。北臨青龍湖鎮,西接周口店鎮,東隔大石河與閻村鎮毗鄰,南與石樓鎮接壤。轄區總面積51平方公里,總人口7143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關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轄21個社區,22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10
  • 面積:51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街道榮譽,

歷史沿革

房山區轄街道辦事處之一,曾為區人民政府駐地,街道丘陵占三分之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丘陵,乾旱貧水,最高點山頂廟,海拔148.8米。東部為大石河谷地與河灘,最低點在東瓜地,海拔32.1米。中部南部為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沛。轄22個行政村,20個社區居委會。現有戶籍人口為71434人,其中農業人口17887人,居民53547人。在冊外來人口30289人。居民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回、黎、壯、納西、朝鮮等少數民族。境內有大石河、東沙河、西沙河和丁家窪河四條河,並有京周路、大件路兩條市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發達。轄區內有中央、市屬大型企業6家。1998年以前一直為縣區政府所在地,具有800多年的建城史。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郵政電信業發達。城內有歷史悠久的房山中學,有房山區第一醫院和房山區唯一一家中醫院。城關街道辦事處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區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秦漢至遼代此地皆為良鄉縣地。北魏時良鄉縣治所曾移於其東南部,即瓜市、田各莊一帶。隋為昌黎里。金代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後,選定金室皇陵於大房山麓,為奉山陵,並在良鄉縣西境又置萬寧縣。縣治即房山城,後改奉先縣。元改名房山縣,以大房山脈命名。此後直至民國間皆為房山縣治所。1958年3月房山縣與良鄉縣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二縣合併為周口店區,為區政府駐地。1960年復為房山縣政府駐地。1987年1月與燕山區合併建房山區後,仍為區政府駐地。此外,1950年設房山縣城關鄉;1953年於房山城建城關鎮。1958年鄉、鎮合併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3年復設城關鎮,1990年改鎮為房山街道辦事處,1999年改為城關街道辦事處
歷史上發生過多種自然災害。造成損失較大的有:1939年和1954年的水災;1943年的大旱;1952年、1968年、1973年、1987年的雹災;1973年的蟲災;1978年春的一場風災和2007年8月的大風雨災等。
改革開放30年來,城關街道歷屆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始終奏響發展的主旋律,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了城關經濟由單一的以農為主發展到農業、工業、商業的多業並舉,許多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30年來,全地區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躍上了一個新台階。特別是區府東移10年來,城關經濟社會得到了飛速發展。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2億元,是1978年的577倍,是1998年的4.4倍;社會商品零售額19.6億元,是1978年的36倍,是1998年的2.2倍;農業總產值1.7億元,是1978年的33倍,是1998年的1.6倍;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22.94億元,是1978年的128倍,是1998年的3.9倍;稅收完成3.52億元,是1978年的38 倍,是1998年的1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0349元,是1978年的70倍,是1998年的2倍;居民住宅面積達到260萬平方米,是1978年的3.7倍,是1998年的1.6倍;2007年底道路達到71條,總里程105公里,比1978年增加60條,比1998年增加27條,達到了村村通柏油路;農村合作醫療連續三年參保率實現100%,23393人參保。

行政區劃

轄21個社區:萬寧橋社區城北社區、北里社區、北街社區永安西里社區南里社區南城社區農林路社區南沿里社區新東關社區大石河社區、礦機社區、管道局社區、城東社區、府東里社區、化工四廠社區、興房東里、永樂園社區、永興達社區、永安家園社區、福星家園社區。

街道榮譽

多年來,城關街道辦事處被評為房山區“五好鄉鎮黨委”;2006年被評為房山區經濟建設突出貢獻鄉鎮;2006年被評為房山區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單位;2007年被房山區評為首都文明街道等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