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農業集聚推動農業發展的機理與實現路徑

城鎮化進程中農業集聚推動農業發展的機理與實現路徑

《城鎮化進程中農業集聚推動農業發展的機理與實現路徑》是依託安徽工業大學,由賈興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鎮化進程中農業集聚推動農業發展的機理與實現路徑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賈興梅
  • 依託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期,最佳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從粗放、無序、分散布局向集約化、專業化和空間集聚轉型,成為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伴隨城鎮化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不斷推進,以“農業產業區”為特徵的農業集聚趨勢將不斷加強,要素的空間集聚必然改變我國傳統弱質農業發展格局。為剖析城鎮化進程中農業集聚變動趨勢及其對農業發展影響,本項目側重研究以下內容:(1)在對城鎮化、農業集聚推動農業發展機理分析的基礎上,就城鎮化進程中重點農業主產區的農業集聚度進行測度和比較。(2)構建空間自相關模型,分析農業產業集聚格局變化及要素傳導機制,不僅考慮農業產業自身集聚,而且從人口、空間等角度衡量和比較。(3)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比較不同城鎮化發展階段,農業主產區中重點農作物集聚度對農業發展影響程度的差異。在以上研究基礎上,結合項目研究邏輯,提出以農業集聚推進農業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結題摘要

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淡化二元結構、促進要素最佳化配置的主要驅動力。與城鎮化相互依存、互動促進的農業集聚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必然推動中國農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本項目從空間相關性及異質性視角,分析農業空間集聚格局及演化路徑;通過構建城鎮化和農業集聚指標體系,採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兩者間的耦合度,反映系統的協同性,進而判斷兩者間的關係;利用農作物產量數據,採用重心分析方法、耦合分析、相關性分析考察農業集聚的空間分布和變化特徵及農業集聚與農業發展重心兩者間的關係;通過構建理論分析模型和面板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供給側背景下農業集聚度對農業發展影響程度與差異,從不同階段實證檢驗農業集聚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提出以農業集聚推進農業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及未來農業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與可能方向。研究表明:農業集聚呈現波動性變化,不同農作物集聚度存在明顯差異;農業集聚不僅對自身有其影響,而且輻射相鄰地區,東部地區以低低集聚、中西部地區以高高集聚為主導。農業勞動力數量、技術水平等資源稟賦成為推動農業集聚的重要因素,交通設施、對外開放度對其形成演變具有重要作用,資本數量和耕地數量的作用不明顯。農業空間分布整體呈現偏西偏北特徵,不同農作物空間分布存在差異。城鎮化與農業集聚之間存在協同效應,且東部地區低於中西部地區。農業發展重心呈現偏西偏北特徵,農業集聚與農業產業增長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但農業集聚未引起農民收入的提高。當引入城鎮化時,農業集聚對農業產業增長效應增強,但不同階段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不同,城鎮化與農業集聚的互動項促進農業產業增長,意味著一個地區的農業集聚程度越高,城鎮化對農業產業增長的積極作用越強,說明農業集聚可通過城鎮化提高產業發展。進一步運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發現,城鎮化扮演了部分中介效應,農業集聚可以通過城鎮化進程影響農業發展,解釋了農業集聚、城鎮化、農業產業發展之間的傳導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