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萬紅軍

城萬紅軍是城口、萬源兩地由農民、工人、學生、兒童組裝起來的而命名革命軍隊。同時城口縣是重慶市唯一的建制革命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萬紅軍
  • 組成人員:農民、工人、學生、兒童
  • 屬於:革命軍隊
  • 地區:城口、萬源
起義準備,第一次起義,第二次起義,第三次起義,

起義準備

1924年,劉存厚被北洋軍閥委任為"川陝邊防督辦",統治達縣、宣漢、萬源、城口四縣,懸掛五色旗,仰承曹昆、吳佩孚旨意,自治一隅,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搜刮十分殘酷,人民苦不堪言。
1927年7月,武漢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革命活動的川東共產黨員紛紛回到家鄉開展革命活動,農民出身的共產黨員王維舟被黨組織派回川東家鄉,發動農民運動。李家俊聽到傳達中共"八七"會議精神,決定在川東舉行武裝起義並成立起義領導小組。在城口、萬源、宣漢等地廣泛宣傳革命,發動民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武裝,公開進行反對苛捐雜稅,反對軍閥、團閥等鬥爭。

第一次起義

川東地下黨宣傳民眾,發展革命力量,1929年4月27日,王維舟、李家俊、唐伯壯等共產黨員將活動於萬源縣固軍壩、白洋廟、鐵礦壩和宣漢縣廠溪、官渡等地的農民自衛武裝組建成川東遊擊軍第一路游擊隊,由李家俊任司令員。5月12日,起義部隊在牡羊廟殲敵軍一個連70餘人,獲槍50餘支,首戰告捷。在城口、萬源、開縣、宣漢一帶山區開展游擊戰爭。打擊軍閥部隊,消滅反動團練,懲辦土豪劣紳,破倉分糧,建立了1縣個農會、4個區農會、20多個場分會,人口6萬以上的游擊根據地,革命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勢,建立了方圓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的游擊根據地,游擊隊伍擴大到3個支隊2000餘人。
1929年6月,李家俊等決定把起義軍改編為城萬紅軍,建立指揮部,下設三個支隊,由吳會治、徐永仕、胡洪疆分任支隊長,分別向城口、萬源、宣漢發展,採取設立"佛堂"、練"神兵",推毀敵偽政權,建立農會,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動。派出周德盛為城口特派員,在城口發動民眾,建立農會。城口雙河、余坪、周溪、明通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建立了雙河區農會和雙河、余坪、周溪等場分會。城萬紅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戰鬥力日益增強,打敗了劉存厚的三次圍剿。1930年3月,李家俊率領城萬紅軍游擊隊3000餘軍民進攻城口縣城,搗毀一切捐卡,繳獲劉耀卿全團槍械,並將縣知事擊斃。李家俊入城後,發布告示,宣布沒收土地,燒毀契卷等共產政策,對於各鄉之土豪劣紳,則由各鄉農民協會從權處理。其罪重者處以死刑。已被處死的豪紳達數十人。當時四川許多報紙對此作了報導,影響震動全川。
1930年4月,劉存厚調動5個團的兵力,糾集宣、達、城、萬四縣的民團共1萬餘人,向城萬游擊根據地發動全面"會剿"。李家俊為了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先後將縣農會及軍事指揮部轉移到城、宣、萬邊境大山上的蜂桶岩、草場壩、回龍壩等地,組織農會幹部和武裝人員在城口的郭梁山等地繼續堅持鬥爭。游擊軍時來時往,時東時西,以游擊戰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敵人步步緊逼,根據地的形勢日益嚴峻。1930年7月,李家俊、李哲生等領導人考慮到人民民眾的安危,經省委同意,停止城口、宣漢、萬源邊境的武裝鬥爭。第一次起義失敗。

第二次起義

王維舟根據省委指示,在開江縣的任市、廣福和梁山縣的虎城、太平一帶組建游擊隊,準備發動第二次起義。193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執行“立三左傾路線”,決定將開江廣福、梁山縣虎城、太平、龍沙和達縣南嶽場等地的農民武裝調到忠縣黃飲壩,組成川東遊擊縱隊總指揮李光華,副總指揮王維舟。川東遊擊縱隊成立後,隨即接到省委命令:東進湖北,圍攻武漢,飲馬長江。8月中旬,游擊縱隊東進到石柱縣西羅坪時,被軍閥陳蘭亭部隊和地方民團圍攻,李光華被俘遇害,王維舟率餘部幾十人回到達縣、宣漢山區。

第三次起義

1931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召開會議決定:“重組川東遊擊軍,王維舟任川東軍委書記兼總指揮,發動第三次游擊戰爭。”會後,王維舟返回川東,在宣漢大山坪召開緊急會議,傳達省委指示,總結前兩次起義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對敵鬥爭的靈活策略和方針,決定立即將各地游擊武裝組建為川東遊擊軍,下轄3個支隊。蔡奎領導的1支隊和喬典豐領導的2支隊,在對敵鬥爭中先後失敗。王維舟領導的第3支隊,以宣漢大山坪為中心,在宣漢、達縣、萬源交界山區開展艱苦的游擊戰爭,多次打敗敵人圍剿。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入川,1933年2月,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發動宣(漢)、達(縣)戰役取得勝利,解放了宣漢、達縣、萬源三座縣城並乘勝東進城口。在宣達戰役中,川東遊擊軍與紅軍勝利會師,被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3軍。
1934年5月15日,劉湘在重慶召開各路總指揮軍事會議,想消除內部矛盾,撥發了300萬元軍費和300萬發子彈,安撫各路軍閥部署第四期總攻,妄圖圍殲紅軍。敵人的行動早被紅軍察覺,紅四方面軍將四軍、九軍、三十軍主力部署於萬源魏家坪、草壩場、大面山、青龍觀等軍事要地,熟悉地形,構築工事,準備打好"萬源保衛戰"。令紅三十三軍從萬源向東推進,攻占城口。
王維舟肩負這一使命率部東征,在廟坡、花萼山與敵陳國樞、王三春部遇,發生激戰。一舉擊潰敵一個團,乘勝猛追,迅速進占通往城口的重鎮---大竹河,殲敵1000餘人,俘敵300餘人。大竹河是城口的門戶,敵陳國樞、王三春和城口縣楊方玉、徐植林的民團等共5000餘人仍層層設防,嚴守各個要道隘口,竭力阻止紅軍前進。紅三十三軍軍部、政治部遷駐大竹河油房街,對部隊進行休整和政治動員,進一步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紅三十三軍在以"打倒劉湘救窮人"的口號下,在四軍、九軍一部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向城口進軍。二九七團在軍政委張廣才、團長王波率領下,從大竹河經白果壩,歪頭山、岔溪河、木竹埡奪取廟壩;二九六團在團長王正坤率領下由大竹河攻占紅花寺、高頭壩進駐冉家壩、黃溪河;二九五團在團長萬漢江率領下,從中亭經老君山、龍王埡、涼水井,進駐坪壩大梁。6月15日,二九五團在紅九軍一部的配合下,順利地攻下城口縣城,拓展蘇區200餘里。之後,紅三十三軍在坪壩大梁、廟壩設立指揮部,軍長王維舟、副軍長羅南輝親自上前線指揮戰鬥,趕跑了王三春土匪部隊,打垮了地方民團反動武裝。
紅軍攻占城口後,擺出一個"打下夔巫"的架式,使劉湘以為紅軍要從城口東下,與正在彭水一帶活動的賀龍部會合。劉湘驚疑中,更加下定決心,以四倍於我的兵力保護下東,並決定派饒國華、汪傑、楊勤安、董毅等大量部隊到城口、萬源邊境,鞏固右側防線,防止紅軍向下東前進與賀龍部會合。由此可見,紅三十三軍的勝利,震懾了敵人,達到了東調敵人的目的,為紅軍主力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紅軍解放城口縣的舉動打亂了劉湘的部署。劉湘調集重兵圍攻萬源,欲卡斷紅軍東出的路口,此舉正中紅四方面軍調敵於預定戰場殲滅的計畫。紅軍在城口冉家壩、坪壩至縣城、廟壩、雙河一線,採取運動戰,多次擊潰敵饒國華、汪傑、楊勤安、董毅、陳國樞、范華聰、劉存厚、郝耀庭、王太、王三春、崔二旦等部,殲敵2000餘人,俘敵營長以下官兵200餘人。有力地配合了紅四方面軍主力取得粉碎敵人“六路圍攻”的勝利。
1934年8月至1935年1月,紅軍在城口一面繼續清剿殘敵,擴大紅軍,鞏固革命根據地;一面幫助地方加強黨的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建設,訓練地方武裝,組織民眾發展生產,開展蘇區經濟建設。
1935年1月,紅軍撤出城口,黨政機關隨三十三軍遷至通江洪口,縣委工作於三月停止,工作人員隨紅軍參加長征。紅軍北上後,城口淪為了國統區,基層黨組織被鎮壓,許多黨員被殺害,黨的組織及鬥爭被迫停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