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 1

城市設計 1

《城市設計 1》是201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朱文一。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設計 1 
  • 作者:朱文一
  • ISBN:9787302388029
  • 定價:98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2-23
內容提要,前言,目錄,

內容提要

城市設計是建築學學科的重要專業領域。作為中國第一本針對城市設計理論研究的出版物,《城市設計》立足理論前沿、放眼全球議題、聚焦中國發展;一方面為系統和深入地探討世界範圍內城市設計領域的前沿問題搭建學術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城市設計領域的理論建設和創作實踐提供有力支持。《城市設計》設定理論、方法、評論、教育以及專題等欄目,主要內容採用中英文雙語形式。 《城市設計》適合於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人士和學生,以及相關專業的讀者。

前言

一、為什麼創辦《城市設計》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中國城市發展的重點已經由規模和數量的增加,轉變為品質和質量的提升。對城市空間品質的關注和探索成為當代中國城市和建築發展的重要議題。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了新一輪的學科目錄,調整後的建築學一級學科下設城市設計及其理論方向,開啟了城市設計領域發展的新篇章。
城市設計注重整體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強調設計的整體性,體現設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特性,以追求和而不同的人居藝境①為目標。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建設創造了高速度、大規模發展的奇蹟。諸多城市設計項目在短時間內湧現,極大地推動了城市設計在中國的普及。早在1984年,吳良鏞先生就撰寫了一篇題為“城市設計是提高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質量的重要途徑”的長文。文章全面闡述了中西方城市設計理論的發展,並特別提出了我國大力發展城市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3年,該文以“城市設計導論”為題收入《建築·城市·人居環境—中國院士書系》②中。吳先生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中國老一輩學者針對城市設計領域的深刻見解和前瞻性探索。吳良鏞先生提出的人居科學學科群為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搭建了三位一體的學科發展架構。這為城市設計學科提供了更為巨觀、更為清晰的交叉學科定位。在一定意義上,城市設計可以成為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以及設計學等學科中設計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共同平台。
20世紀50年代,西方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概念。至今,城市設計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具有明確邊界的學科領域。同時,城市設計學科屬於“設計”範疇,並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建築院校都由建築系來設定城市設計學科,有的也設定獨立的城市設計系或研究生培養專業方向。當前中國城市設計學科的發展儘管處於起步階段,但不少建築院校已經設定了城市設計研究方向,並培養了一批從事城市設計相關研究和實踐的建築師及規劃師。
今天,中國城市建設的階段性和特殊性要求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城市發展階段的城市設計理論體系。這既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可持續的課題。目前,中國建築界尚沒有專門針對城市設計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平台,這與當今中國城市發展的需求不同步。
《城市設計》的創辦,聚焦當下國內外城市設計的熱點和主題,匯聚世界城市設計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集思廣益,共同推動當今城市設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為建立中國城市設計理論體系添磚加瓦。
二、中國的《城市設計》
目前,我國城市設計理論的探討和研究總體上處於大發展時期,理論體系尚處於建設階段,相關學術研究亟需專門的交流平台。在西方國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構築了系統的城市設計理論體系。城市設計領域也出版了若干專門的學術書刊及電子刊物①,主要內容均直接聚焦於城市設計領域的學術導向和熱點問題。但是,這些學術研究主要針對的是西方國家出現的城市設計問題。人類城市的發展中有一些規律具有普遍性。在這方面,西方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城市建設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價值。然而,中國城市發展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借鑑西方成功經驗的同時,找尋中國城市設計發展的特色規律,是一項需要探索的、長期而艱巨的課題。
中國過去30年的城市大發展為中國城市設計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厚的實踐基礎和理論探索機遇。《城市設計》立足理論前沿、放眼全球議題、聚焦中國發展,提倡批判性地回溯西方的城市設計理論和思潮的變遷,創造性地吸收中國古代城市設計的精華,開拓性地探索當代中國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城市設計》的主要欄目包括城市設計的理論、方法、評論、教育等,突出前沿理論和方法探索,關注中國城市設計理論和實踐。
作為中國城市設計領域的第一部連續出版物,《城市設計》兼具前沿性與探索性、理論性與可讀性,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撰文,追蹤前沿問題、呈現權威解讀。《城市設計》主要面向中國建築與城市設計領域的學者和學生,同時採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出版來搭建國際交流平台。在版式設計方面,《城市設計》採用雙面閱讀的方式,以保證中、英文雙語獨立閱讀的流暢體驗。
三、《城市設計》第1輯組稿
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出任《城市設計》顧問,並親筆題寫了“城市設計”。這既是對《城市設計》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對中國城市設計領域發展的大力支持。《城市設計》能夠順利出版發行,是與國內外同行的鼎力支持分不開的。眾多專家學者接受邀請、擔任《城市設計》編委,這無疑是《城市設計》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和品質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來自國內外的作者積極參與《城市設計》第 1輯的稿件撰寫。他們提供的高水平稿件為《城市設計》的創辦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設計》第1輯第一篇文章是吳良鏞先生撰寫的“城市設計導論”。作為“總論”欄目的唯一文章,該文全面概述了當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並揭示出探索中國城市設計理論的緊迫性。儘管文章成稿於30年前,這對當前中國城市設計理論的發展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國外知名專家為《城市設計》第1輯提供了不同視角、不同主題的學術論文。他們是,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亞洲城市研究專家彼得 ·羅(Peter G. Rowe)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著名城市設計理論家蓋里 ·哈克(Gary Hack)教授以及著名城市設計理論家和實踐家喬納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空間句法理論創始人比爾 ·希利爾(Bill Hillier)教授;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建築系的城市設計理論家皮埃爾-艾蘭·克羅賽特(Pierre-Alain Croset)教授;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城市設計歷史學家維托里奧·蘭普尼亞尼(Vittorio Lampugnani)教授。他們的高水平文章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世界城市設計領域的前沿議題,拓展了《城市設計》的國際視野並提升了《城市設計》的學術高度。在此,表示誠摯謝意。
國內建築院校多年從事城市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專家、學者也為《城市設計》第 1輯提供了高水平的稿件。他們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蔡永潔教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韓冬青教授;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的副院長盧峰教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的副院長李昊副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的鄒廣天教授。他們的文章展現出對當代中國城市問題的關注以及對中國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積極探索。在此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
四、《城市設計》第1輯出版
還要提到的是《城市設計》源起和形成過程。 20世紀80年代,我師從吳良鏞先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開始進入城市設計領域,並從文化視角研究城市空間,完成了博士論文《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並出版了同名專著①。任教20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城市設計理論研究、課程教學和創作實踐,在中西方城市空間原型研究、城市弱勢空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我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了20年北京城市弱勢空間研究,指導博士研究生進行了近15年的北京城市空間研究。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築學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我有機會主持起草了2011年版建築學學科簡介。通過全面梳理建築學學科,我從學科發展角度,對城市設計領域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
2013年2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成立城市設計研究所。我擔任城市設計研究所所長。其後,我萌發了出版《城市設計》的想法。這一想法得到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莊惟敏院長、邊蘭春書記的大力支持,同時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張占奎主任的積極回響。2013年底,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城市設計》出版工作正式啟動。歸國不久的楊滔和陳瑾羲加入《城市設計》的籌備中。我們共同討論了《城市設計》的定位、架構以及特色等出版事宜。楊滔還全面蒐集和分析了國際城市設計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並針對國際上有關“城市設計”的學科設定、出版物以及網路出版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在對外聯繫的工作中,他協助我做了大量的組稿工作。陳瑾羲對國內城市設計領域的狀況展開了初步的考察。 2014年6月,博士後趙建彤加入《城市設計》編輯團隊。他在《城市設計》第 1輯的組稿、編輯和排版以及出版和印刷等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城市設計》第 1輯得以最終呈現。此外,楊滔、梁思思、孫昊德翻譯了部分英文稿件。在此,對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經過近一年的工作,《城市設計》第 1輯終於成稿。作為國內第一本直接針對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的連續出版物,《城市設計》第 1輯一定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敬請廣大同仁指正。
最後要提到的是,《城市設計》第1輯的出版離不開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衷心感謝張占奎主任和周莉樺編輯。
①《空間 ·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第一版於1993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1994年台北淑馨出版社購得出著作權,於1995年在台北出版了繁體字版;201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第二版。

目錄

002 城市設計與《城市設計》
總論
009 城市設計導論
理論
029 塑造城市時間的空間
053 北京“單位”—對話性城市主義
067 中國城市廣場的中國性特徵淺析
079 意義·維度·本質—論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範式
方法
095 智慧型城市設計
109 空間句法導論
129 關於城市設計地塊圖則編制的思考—“南京市地塊城市設計圖則技術標準”研究
141 當代山地城市設計研究的目標與內涵
149 城市觸媒的城市設計語義網路策劃分析
163 空間構成、功能、大數據—對北京的初步研究
181 通過設計重建—颶風桑迪災難之後紐約地區的設計方案
193 作為歷史性項目的城市設計歷史
215 北京望京韓國人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研究
227 菜市場與北京舊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