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

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

《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是2015年4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賢剛、許光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
  • 作者:曾賢剛、許光清
  •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頁數:267 頁
  • 定價:68.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簡裝
  • ISBN:97875189002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全球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國城市面臨的氣候變化的挑戰和行動,系統的介紹了氣候變化政策分析的理論基礎,並結合政策給出了我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建議。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受影響的因子也可隨區域環境特徵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回響。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4 個方面:溫度、降水、海平面和蒸散發量變化,這些都可對城市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直接影響主要是對自然系統中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響;氣候變化對城市的間接影響包括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如經濟產業發展、能源消費、人類健康、城市基礎設施以及人居環境等,受影響的各因素間互動關聯,有時很難判斷哪個因素受到的影響更大,但最終都會對各種城市功能產生干擾和損害。
城市是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因子,是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承擔者,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政策和實施平台。城市可以通過合理規劃、設計、交通、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物業管理,規模化套用目前已經存在的能效和減排技術,提供有效及必要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手段,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巨大貢獻。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進行國際合作推動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認真踐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公約,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實現國際公約到國內法的轉換中做出了系列努力。
以《可再生能源法》和《節約能源法》為標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體系中,命令控制型政策仍是主導,經濟激勵和自願型政策在我國的運用較少;且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覆蓋面較窄,多數是對產業部門的能效進行控制和對可再生能源企業進行激勵。隨著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快速增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外壓力加劇。我國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學習已開發國家先進的應對氣候變化經驗,組合運用多種政策措施,使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地實現全民減排,使我國逐步走向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當然,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它需要不斷創新的理論思想,需要不斷強化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在不斷深入的實踐中加以改進和完善。應該說,本書的研究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而且限於時間和筆者的學術水平,書中難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言
一、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
(一)氣候問題的認識過程
(二)觀察到的氣候變化事實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
(四)氣候變化歸因
(五)氣候問題的公共屬性
二、我國城市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
(一)對海岸帶系統的影響
(二)對水資源的影響
(三)對社會經濟系統和人居環境的影響
(四)對健康的影響
(五)城市化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意義
三、我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一)應對氣候變化的評估行動
(二)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行動
(三)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動
(四)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建設
(五)其他
第二章 氣候變化政策分析的理論基礎
一、外部性理論
(一)外部性的含義
(二)外部性的分類
(三)傳統的外部性理論
(四)外部性內在化的一般途徑和批判
(五)傳統外部性理論的發展——代際外部性
二、全球公共物品理論
(一)公共物品理論
(二)全球公共物品理論
(三)氣候變化的全球公共物品屬性
三、政策矩陣分析
(一)命令控制型政策
(二)經濟激勵型政策
(三)自願型政策
四、利益相關者分析
(一)利益相關者
(二)案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責任制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三)利益相關者分析的局限
五、政策費用效益分析
(一)費用效益分析的理論基礎
(二)政策費用效益分析的步驟
(三)政策費用效益分析的指標
(四)政策費用效益分析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
一、減排情景及路徑選擇
二、調整產業結構
(一)產業結構變動規律
(二)產業結構變動趨勢
(三)中國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四)產業結構變化與環境關係
(五)中國產業結構的特徵與調整
三、節能和提高能效
(一)中國能效現狀分析
(二)中國的節能政策體系和措施
四、最佳化能源結構
(一)世界能源結構的演進歷史及趨勢
(二)中國能源結構特點
(三)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實踐
五、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
(一)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二)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
(三)廢棄物處理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
六、增加碳匯
(一)森林碳匯
(二)草地碳匯
(三)農田碳匯
第四章 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
一、適應的重要性及緊迫性
(一)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給人類帶來嚴峻挑戰
(二)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環境的影響
(三)對氣候變化未來影響的認識
(四)其他壓力的出現,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加劇
(五)不同國家受到的不同影響
二、適應的概述
(一)影響、脆弱性和適應的定義(IPCC)
(二)適應氣候變化的四個階段
三、適應氣候變化人類已做出的回響
(一)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戰略回顧
(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氣候變化適應戰略
(三)已有的國際合作
(四)國際氣候變化適應行動選擇的總體態勢
(五)目前適應所存在問題
四、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的具體適應措施及政策制定
(一)農業
(二)林業
(三)水資源
(四)人體健康
(五)生物多樣性
(六)岸帶
五、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建議
(一)將適應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納入城市發展規劃
(二)強化國際合作
(三)加強能力建設
第五章 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政策
一、財政政策
(一)財政預算投資政策
(二)財政補貼
(三)政府採購
二、稅收政策
(一)激勵性稅收
(二)懲罰性稅收
(三)稅收再使用
(四)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稅收政策
三、價格政策
(一)價格政策的制定依據
(二)我國目前的一些價格政策組成
四、銀行信貸政策
(一)自願性行業基準——赤道原則
(二)政府主導的信貸政策
五、基於市場的碳權交易政策
(一)碳權交易市場的類型
(二)國外碳權交易實踐
(三)我國的碳權交易市場實踐
(四)碳權交易市場發展進展
六、碳基金
(一)碳基金的運行機制
(二)碳基金的資金機制
(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碳基金
(四)中國碳基金的發展情況
七、氣候保險
(一)氣候保險的概念
(二)國外在氣候保險方面的實踐
(三)氣候保險面臨的不確定性
八、REDD+
(一)REDD+ 的實施機制
(二)REDD+ 對中國的影響
(三)實施REDD+ 存在的一些問題
第六章 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政策
一、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為什麼需要技術政策
(一)技術的學習效應
(二)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
(三)新技術的成本高,不具有市場競爭性,商業投資低
(四)技術的外部性
(五)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
三、技術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技術政策
(一)研究、開發與示範(RD&D)階段
(二)部署與擴散階段
(三)充分市場競爭階段
四、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推廣政策
(一)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IGCC)
(二)乾熄焦(Coke Dry Quenching, CDQ)
(三)高爐爐頂壓差發電技術(Top-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 Plant, TRT)
(四)水泥窯純低溫餘熱發電
(五)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
(六)半導體LED 照明
(七)中水回用技術
五、政策實施要點
(一)政策實施的系統性
(二)政策實施的長期性與連續性
(三)政策的靈活性
第七章 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案例分析
一、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
(一)紐約:綠色基礎設施計畫
(二)威尼斯:MOSE 項目——建立防潮閘
二、城市減緩氣候變化的案例分析
(一)倫敦:建設低碳首都
(二)五省八市低碳試點
第八章 我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建議
一、應對氣候變化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
(一)應對氣候變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二)應對氣候變化與社會福祉
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調
(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環境保護政策
(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政策
三、命令控制型政策和經濟激勵型政策
(一)命令控制型政策
(二)經濟激勵型政策
四、我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