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是潘家華等創作的管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7月。

該書以長三角城市密集區作為研究對象,選擇典型城市開展深入紮實的社會調查和案例研究,針對中國開發中國家的特點、發達城市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理念和方法,為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城市制定適應氣候變化規劃提供了決策支持。該書指出,未來長三角城市需要從城市群、城市及社區等不同層面加強適應治理和適應規劃,在政策實踐中關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脆弱性,增量型和發展型適應對策並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 作者:潘家華等
  • 類別:管理學著作
  • 字數:310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中國長三角城市密集區為研究對象,針對沿海發達城市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提出了“發展型適應與增量型適應模式”“參與式適應規劃”“低碳韌性城市”等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理念和方法,介紹了國際社會建設韌性城市的案例和經驗,總結了中國發達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政策和機制創新。該書從氣候風險評估、部門協調機制、綜合風險管理、適應試點示範、氣候脆弱群體、社區防災減災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適應規劃、建設韌性城市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城市地區的氣候變化風險
第二章 城市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論與方法
第三章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適應氣候變化研究
第四章 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研究:上海市
第五章 構建韌性城市:國際案例和經驗
第六章 總結和政策建議

創作背景

城市地區是氣候變化的高風險區域。對於中國城市管理者而言,面對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各種不確定風險,在傳統的城市災害管理的基礎上,如何將城市可持續發展、適應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決策部門的決策效果和能力,需要從理論、實踐和方法層面進行深入探索。作為公共政策研究的新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涉及跨部門、多層面、多目標的環境管理,對於適應決策的理念、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基於此,《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以下總體判斷和政策建議:第一,長三角地處長江下遊河口地區,氣候、地理條件優越,生態資源富集,屬於氣候容量擴展性地區,氣候資源和水資源的承載力較高,除了自身空間內的自然容量,還有自身空間外的自然流入和過境容量,使得長三角城市的發展潛力較高、適應基礎較好,氣候容量有限主要體現為人口和土地約束導致的衍生容量不足,以及城市化快速發展積累的適應赤字。
第二,長三角經濟較為發達,城市綜合管理水平較高,基礎設施較為完備,適應性總體水平高於全國許多地區,現階段的適應需求總體上表現為增量型適應的特點;但同時,在區域內部還存在結構性差異,表現為一些城市區域和群體的脆弱性較高,兼具適應赤字和發展赤字,尤其是人口和財富快速增加導致的風險暴露性增大,以及氣候防護體系和風險意識不足導致的敏感性突出等問題。例如,一方面,受到氣候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一些發達的長三角城市體現為高敏感性—低適應性,存在較大的適應赤字。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擴張,使得許多適應性強的城市內部也出現了潛在的發展型適應問題。如上海市崇明島及沿海區域新開發的小城鎮,開發較晚但是人口增加和產業發展很快,外來人口及敏感行業(如農業、旅遊業、重化工業等)比較集中,體現為典型的發展型適應特點。上述因素增加了長三角沿海發達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複雜性。
第三,未來長三角城市需要從城市群、城市及社區等不同層面加強適應治理和適應規劃,在政策實踐中關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脆弱性,增量型和發展型適應對策並重。例如,適應對策包括工程性適應(加固、增高海防堤壩防範洪水,改進城市高架交通及公交聯運系統以舒緩交通壓力、節約用地)、技術性適應(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如耐熱抗旱作物和樹種,節能建築和綠色住宅等節水節能省地技術可提高城市承載力)、制度性適應(如改進和完善現有的應急機制、社會保障和保險體系)、生態性適應(如增加城市森林、濕地公園以減緩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和空氣品質,修復斷頭河流以恢復城市流域防洪排澇功能等)。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201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1619-4

作者簡介

潘家華,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博導,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