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背景,政策全文,前言,一、減緩氣候變化,(一)調整產業結構,(二)節能提高能效,(三)最佳化能源結構,(四)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五)增加碳匯,(六)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七)低碳試點與地方行動,二、適應氣候變化,(一)農業領域,(二)水資源領域,(三)森林及其他生態系統,(四)海岸帶和沿海生態系統,(五)人體健康領域,(六)綜合防災減災,(七)氣候災害的風險防控與預警,(八)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三、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一)加強規劃編制,(二)推進制度建設,(三)推動碳交易市場建設,四、加強基礎能力,(一)加強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建設,(二)強化科技支撐,(三)加強學科建設,五、全社會廣泛參與,(一)政府加強引導,(二)媒體廣泛宣傳,(三)企業積極行動,(四)公眾積極參與,六、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一)聯合國框架下氣候多邊進程,(二)其他多邊平台氣候變化談判及合作,(三)為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凝聚政治推動力,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應對氣候變化成為高層交往重要內容,(二)加強與各方交流合作,(三)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八、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內容解讀,
相關背景
2019年11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多年來,生態環境部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採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2018年以來,各地方、各部門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部署和要求,共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在系統總結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其內容涵蓋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與主張等8個方面內容,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工作進展,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成效,有助於大家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
政策全文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 年度報告
前言
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各地方、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部署和要求,積極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進展。經初步核算,2018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簡稱碳強度)下降 4.0%,比 2005 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 52.6 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 14.3%,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大規模國土綠化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仍然是開發中國家,人均 GDP 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等一系列非常艱巨的任務。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政府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切實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部署,繼續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確保完成“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為幫助各方全面了解 2018 年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特編寫本報告。
一、減緩氣候變化
2018 年以來,中國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最佳化能源結構、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動低碳試點和地方行動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積極成效。經初步核算,2018 年中國碳強度下降 4.0%,比 2005 年累計下降 45.8%。
(一)調整產業結構
持續化解過剩產能。發展改革委2019年印發《關於做好2019 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提出了 2019 年鋼鐵、煤炭、煤電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截至 2018 年底,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
紮實推進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累計壓減粗鋼產能 1.5 億噸以上,2018 年壓減粗鋼產能 3500 萬噸以上。2018 年至 2019 年7 月,中央企業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 萬噸。截至2018 年底,我國累計淘汰關停落後煤電機組 2000 萬千瓦以上,已經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大力發展服務業。2018 年,中國服務業發展總體平穩,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新動能快速成長,結構持續最佳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轉型升級,市場預期穩中向好。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 489701 億元,占全國 GDP 比重 53.3%,比第二產業高出 13.6 個百分點,持續領跑國民經濟成長。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平穩運行持續發揮關鍵作用,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接近 60%。2018 年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 11.4%,營業利潤增長 6.5%。
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統計局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對結構和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在對應的國民經濟行業類別上增加符合現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類別 126 個,總計達到 485 個行業類別,並細化了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8.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 11.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13.9%。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 8.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32.9%。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
14.6%。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 14.9%,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 12.8%。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 115 萬輛,比上年增長 66.2%。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日均新設企業超過 1.8 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 1 億戶。
2018 年,中國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別為 7.0%、39.7%、53.3%。
(二)節能提高能效
推進建築領域節能。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已在城鎮新建建築中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全國城鎮累計建設綠色建築面積超過 32 億平方米,2018 年城鎮新建建築中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的比例達到 56%,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國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項目累計超過 13000 個,建築面積達到 13.9 億平方米。現已培育了 30 個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195 個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嚴寒寒冷地區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 65%節能設計標準,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建設示範。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達到 182 億平方米。全國城鎮累計完成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超過 14 億平方米,全國累計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面積超過 2.1 億平方米,節能效益明顯。
推進交通領域節能。2018 年,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廣東、湖南等 17 個省市開展試點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近年來,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現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設施網路。據初步統計,截至 2019 年 5 月底,全國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 97.6 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更是達到全球最多的
40.1 萬個,在較好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為電動汽車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充電設施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建立城市級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平台,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等重點充電運營企業也建立了監控平台。充電接口新國標得到有效實施,接口標準基本實現統一。組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並在推進充電設施建設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民航局編寫完成《民航發展“十三五”中期評估報告》,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民航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編制印發《民航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工作方案》,對未來三年“油改電”和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項目實施提出明確工作目標和要求。2018 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並聯合生態環境部等 8 部門發布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 年)〉》,增加鐵路運量,減少運輸生產環節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鐵水聯運、推進公鐵聯運、提高鐵路貨櫃運輸能力。鐵路局相繼發布《關於印發貫徹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目標和措施的通知》《關於鐵路行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綠色鐵路發展的通知》。
推進公共機構領域節能。2018 年以來,國管局按照《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劃》要求,採取“差異化”方式分年下達各地區“十三五”節能目標,印發《公共機構能耗定額標準編制和套用指南(試行)》《公共機構節水管理規範》《公共機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指南》《公共機構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建設指南》等,加強指導力度,強化監督考核,不斷完善公共機構能源管理、能源監測、能源考核、能源審計的管理體系。
加強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工程。持續推進淘汰關停落後煤電機組,實施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2018 年,能源局、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於印發 2018 年各省(區、市)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目標任務的通知》。截至 2018 年底,我國達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電機組累計已達 8.1 億千瓦以上,已提前超額完成
5.8 億千瓦的總量改造目標;節能改造累計已完成 6.89 億千瓦,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改造目標。當前,我國 60 萬千瓦級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已經提高到 46%,在役煤電機組供電煤耗從 2012 年末的 325 克/千瓦時下降至 308 克/千瓦時,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效清潔的煤電系統。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於加強鍋爐節能環保工作的通知》,促進鍋爐節能減排工作。
加快發展循環經濟。2018 年,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通知》,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及平台項目、各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等。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 2018 年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和“城市礦產” 示範基地的驗收結果。財政部不斷完善政府綠色採購政策,最佳化節能環保產品政府採購執行機制。自 2019 年 4 月 1 日起,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以品目清單的形式發布政府優先採購和強制採購的節能環保產品類別,屬於品目清單範圍的產品只要通過認證即可享受政策支持。
完善節能標準標識。2018 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批准發布《單元式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預拌混凝土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電解鋁行業能源管理體系實施報告》等 32 項能效能耗、能源管理、節能評估等方面的節能標準。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首批 12 種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和認證目錄,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於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建材領域率先推廣綠色產品認證。先後批准發布2批低碳產品認證目錄,共涉及7種產品,截至 2019 年 7 月已頒發 327 張認證證書,涉及 168 家企業。
推廣節能技術與產品。2018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專項行動(2016—2020 年),編制《工業企業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指南》,發布第三批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範企業 40 個、示範園區 3 個。全國強制和優先採購節能、節水產品 1653.8 億元,占同類產品採購規模的 90.1%;全國優先採購環保產品 1647.4 億元,占同類產品採購規模的90.2%。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強工業節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遴選發布 728 項先進適用工業節能技術裝備,加快高效節能技術裝備推廣套用。推動 715 項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研究制定,加強工業節能監察力度,督促企業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
經初步核算,2018 年中國單位 GDP 能耗同比降低 3.1%,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三)最佳化能源結構
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做好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2016—2018 年間,累計退出煤炭落後產能 8.1 億噸/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2018 年 7 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提出在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費總量比 2015 年下降 10%,長三角地區下降 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並提出2020 年全國電力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達到 55%以上。經初步核算,2018 年中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 59%,比上年下降 1.4 個百分點。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地方開展清潔取暖、燃煤鍋爐淘汰等工作,推進散煤治理,減少污染排放。
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煤電主動順應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趨勢,為非化石能源優先發展騰出空間,正由向系統提供電力電量的主力電源,逐步轉變為提供安全、清潔、高效、可靠電量和靈活調節能力的基礎性電源,為大規模消納新能源和電力轉型提供支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有關規定,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停止核准高硫高灰煤項目。持續推進油品質量升級,2019 年 1 月 1 日起全國全面供應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能源局會同交通運輸部、國家標準委,研究修訂《船用燃料油》《車用柴油》標準,增加內河大型船舶用燃料油指標,同時廢止《普通柴油》標準,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並軌。
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推進城鎮清潔供暖,開展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能源局等 4 部門組織開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中期評估,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地推進清潔取暖有關工作。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 年)》,提出到 2019 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 5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7400 萬噸,到 2021 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 7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1.5 億噸。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因地制宜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民眾溫暖過冬,積極推廣使用清潔煤供暖,使用清潔煤替代劣質散煤。2017—2018 年、2018—2019 年兩個採暖季,北方地區累計新增清潔取暖面積約 36 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約50.7%,替代散燒煤約 1 億噸。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全力推進清潔能源消納,在有序規劃開發、輸電通道能力建設、系統調節能力建設、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市場化機制建立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印發了《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畫(2018—2020 年)》《關於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關於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關於公布2019 年第一批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的通知》。截至 2018 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3億千瓦,同比增長12%,占全部裝機的 38.3%,同比增加 1.7 個百分點。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 1.9 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比重為 26.7%。自然資源部初步建成京津冀地熱資源梯級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實現首期280 千瓦地熱發電和 3 萬平方米建築物供暖兩級綜合利用,形成了京津冀深部碳酸鹽岩熱儲高效利用新模式。自然資源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青海共和乾熱岩開發利用示範工程建設。
通過採取系列措施,中國能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經初步核算,2018 年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占比分別為 59.0%、18.9%、7.8%、14.3%,分別比 2017 年下降 1.4 個百分點、提高 0.1 個百分點、提高 0.8 個百分點、提高 0.5 個百分點。
(四)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
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持續推進氫氟碳化物銷毀工作,生態環境部於 2018 年 12 月印發《關於開展 2018 年度氫氟碳化物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氫氟碳化物處置核查,對 4 個省份總計 11 家企業的核查情況予以公示,對銷毀處置企業給予定額補貼,補貼金額逾 2 億元。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積極培育廢鋼鐵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骨幹龍頭企業,2018 年 9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第六批符合廢鋼鐵加工行業準入條件企業名單。嚴格控制水泥熟料產能,2018 年底全國水泥熟料總產能 17.16 億噸,同比減少 5400 萬噸。全面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產業綠色化的原則,實施一批綠色製造重大項目,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
控制農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在全國 300 個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範,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 37.8%,化肥使用量提前實現負增長。支持 585 個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大縣全覆蓋,支持建設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 7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 63%。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實施十省百縣秸稈利用試點,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 83%。
控制廢棄物處理領域溫室氣體排放。2018 年,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面推開,生活垃圾處理結構不斷最佳化,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生活垃圾總處理能力比例不斷提高。啟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截至 2018 年底,全國城市和縣城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 4332 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 1.95 億立方米/天。
(五)增加碳匯
增加森林碳匯。加快實施《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6—2020 年)》,制定印發《2018 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印發《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創新推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試點,試點區域已拓展到山西等 10 個省。持續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林草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縣級森林經營規劃編制規範》,實施第一批 18 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啟動第二批 30 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2018 年,全國共完成造林 726.7 萬公頃、森林撫育面積 866.7 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 22.96%,森林蓄積量達 175.6 億立方米,成為全球綠化面積貢獻最多的國家。全面保護天然林和草原資源,完成公益林建設和後備森林資源培育 38.5 萬公頃,完成天然林撫育 175.3 萬公頃。
增加草原碳匯。加強草原保護,繼續實施退牧退耕還草、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國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分別穩定在 0.8 億公頃和 1.73 億公頃。2018 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 55.7%,較 2017 年提高 0.4 個百分點。加強荒漠植被保護,制定《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範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監督管理辦法》,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2018 年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資金 2 億元,新增封禁保護區 6 個、封禁保護面積 12 萬公頃,全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累計達到 166.38 萬公頃,評審通過國家沙漠公園 16 個。繼續加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七部門聯合開展了“綠盾201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林草局在全國集中開展自然保護地大檢查行動。
增加濕地等其他碳匯。2018 年,安排濕地保護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 3 億元,安排中央財政濕地補助資金 16 億元,全國恢復退化濕地 7.13 萬公頃,退耕還濕 2 萬公頃,112 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驗收,6 個城市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雲南等 13 個省市已發布省級重要濕地 541 處。2019 年,濕地保護法正式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全國各省(區、市)出台省級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編制《長江經濟帶退耕還濕工作方案》,起草《關於進一步加強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的意見》。自然資源部積極探索人工造林種草、土壤改良、外源水灌溉以及水生植物培育等 4 種增加岩溶碳匯的方法。組織開展海洋碳匯調查,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漁業碳匯的研究工作。
(六)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
2018 年,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能劃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強化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2018 年 6 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提出協同控制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的工作要求。2019 年5 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18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納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信息。2019 年 6—7 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在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的同時,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積極推進數據採集、統計、監測等相關工作領域協同及融合。
(七)低碳試點與地方行動
深化低碳省市試點示範。各試點省市認真落實國家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求,強化低碳發展的組織保障。部分試點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大項目碳排放評價制度、低碳產品標準標識與認證制度,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所有試點省市均開展了地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核算體系等基礎能力建設,部分城市建設了碳排放數據管理平台。一些試點地區通過碳積分制、碳幣、碳信用卡、碳普惠制等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培育低碳生活的社會風尚,在推動低碳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試點地區總體碳強度下降快於全國平均水平。
加大對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法規方面,科技部發布《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路線圖(2019 版)》,對中國 CCUS 技術發展進行系統有序部署。在技術研發方面,2019 年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支持了 10 餘項CCUS 研發項目和示範工程。在技術套用推廣方面,截至 2019 年 8 月已建成了數十個 CCUS 示範項目,在驗證技術可行性的同時加強了工程實踐能力。在能力建設方面,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下成立 CCUS 專委會,通過中國 CCUS 產業創新聯盟積極開展多邊雙邊合作,努力搭建 CCUS 產學研一體化國際合作平台。
各地區積極推動低碳發展。截至 2019 年 6 月,9 個省(區、市)在其發布的省級“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實施方案或規劃中提出了明確的整體碳排放達峰時間。部分省(區、市)根據各自情況,針對重點地區、試點城市或重點行業提出了峰值目標,並開展了碳排放達峰相關研究,部分地區發布低碳發展三年行動計畫。河北省印發了《河北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進碳普惠制工作開展。深圳市和濟南市啟動了城市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達峰的“雙達”研究,探索協同治理和發展共贏的路徑。
二、適應氣候變化
2018 年以來,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在農業、水資源、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海岸帶和沿海生態系統、人體健康、綜合防災減災、氣候災害的風險防控與預警、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一)農業領域
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 年)》等政策檔案,積極應對由氣候變化誘發的地區旱澇不均、病蟲害突發、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各地積極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旱作農業、抗旱保墒等適應技術;努力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大力推進秸稈還田等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工作;大力提升農作物育種能力,培育耐高溫、抗寒抗旱等適應力強的作物品種。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 2005 年的 5500 萬公頃提高到 2018 年的 6810 萬公頃。
(二)水資源領域
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成功應對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松遼、太湖六大流域多條河流發生的超警以上洪水和東北、華北、西南、江南、江淮等地部分地區出現的旱情。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 年)》《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京津冀工業節水行動計畫》等政策檔案,印發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在全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統籌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督,推進和完善水文水資源監測體系,加強地表水、地下水動態監測,強化水資源分析評價與預測預報;在全國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完成了第一批 65 個縣(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實施農業節水增產、工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耗等重大節水行動;在全國開展水資源綜合治理與保護,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最佳化。截至 2019 年 6 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向北方供水 209 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 19.6 億立方米;水安全保障進一步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城市污水處理率從 2010 年的 82.3%提高到 95.49%。
(三)森林及其他生態系統
一是強化森林生態保護。根據《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 年)》和林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五年行動要點,增加耐火、耐旱(濕)、抗病蟲、抗極溫等樹種的造林比例,推廣適應氣候變化的森林培育經營模式,加大森林及天然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強火災、有害生物入侵等森林災害的監測防控力度,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韌性。
二是促進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在《全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十三五”規劃》《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2030 年)》等草原領域的頂層設計中更加強化適應氣候變化因素,努力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擴大退耕還林還草。2018—2019 年中央財政通過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支持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主要用於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等方面。
三是加強濕地保護和荒漠化治理。實施濕地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制度,強化濕地保護。開展荒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沙區物種保護、荒漠化動態監測和退化土地植被恢復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四是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強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構建了岩溶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形成可推廣的生態產業模式。同時,啟動編制《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確定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 14 個,通過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實施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2018 年,農業農村部繼續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實現內陸七大重點流域禁漁期制度全覆蓋,推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加強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發布並實施了海龜等 6 個重點物種(拯救)行動計畫;2018 年全國共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超過 370 億尾(只)。
(四)海岸帶和沿海生態系統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國家海洋事業發展、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規劃和行政管理條例的要求,加大對海洋環境污染的處罰力度,強化海洋適應氣候變化的制度建設;加強沿海生態修復和植被保護,建設沿海防護林帶、防潮工程,提升海岸帶和沿海生態系統抵禦氣候災害的能力;加強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岸帶侵蝕等海洋災害的立體化監測和預報預警,海洋災害預警發布頻率顯著提高;發布海平面上升影響脆弱區評估技術指南,開展沿海省市等重點區域的脆弱性評估、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和海岸侵蝕監測與評價;對中國近海海洋災害與環境因子長期變化進行了趨勢研究,預估未來氣候變化對海洋災害的可能影響;開展我國管轄海域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監測工作,初步掌握我國管轄海域不同季節大氣二氧化碳源匯狀態。開展海洋生態系統修復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實施紅樹林修復和濱海濕地修復項目,在廢棄蝦塘再造林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開展了試點工作。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促進沿海岸線和海島海域生態功能恢復。
(五)人體健康領域
提升政府適應氣候變化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推進建立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及標準體系,做好高溫天氣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加強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防控、疫情動態變化監測和影響因素研究,制定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人感染H7N9 禽流感疫情、登革熱等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和救援機制;在各省(區、市)開展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試點,建立高溫熱浪與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加強適應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領域研究,組織開展適應氣候變化保護人類健康項目,增強公眾應對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的能力。
(六)綜合防災減災
加強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及其影響機理研究,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切實強化災害風險防範應對化解工作。應急管理部探索形成國家級災害事故應急回響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等有效工作機制,成功應對超強颱風“利奇馬”、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四次堰塞湖災害等一系列重特大災害。同時,注重加強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制度建設,強化風險形勢研判,組織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的統籌協調,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社區和示範縣創建,夯實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基層基礎。
(七)氣候災害的風險防控與預警
加強西部變暖變濕對生態系統改善與水資源利用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預報,以及高溫熱浪、暴雨、颱風、森林火災等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如;加強對沿岸超大城市的海平面上升、風暴潮等災害的研究,研究制定新的防禦綜合災害的長期規劃。
(八)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018 年 10 月,在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的支持下,中國作為共同發起國推動全球適應委員會的啟動和運行,生態環境部部長李乾傑代表中方擔任委員。2019 年 6 月,全球適應委員會的執行機構全球適應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國辦公室,李克強總理和荷蘭首相呂特、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共同為其揭牌。2019 年 9 月,生態環境部支持全球適應委員會在北京舉辦《全球適應委員會旗艦報告》宣介活動。
三、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
2018 年以來,中國政府在加強規劃編制、推進制度建設、推動碳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效。
(一)加強規劃編制
積極謀劃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2018 年,生態環境部啟動下一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總體思路的研究謀劃,組織研究編制《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進展報告》和《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在總結“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完成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和總體趨勢,研究中國到本世紀中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目標、實施路徑和支撐條件。
加強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規劃編制。能源局開展 2035、2050 年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加強行業發展頂層設計。2018 年,自然資源部印發了《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將氣候變化納入自然資源科技規劃。氣象局編制完成《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建設規劃》並印發了相關分工方案。林草局印發了《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規劃(2018—2035 年)》《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 年)》《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 年)》。
(二)推進制度建設
完善體制機制。2019 年 7 月,國務院總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和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18 年 7 月和 2019 年 10 月,國務院兩次調整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根據“十三五”前兩年碳強度下降目標考核經驗,結合機構改革的實際情況,生態環境部對考核辦法及評分細則進行了修訂。各地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穩步推進,2018 年碳強度降低序時進度目標完成良好。
發展綠色金融。人民銀行通過加強巨觀信貸政策等措施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針對產能過剩行業落實差異化信貸政策。推動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完善綠色信貸機制,鼓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推動發行綠色債券,發布《關於加強綠色金融債券存續期監督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發布《關於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通知》,繼續拓寬融資渠道。2018 年 12 月,人民銀行、證監會共同推動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成立。
推進氣候投融資。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緊密圍繞達峰行動和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需要,立足推動金融系統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目標做出系統性回響,加快完善氣候投融資政策和標準體系。2019 年 8 月,生態環境部會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推動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為氣候投融資領域信息交流、產融對接和國際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2019 年 10 月,首屆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三)推動碳交易市場建設
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生態環境部從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建設基礎支撐系統、開展能力建設等方面加快推進全國碳交易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進程,廣泛聽取和吸收各方意見,條文日趨完善。研究起草《全國碳排放權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和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管理辦法、交易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法規。印發《關於做好 2018 年度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及排放監測計畫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組織重點排放單位持續開展碳排放數據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2019 年 5 月,印發《關於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和相關材料報送工作的通知》,組織各省級主管部門報送擬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及其開戶材料,為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開戶、配額分配、碳市場測試運行和上線交易打下堅實基礎。
不斷深化試點碳市場建設。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試點碳市場初具規模並顯現減排成效。各試點碳市場不斷深化制度體系建設,逐步擴大覆蓋範圍,探索最佳化配額分配方法,改進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規範及數據質量管理,加強履約管理,確保試點碳市場減排成效。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7 省市試點碳市場配額交易運行平穩,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約為 3.3 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約 71.1 億元人民幣。
積極促進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機制改革。貫徹國務院“放管服”相關要求,組織對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進行改革。CCER 積極參與試點碳市場履約抵消,截至 2019 年 8 月,各試點碳市場累計使用約 1800 萬噸二氧化碳的 CCER 用於配額履約抵消,約占備案簽發 CCER 總量的 22%。2019 年 6 月發布《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規範了大型活動實施碳中和的基本原則、評價方式、相關要求和程式等,為促進CCER 用於大型活動“碳中和”與生態扶貧奠定了基礎。
四、加強基礎能力
2018 年以來,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學科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持續提升。
(一)加強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建設
健全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制度。繼續落實《關於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的意見》,統計局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報表制度(2018 年統計年報)》和《政府綜合統計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數據需求表》。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再次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8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林草局加快推進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制定印發《關於開展 2018 年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編制完成《森林生態系統碳庫調查技術規範》等標準。
推進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排放核算。生態環境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編制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並於 2019 年 6 月提交聯合國。2018 年 10 月,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 2012 年和 2014 年省級溫室氣體清單聯審工作。
推動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2019 年 1 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做好 2018 年度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及排放監測計畫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開展 2018 年度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工作,為碳排放配額分配和企業履約提供數據基礎。市場監管總局批准發布《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1 部分:煤炭生產企業》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2 部分:紡織服裝企業》2 項國家標準。2018 年 12 月,民航局印發《民用航空飛行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管理暫行辦法》,為民航企業參與國內外基於市場的減排機制奠定重要基礎。
(二)強化科技支撐
開展基礎科學研究。2018 年以來,科技部部署了一系列氣候變化領域基礎科學研究項目。科技部與中科院、氣象局、工程院聯合牽頭,啟動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制工作......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科學國際合作。中國氣象局持續發揮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內牽頭部門作用,積極組織參與 IPCC 第六次評估周期內的有關《2006 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方法學報告:2019 修訂》《氣候變化與陸地》《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等報告的撰寫和評審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向 IPCC 推薦三個工作組報告作者候選人,最終 38 位專家入選,為深入參與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加強學科建設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下成立 CCUS 和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了技術支撐和學術交流。教育部加大氣候變化領域相關學科建設。2018 年,教育部發布我國首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了大氣科學、能源類專業的內涵、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方向等,推出天氣學、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等數十門與氣候和新能源有關的國家線上開放精品課程,面向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開放。目前全國共有大氣科學類本科專業點 29 個,其中大氣科學本科專業點 17 個,套用氣象學專業點 12 個;新能源領域相關本科專業點 176 個,其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本科專業點 67 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點91 個,能源與系統環境工程本科專業點 18 個。
五、全社會廣泛參與
2018年以來,通過政府引導,利用多元化媒體廣泛宣傳,鼓勵企業積極行動,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性,逐漸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綠色低碳發展格局。
(一)政府加強引導
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單位開展“低碳行動,保衛藍天”全國低碳日主題宣傳活動......北京冬奧組委舉辦“奔向 2022 綠色起跑 全民開動”國際奧林匹克日冬奧主題活動,發布《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創造奧運會碳普惠制的“北京案例”。
(二)媒體廣泛宣傳
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新華網、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及網際網路媒體,對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新聞事件給予高度關注......北京日報等媒體積極報導 2019 國際奧林匹克日冬奧主題活動,呼籲公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三)企業積極行動
企業界認真貫徹和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銀行業積極開設新業務,共促實體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興業銀行與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福建省財政廳簽署“綠色創新投資業務” 合作協定,構建福建省綠色低碳和節能減排產業發展新機制。鋼鐵行業積極探索綠色轉型。能源行業積極推進低碳發展轉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促進新能源消納、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的政策措施,不斷提升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和智慧型化水平,著力推進電網高質量發展,將全面環境管理理念貫穿公司發展各環節,統籌推動電源、電網、市場有機銜接。
(四)公眾積極參與
中華環保聯合會舉辦了第十屆環保戲劇展演公益演出活動,以公益贈票、惠民服務、精品展示的形式,通過戲劇等生動方式,宣傳環保理念、傳遞環保意識,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全民健康的公益事業當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 31 個全球品牌與紡織企業,以及 11 家行業組織共同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並在此基礎上將“碳管理創新 2020 行動”升級為“氣候創新 2030 行動” 路線圖。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舉辦“氣候變化大講堂”,提升大學生對氣候變化的理解和認識,推動氣候變化國際交流。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徵集全球 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推送 5000 多部生態文明影視作品。2019 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舉辦,促進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提高低碳技術發展意識,推動先進低碳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山西舉辦 2019 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江蘇鎮江舉辦 2019 年“國際低碳(鎮江)大會”,宣傳普及低碳發展理念。
六、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2018 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加強與各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對話與交流,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促進各方凝聚共識,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一)聯合國框架下氣候多邊進程
積極參與《公約》下談判進程。與各方一道積極推進《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方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行動和牽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取得的積極進展,受到各方普遍關注,得到聯合國秘書長及有關機構的高度評價。
(二)其他多邊平台氣候變化談判及合作
中國積極參與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蒙特婁議定書》締約方會議等《公約》外的氣候相關談判磋商。向二十國集團氣候可持續工作組提交中國最佳實踐和案例,納入工作組成果檔案。堅持以《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原則和精神為指導,積極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的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推進綠色民航對外合作項目實施。推動有關各方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金磚國家會議等多邊平台共同發聲,增強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持續關注並參與聯合國大會、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平台下氣候變化相關活動與討論。推動國內智庫和非締約方利益相關方參與“塔拉諾阿對話”,分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理念與實踐。
(三)為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凝聚政治推動力
中國積極推動並參與二十國集團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和大阪峰會,期間兩次舉辦中、法、聯合國氣候變化三方會議。2019 年 6 月二十國集團大阪峰會期間,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法國外長勒德里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聯合發布氣候變化會議新聞公報,重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的堅定承諾。積極參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並作為輪值主席國於 2019 年 10 月在華舉辦“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圍繞全球氣候治理形勢和重點問題深入討論、提出方案,並發表聯合聲明,傳遞了堅定支持多邊主義、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強有力政治信號。繼續參與“立場相近開發中國家”等磋商機制,積極與小島國、最不已開發國家和非洲集團密切協調,增進共識,維護髮展中國家權益。與已開發國家保持對話溝通,增進理解,擴大共識,推動各方共同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貢獻。
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本著“互利共贏、務實有效”的原則,與有關各方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促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
(一)應對氣候變化成為高層交往重要內容
2018 年 7 月,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發表《中歐領導人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聯合聲明》,展現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2018 年 9 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願同非洲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領域的交流合作。2018 年 11 月,習近平主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與建交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時表示,將向各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2019 年 3 月,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中法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兩國將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全方位履行《巴黎協定》。2019 年 4 月,中國與紐西蘭共同發表《中國—紐西蘭領導人氣候變化聲明》。2019 年 4 月,智利總統訪華期間,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方積極支持智利發揮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主席國作用,推動大會取得積極成果。2019 年 6 月,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簽署兩國《關於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提出加強雙方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防治和緊急救災領域合作,歡迎《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並將進一步加強氣候行動。2019 年 11 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中法兩國共同發表《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
(二)加強與各方交流合作
2018 年 7 月生態環境部和歐盟簽署關於加強碳排放交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8 年 11 月,第一次中加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在北京舉行,生態環境部與加拿大環境部簽署關於氣候變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9 年 4 月,第八次中歐能源對話召開,國家能源局與歐盟委員會簽署《關於落實中歐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強調清潔能源合作對履行《巴黎協定》的重要意義。
2018 年 9 月,中國與南非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南非共和國政府關於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8 年 11 月,中國與阿根廷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推動開展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2019 年 7 月,中國與阿聯簽署環境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2019 年 10 月,第三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期間,與有關太平洋島國舉行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分論壇,並就氣候變化挑戰與未來合作進行交流。
(三)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中國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截至 2019 年 9 月,中國已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簽署 30 多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2019 年以來,積極推動與高棉、寮國、肯亞、加納、塞席爾的低碳示範區合作磋商和落實,推動與衣索比亞、埃及、幾內亞等 10 余國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物資贈送項目執行及與波札那、烏拉圭、菲律賓等國的新項目磋商,並舉辦 9 期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其中包括兩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訓班、兩期太平洋島國培訓班。積極推動三方合作,加強與《公約》秘書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食計畫署、聯合國糧農組織、綠色氣候基金、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合作組織等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國政府還通過項目實施、物資捐助、技術援助等方式,與其他開發中國家開展了氣候適應、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合作項目。2019 年 4 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在北京成立,以促進“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中的作用,通過資金動員、能力建設、促進技術轉讓等方式,幫助各成員國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八、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第 25 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5 次締約方大會(COP25)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重要會議。關於 COP25 的成果預期,中方認為:
一是積極推動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談判,這是全面有效實施《巴黎協定》的重要基礎,事關多邊機制權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動資金問題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氣候多邊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已開發國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願不足,許多不同名目的資金被貼上“氣候”標籤重複計算。中方敦促已開發國家以透明、可預見、基於公共資金的方式,向開發中國家提供充足、持續、及時的支持,包括兌現到 2020 年每年向開發中國家提供 1000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承諾;儘快提出以 1000 億美元為起點的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包括詳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切實提高資金支持透明度;並加快做出向綠色氣候基金捐資的強有力承諾。
三是做好 2020 年前行動和力度盤點。國際社會應清晰梳理2020 年前已開發國家在減排力度、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差距,針對進一步彌補差距做出明確安排,確保不在 2020 年後向開發中國家轉嫁責任。
四是堅定發出支持多邊主義的強烈政治信號。2019 年 11 月,美國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法律程式。一些已開發國家也表示正在考慮徵收碳邊境調節稅。這些單邊主義行為將嚴重損害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和信心,最終將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和效果。
中國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始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立足國情百分之百落實自己的承諾,積極建設性推進氣候多邊進程。我們願與各方共同努力,全力支持 COP25 主席國以公開透明、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方式,推動 COP25 取得成功,為《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內容解讀
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深入開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同時,中國政府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公約》確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與各方攜手推動
《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取得積極成果,在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貢獻中方倡議及主張。不斷加強與各方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對話交流及務實合作,繼續為廣大開發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深入開展氣候變化
南南合作,始終堅持
多邊主義,不斷為全球氣候治理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下一步,還將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更好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年度報告》全面反映了全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全面推進。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有序開展。三是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四是碳市場建設持續推進。五是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六是氣候變化宣傳持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