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代建築

埃及古代建築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築奇蹟之一,是埃及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及古代建築
  • 評價:世界古代建築奇蹟之一
  • 國家:埃及
  • 包括:三個時期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其古代建築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7世紀~前22世紀)、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中葉~前16世紀)、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各個時期的建築分別以金字塔、石窟陵墓、神廟等為其代表。

歷史背景

埃及古代建築
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史學界把古埃及從美尼斯統一起,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32年被希臘人征服為止的這段歷史,稱為古埃及時期,它先後經歷了31個王朝。在這個統一的奴隸制帝國中,埃及的奴隸主直接從氏族貴族演化出來,民族公社沒有完全破壞,公社成員受奴隸主奴役,地位同奴隸相差無幾。因此國家機器特別橫暴,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制度。有很發達的宗教為這種政權服務,產生了強大的祭司階層。皇帝的宮殿、陵墓以及廟宇因此成了主要的令人鎮懾人心的建築物。
古埃及建築史的五個主要時期:
第一、早期王國時期。
因為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風勢、氣溫、氣壓、食物、土地、水質、植被等等。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築,對外應有利於形成小區外部環境,對內應有利於保障人居的室內環境。這些建築像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於地區自然環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在中國的海南島和台灣島,椰林茂密,氣候炎熱,人們用椰樹葉、棕櫚葉蓋起了適應熱帶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樓,通風、涼爽、輕盈、簡潔,建起了熱帶雨林建築。
在中亞、西亞,在中國的西部高寒地區,人們用石塊壘砌、依山就勢蓋起了石板建築,避風、擋雪、保溫、禦寒,築成了高原山地建築。如中國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數民族在中國西部依山就勢建起了各式各樣的山地建築群。
而尼羅河兩岸氣候炎熱、樹木稀少,南部多山體岩石,北部多沙漠荒原,從而確定了它早期以土坯與蘆葦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後期則以石村為主。神廟和陵墓以及以聖羊、聖牛為裝飾的建築,是古埃及建築的主要類型。而炎熱的氣候與灼人的陽光,導致人們不得不把屋頂和牆壁做得很厚,窗洞開得很小,因而埃及古代建築給人的印象是封閉與神秘。而這一時期的建築物就是以民居和簡單裝飾式建築為主。
第二、古王國時期。
公元前3200年到前2130年左右。當時的軍事政治勢力,主要活動在北部尼羅河三角洲,首都為孟斐斯。由於古埃及人迷信人死後會復活,並傳說復活的人從此永生,故法老與貴族千方百計在生時就為自己妥善保存自己軀體的陵墓。但是尼羅河兩岸缺少良好的建築木材,古埃及勞動者使用棕櫚木、蘆葦、紙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並且至遲在古王國時期,已經會燒制磚頭,會用磚砌築拱券。大約因為很難取得燃料,難以大量木材來製作模架,所以磚和拱券結構沒有重大發展。石頭是埃及主要的自然富源,勞動人民以異常精巧的手藝用石頭製造生產工具,日用家具,器皿,甚至極其細緻的裝飾品。早在用石頭做工具的時候,公元前四千紀,就會用光滑的大塊花崗石板鋪地面。這些堅硬的花崗石上,古埃及的勞動者早在主要用石質工具的時期,就刻下了大量的浮雕,用巨大的雕像裝飾紀念性建築物。不僅在石材上雕出用木材或紙草的柱子模樣,甚至逼真地刻出編織的葦箔的模樣來。
公元前三千紀之初,皇帝的陵墓和神廟就是石材建造的。古埃及人對太陽和山川都十分崇拜,早期多將陵墓的外觀模仿雄偉山峰的為形狀,外形為簡練的幾何形錐體,即我們所熟知的金字塔。埃及現存金字塔七十多座,絕大部分都是這時期建造的,第四王朝時期是建造金字塔的高峰期,因此,史學家將埃及的古王國時期稱作“金字塔時代”。下面就此介紹古埃及最為特色的陵墓形式。
瑪斯塔巴
由於受死後將“永生”的神話支配,人們便把存放屍體的陵墓當作永久居住的異常所以,古埃及人特別是法老及貴族,家屬都十分重視墳墓的建造。第三王朝以前,孟斐斯一帶的早期帝王陵墓,都用泥磚建成巨大的長方形平台,內有廳堂,墓室設在地下,用階梯或斜坡甬道與地面入口相連線,它與當時貴族居住的長方形平台式磚石住宅極其相似,這就是瑪斯塔巴。
第三王朝時,建築師伊姆荷太普設計和建造陵墓時,在“瑪斯塔巴”長方形的上部重疊了一層又一層的階梯,越到上面越小,於是形成了錐形的台階式金字塔。大約建於公元前2778年的伊卡拉昭賽爾金字塔,底面呈長方形,東西125米,南北109為,高約60米,全部用石頭建成。該座陵墓被視為金字塔開陵墓的鼻祖,也可以認為,金字塔是用不同大小的“瑪斯塔巴”組成的。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由於原始的宗教不能滿足皇帝專制制度的需要,必須製造出對皇帝本人的崇拜來。這就必須把他們的陵墓發展為紀念性的建築物,而不僅僅是死後的住所。於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薩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廳堂之上造了九層磚砌的台基,向高處發展的集中式紀念性構圖萌芽了。
吉薩金字塔群
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三角洲的吉薩,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金字塔,在今開羅近郊,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獅身人面像組成。周圍還有許多“瑪斯塔巴”與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體呈立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9米,現為137米,底邊各長230米,占地5.3公頃,用230餘萬塊平均需約2.5噸的石塊乾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層磨光的石灰岩貼面,今已剝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處,通過長甬道與上、中、下三墓室相連,處於皇后墓室與法老墓室之間的甬道高8.5米,寬2.1米,法老墓室有二條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內擺放著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處。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藍天空為背景,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上,是千百萬奴隸在極其原始的條件下的勞動與智慧結晶。據希羅多德《歷史》記載,為建造該座規模巨大的陵墓,法老胡夫徵召了三直余萬民工和軍工,先後用了33年才完成。
吉薩金字塔群中的獅身人面像,人們稱它為斯芬克斯,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命令工匠仿照自己的面目琢造了這座長45.7米,高19.8米,僅面部就寬4.1米,口大2.6米的巨型獅身人面像。該巨型石像建成後,被埃及人尊為神,歷代都進行維修。
第三、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30到前1580。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出現了一些有經濟意義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從皇帝的祀廟脫胎出來神廟的基本型制。同時國土已擴展到南部山區,主要建築活動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圍。底比斯地區多懸崖深谷,法老五的陵墓多依山就勢開鑿石窟,並能利用樑柱結構,建造比較開敞的室內空間。
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在巴哈里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就是這一代表。一進墓區的大門,是一條兩側密排著獅身人首像的石板路,長約200米。然後是一個大廣場,它當中沿道路兩側排著皇帝的雕像。由長長的坡道登上一層坪台,坪台前緣的壁前鑲著柱廊。坪台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它正面和兩側造著柱廊。它後面是一個院落,四面有柱廊環繞。再後面是一座有80棵柱子的大廳,由它進入小小的石窟式聖堂。整座陵墓莊嚴對稱,與環境結合很好。
第四、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82至332年,仍以底比斯為首都的古埃及到達了最強大的時期,頻繁的遠征掠奪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奴隸是建築工程的主要勞動者。國王為緩和民眾反對大肆勞民傷財地建造法老陵墓的情緒,而宣揚敬奉太陽神阿蒙的重要,而法老即自稱是阿蒙的化身。神廟取代陵墓,是這一時期建築的主要特色。神廟既是祭祀神靈之地,又是法老的行宮,因此具有宮廷建築的某些特徵。
廟宇有兩個藝術重點:一個是大門,民眾性的宗教儀式在它前面前舉行,力求富麗堂皇,和宗教儀式的戲劇性相適應。另一個是大殿內部,皇帝在這裡按受少數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壓,和儀典的神秘性相適應。門的樣式是一對高大的梯形石牆夾著不大的門道。為了加強門道對石牆的體積的反襯作用,門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牆上的大得多。石牆上滿布著彩色的浮雕,圓雕也著彩色。這大門的景象是喧鬧的,熱烈的,皇帝在這裡被一套套儀式崇奉為“澤被萬物的恩主”。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神廟
卡納克的阿蒙神廟是在很長時間陸續建造起來的,總長336米,寬110米。前後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為最高大,它高43.5米,寬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廳,寬103米,進深52米,面積達5000平方米,內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間兩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徑3.6米,支撐著當中的平屋頂,兩旁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殿內石柱如林,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側窗採光,光線陰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的神秘壓抑的氣氛。在卡納克神廟的周圍有孔斯神廟和其他小神廟,宗教儀式從卡納克神廟開始,到魯克索神廟結束。二者之間有一條一公里長的石板大道,兩側密排著聖羊像,路面夾雜著一些包著金箔或銀箔的石板,閃閃發光。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第五、晚期。公元前332至前30年,即托密勒王朝時期。這時埃及王朝國勢衰落,北部屢遭亞述、波斯和希臘入侵,最後,同為古羅馬所吞併。因戰事頻繁,故建築規模不大,但做工都比較精緻,各種柱頭的雕琢十分精美,並反映出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以後,埃及自身的建築特色漸弱,而變成了伊斯蘭建築體系的重要成員。
標籤:埃及,建設,金字塔(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