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斯蘭教

埃及伊斯蘭教

埃及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居民原多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軍隊先征服先後攻占阿里什、法爾馬、阿因·舍姆斯、巴比倫堡、亞歷山大港,拜占庭總督、主教居魯士被迫向阿慕爾簽約投降,埃及遂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開始傳播。阿慕爾建營地弗斯塔特為首府,建造了埃及第一座清真寺——阿慕爾清真寺,一些城市的科普特人開始改奉伊斯蘭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及伊斯蘭教
  • 定為國教:1922
  • 清真寺:阿慕爾清真寺
  • 類別:穆斯林遜尼派
埃及共和國簡介,伊斯蘭教的傳播,歷史原因,阿拉伯人遷入,法蒂瑪王朝崛起,馬穆魯克王朝統治,奧斯曼帝國占領,政府規定國教,穆斯林遜尼派,

埃及共和國簡介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領土還包括亞洲西南邊緣的西奈半島。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人口5400萬(1989年3月)。主要民族有:阿拉伯人占87%,還有科普特人、努比亞人等。居民90%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信奉基督教,占總人數的7.5%。伊斯蘭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首都開羅。

伊斯蘭教的傳播

歷史原因

埃及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居民原多信奉基督教。7世紀中葉,阿拉伯軍隊先征服敘利亞,繼而征服埃及。639~642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派軍事將領阿慕爾·本·阿斯率大軍征服埃及,先後攻占阿里什、法爾馬、阿因·舍姆斯、巴比倫堡、亞歷山大港,拜占庭總督、主教居魯士被迫向阿慕爾簽約投降,埃及遂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開始傳播。

阿拉伯人遷入

阿慕爾建營地弗斯塔特為首府,建造了埃及第一座清真寺——阿慕爾清真寺,一些城市的科普特人開始改奉伊斯蘭教。後哈里發歐麥爾向埃及派出教法官和傳教師,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在伍麥葉王朝時,埃及置為行省,派總督管理,推行伊斯蘭化的各項政策,使大量居民改宗伊斯蘭教,大批阿拉伯人遷入埃及,與科普特人融合。埃及成為伊斯蘭教向北非和西非傳播的基地。阿拉伯人直接統治埃及約兩個半世紀,埃及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之一。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紀中葉迄16世紀初的600餘年間,在埃及先後出現5個伊斯蘭教的封建王朝:圖倫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瑪王朝(969~1171)、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馬穆魯克王朝(1250~1517)。前兩個王朝創始者為突厥人,版圖包括敘利亞等地。

法蒂瑪王朝崛起

法蒂瑪王朝崛起於突尼西亞,969年征服埃及後於972年遷都開羅,以埃及為統治中心,疆域東起敘利亞、巴勒斯坦、希賈茲(包括麥加、麥地那)和葉門,西至馬格里布。以什葉派伊斯瑪儀派教義為國教,廣大居民仍信奉遜尼派教義。王朝創建愛資哈爾清真寺和開羅科學宮,社會經濟和伊斯蘭教文化高度發展,與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相對峙。阿尤布王朝創始人薩拉丁重新恢復遜尼派在埃及的統治,承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宗主權,實行伊斯蘭教法,大力修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支持蘇菲派傳教師到各地遊牧部落傳教,設罕尼卡,伊斯蘭教得到鞏固和發展。他率領阿拉伯聯軍抗擊十字軍,收復耶路撒冷及其他失地,挫敗第三次十字軍東侵,成為阿拉伯人擁戴的民族英雄。

馬穆魯克王朝統治

馬穆魯克王朝統治時期,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所滅,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中心轉移到埃及。王朝大力發展宗教教育和伊斯蘭學術,全面推行阿拉伯化的政策,教法上確立了遜尼派四大法學派的平等地位。在王朝的支持下,蘇菲主義盛行,巴達維、杜蘇基、沙茲里、卡迪里、里法伊等蘇菲教團在埃及廣泛傳播。王朝恢復了哈里發制度,哈里發作為宗教的象徵,鞏固了遜尼派的統治地位。王朝初期的素丹以遏制了蒙古人的西侵和消滅十字軍的殘餘勢力而聞名。後又戰勝蒙古伊兒汗國旭烈兀的軍隊,拔除了地中海東岸的最後幾個十字軍據點,捍衛了西亞伊斯蘭文明。

奧斯曼帝國占領

1517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埃及,設行省,派總督管理。1798~1801年法國拿破崙·波拿巴入侵埃及。1805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執政,統一全國,對封建農奴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埃及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後實際上贏得獨立。1882年英軍占領埃及,淪為殖民地。在近代史上,埃及成為伊斯蘭教復興和改革運動的中心,其中以穆罕默德·阿布篤(1849~1905)等發起的現代主義改革運動影響較大。

政府規定國教

1922年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政府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伊斯蘭教法為國家立法的主要依據。20世紀30年代,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發起了復興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運動,波及西亞和北非。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埃及共和國。後埃及政府對司法、教育、宗教組織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在經濟上推行“伊斯蘭社會主義”,其宗旨在於實現埃及社會生活及伊斯蘭教的現代化。

穆斯林遜尼派

埃及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絕大多數遵奉馬立克教法學派,少量屬於哈乃斐、沙斐儀學派。蘇菲派教團組織有里法伊、卡迪里、沙茲里、賽努西、蘇哈拉瓦迪耶教團等,均在各地設有中心道堂。伊斯蘭教在政治、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據1979年統計,全國有清真寺19000餘座,其中國家管理的清真寺5000餘座,首都開羅有260多座,著名的古老清真寺有阿慕爾清真寺、圖倫清真寺和愛資哈爾清真寺。有宗教職業者53.35萬多名。國家設有總穆夫提。創建於970年的愛資哈爾大學仍為埃及宗教教育的中心和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學府,附設有多所學院,並管理全國的各級宗教學校,出版有《伊斯蘭論壇》和《愛資哈爾雜誌》。
埃及在伊斯蘭國家間的國際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積極倡議和參加泛伊斯蘭國際組織,為“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發起國,是“伊斯蘭會議組織”、“世界伊斯蘭大會”、“伊斯蘭世界聯盟”的成員國,為“伊斯蘭教事務最高理事會”的東道主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