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坤都營子鄉
- 建立時間:轄8個行政村
- 面積:64平方公里
- 人口:11324人
- 地理位置:距縣城18.8公里
地理位置
農業以糧為主,兼營林、牧、副業。全鄉耕地面積24098畝,主要產玉米、高粱、穀子、大豆,經濟作物主要是旱菸、棉花等。有機電井97眼,電灌站兩處,二級提水工程兩處。有效灌溉面積9465畝,生產條件的改變,使農業生產逐年提高。
境內荒山、丘陵較多,給畜牧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全鄉造林面積2.5萬畝,果樹面積2743畝。鎮內有中學一所,國小8所,鄉醫院1所。
該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5.6公里,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山地、坡地各占40%,平地占20%。境內有海拔734.6米的雙尖山。榆河流經境內6.5公里。村民居住房舍錯落而集中,村落四周佳木蔥蘢,蔚然成蔭。屬於大陸季風氣候,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年均降水量為491.5毫米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份)的降水量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為2807.8小時,平均無霜期144天。
後墳至小營的縣級公路穿境而過,為全鄉交通要道,鄉級公路連線全鄉8個村,交通便利,坤都營子鄉政府所在地位於坤都營子鄉村後小線公路北側,占地3988.6平方米,建築面積1968平方米,三層乳白色辦公樓聳立在林蔭之中,與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壽香寺隔河斜對,辦公樓左為衛生院小樓,右邊為派出所辦公樓和綜合文化中心,內設便民服務大廳,環境優美。
這裡自古以來就有“金鼎之鄉”美譽,4件商周時期青銅大鼎出土於坤都營子村小波太溝,明永樂元年(1403年)為蒙古牧地,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坤都營子歸喀喇沁左翼旗管轄,1953年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6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61年建立坤都營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坤都營子鄉人民政府。
發展情況
在工業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我鄉形成了以服務農業工業的第三產業,喀左本土農產品有限公司,年銷售蔬菜15230噸,全鄉運輸行業蓬勃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
五年來,該鄉始終堅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全面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五年間共完成水土保持工程5500畝,修梯田5800畝(土地整理),新打井380眼(其中圍膜井360眼,深井20眼),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全鄉共有29個自然屯,已有水源井(指人畜飲水工程水源井)15眼,修建投入運行人畜飲水工程15處,解決1067戶,2961口人,1903頭大牲畜飲水難題。
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強村間公路建設,修通並硬化了坤錢線、張房線、哈錢線、房波線、坤波線、牌四線。今年5月份又在張牌線進行了路基改造,使全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人們出行快捷方便,徹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民眾出行難的問題。
不斷加強小城鎮建設,在鄉政府辦公樓投入使用後,有陸續建成派出所辦公樓、鄉衛生院辦公樓、鄉綜合文化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辦公樓、水保站辦公樓,建成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安裝路燈24基,使小城鎮建設初具雛形。
目前,鄉黨委政府正在實施新的戰略,全力推進全鄉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