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地理位置,自然狀況,主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醫療設施,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鎮領導介紹,地方人物,劉貫一,於文卿,許傑,盧凱森,盧信義,劉龍庭,
概況
坊子鎮建制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因膠濟鐵路建成坊子火車站後,人口驟增,生意日繁,故闢為商埠,設坊子鎮。“坊子”一名的由來,因當時濰縣通往安丘、諸城的官道(驛道)路側有一旅店,名叫“坊子店”,其生意紅火,遠近聞名,故而襲用。 坊子鎮清末屬萊州府,1914年裁府設道,屬膠東道。1925年改屬膠萊道,1928年廢道, 屬濰縣。1948年濰縣解放,稱濰坊市第四區。1956年7月改名為濰坊市坊子街道辦事處。1984年5月隨
坊子區區劃調整,正式設立坊子區坊子鎮。1985年5月與寧家溝鄉合併。1992年1月由其中分設出坊城街道辦事處。
坊子鎮 位於濰坊市南郊,毗鄰濰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鎮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2.3萬人,耕地面積2萬畝,總面積30平方公里。連續兩屆榮獲山東省“雙百”精神文明建設“明星鄉鎮”稱號;並被評為濰坊市首批“省級文明鎮”;已連續2年被評為濰坊市鄉鎮企業“十強鎮” 。1995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3.1億元,實現利稅1.45億元,財政收入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0元。 1995年,坊子鎮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全年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1.43億元,新上、 技改、擴建項目83個,其中過500萬元的項目8個,過千萬元的項目3個。至1995年底, 企業集團發展到13個,其中,省級企業集團1處,市級企業集團12處。鎮辦企業16處,村辦企業109處,個體私營工業企業130處,形成了煤炭、建材、機械加工、輕紡、電子、化工、食品、木製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在俄羅斯設立了辦事處,在山西孟縣開發了一座年產10萬噸的中型煤礦,在內蒙包頭、甘肅蘭州、江西景德鎮辦獨資企業3家,年創利稅200多萬元。 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1995年,全鎮共建成蔬菜大棚309個,養雞大棚340個, 生豬養殖區10個。同時,牛、羊、狐、貂、淡水魚類、康貝爾旱鴨等動物養殖也都有了較大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每年一屆的農民文化藝術節已辦8屆。投資627萬元,以優異成績通過省“雙基”教育達標驗收。“雙擁共建”成績顯著,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山東省軍區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地理位置
該鎮位於坊子區西部, 鎮機關駐地距區政府所在地8公里。東與車留莊鎮、安丘市的南流鎮相接,北與鳳凰街辦、奎文區的二十里堡鎮交界,西與埠頭鎮相鄰,南與荊山窪鎮接壤。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山東南部丘陵與濰北平原交界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7.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7公里,全鎮占地面積279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23公頃。 主要河流虞河、漿溝河,境內流長13.2公里,流域面積25.7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全鎮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為1877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2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12%。全鎮有劉、李、張、盧、陳、辛、徐等58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0萬元,1978年為200萬元,1986年鎮村企業發展到51處, 職工4375人, 年總產值1825萬元,實現利潤223.6萬元。1987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516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577萬元。2000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2.59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70.9%和23.1%,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3億元,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3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5元。該鎮工礦企業發達,自1948年解放以來境內先後建起粘土礦、矽材礦 (後改為坊子陶瓷廠)、裕魯化工廠、糧食加工廠、濰坊磚廠、濰坊瓦廠、五金修理廠(後改為汽車工具廠) 、隨機工具廠、爐渣磚廠、瓷管廠(後改為耐火材料廠)、無線電元件廠和紅泥窪煤礦、大路邊煤礦、濰坊發電廠、坊子酒廠、濰坊玻璃製品廠、坊子內燃機配件廠、濰坊服裝四廠等工礦企業,至1986年境內建成省屬企業2個,市屬企業1個,區屬企業近20個,鎮辦企業12個。坊子鎮發展成為全省粘土供應基地、濰坊地區建材基地和煤炭供應基地。坊子內燃機配件廠(前寧家溝村村辦企業)1987年被評為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單位。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財政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均名列全區鎮(街)第一名; 1998~2000年連續3年名列全區鎮 (街) 各項工作量化考核綜合評比第一名;1997~1999年連續3年被評為全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 。1990~2000年被評為全市“文明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百鄉百鎮雙文明建設明星鄉鎮、山東省婦女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山東省農經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濰坊市文化先進鄉鎮、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雙學雙比先進協調單位、濰坊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濰坊市利用外資先進鄉鎮、濰坊市第三產業先進單位、濰坊市創建衛生城先進集體、濰坊市農業產業化戰略先進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濰坊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農村檔案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擁軍優屬先進單位、濰坊市黨管武裝先進單位、濰坊市無償獻血先進單位、濰坊市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濰坊市檔案工作先進集體等。
大事記
清乾隆五年(1740年)山東巡撫朱定之奏請朝廷,要求凡產煤處,由民間自行開採以供炊薪,得以準奏。坊子煤田露頭部分,在此期間即被開發。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濰縣丁氏在劉家柳溝村附近鑿井建煤礦,俗稱“丁家井”。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德國人修建火車站,取名“坊子火車站”。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坊子煤礦井下炸藥庫爆炸,死亡礦工170人,由此引發了礦工聲勢浩大的反帝大罷工,成為山東省產業工人第一次反帝大罷工。
1913年,在山東省首先開始培植菸草。在前寧家溝村村東由田連增試種菸草成功。
是年,建立鎮國小一處。
1922年2月4日,中、日兩國簽訂《山東懸案解決條約》,日本政府將坊子煤礦歸還中國。
1925年1月初, 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以孫中山委任的國民會議特派宣傳員身份來坊子宣傳革命。
1925年9月, 王全斌、莊龍甲、鄒廣忠在坊子火車站工人中發展黨員,擴大黨組織,介紹邱傳賢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坊子鎮最早的一名黨員(後自行脫黨)。
1926年春,中共坊子鐵路支部成立。這是坊子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付書堂。
1928年2月1日,中共山東省執委會第二次會議在坊子四馬路東段路北舉行。
1931年12月,中共山東省委派丁韶言來坊子開展鐵路工人工作,成立了坊子特區支部,丁韶言為支部書記。同時成立了坊子青年團的組織,在坊子鐵路工人和學生中建立了“互教會”“女學會”“世界語學會”等黨的外圍組織。
1938年1月9日,日本侵略軍攻陷了濰縣城,趙家村村民趙大教、趙大海率眾奮起抗日,襲日軍,翻敵車。
1938年4月25日, 日本侵略者火燒趙家莊,大火持續三天三夜,趙家莊絕大多數房屋被燒光。
1948年4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坊子。
是年4月16日, 正式成立坊子市區區委、坊子市區人民政府,郭石任區委書記、區長,許傑任副區長。
1949年4月, 成立坊子“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和坊子中國少年先鋒隊。於坊子火車站南建立汽車站。
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改為濰坊市,設坊子區,建立中共濰坊市坊子區委。
1951年1月,濰坊市坊子區改為濰坊市第四區,設區公所,轄6個鄉、27個自然村、3169戶、16221人,土地2380公頃。
1954年7月,濰坊第四中學在坊子建校。
是年,成立服裝生產組,1978年改名為濰坊服裝四廠。
1958年4月,張路院水庫動工興建,先後投資3萬元,投工5萬餘個,1959年7月建成,面積584畝,蓄水量15479立方米。
1973年1月,前寧家溝燃機配件廠建成投產。1980年6月獲聯合國糧油組織代表團好評。 1987年達到年產值400萬元、利稅25萬元的規模,被評為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單位。2000年改名為裕隆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
1984年5,設坊子區坊子鎮。
1985年5月13日,原寧家溝鄉併入坊子鎮。其時,全鎮轄8個街道居委會、24個行政村,總人口4.52萬人,耕地面積1431公頃。
1988年3月,羅非魚在全鎮試養成功,30尾魚苗安全越冬。
1988年10月底,東王村民王保明在田間墳塋五女冢挖土時,挖出戰國時期青銅劍一把, 長52厘米,寬10厘米,劍把長10厘米,重850克,劍刃鋒利,上有銹斑,現存鎮政府。
1992年3月, 鎮政府與美國國際遠景公司合資建立濰坊遠景智力玩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木製兒童玩具的生產經營,產品全部出口。
1993年3月, 以濰坊躍進煤礦、濰坊大路邊煤礦等煤礦為基礎,成立“坊子煤炭實業公司” ,1998年4月與紅泥窪煤礦聯合成立“魯光煤炭實業公司”,主要從事煤炭、建材等產品的生產經營。
1993年6月, 坊子水泥製品改制為“濰坊弛明實業公司”,實行獨立核算。生產的各種型號的水泥電桿、 水管等產品暢銷省內外。1999年8月,該公司順利地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標準認證。 2000年,該公司上繳稅金470萬元,實現利潤300萬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前,糧食畝產僅100公斤左右,人均占有糧食208公斤。1950年冬實行土地改革, 人均占有土地2.2畝,1959年糧食畝產181公斤,總產達到660萬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725萬公斤,農民人均經濟收入127.4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先後修建水庫、塘壩14座,揚水站38座,打機井14眼,鋪設防滲明渠9800米、地下管道1.95萬米,使90%以上的耕地實現了水利化,糧食產量連年遞增。2000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583公斤,總產488.5萬公斤。
1992年以來,大力進行種植、養殖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高效農業,全鎮以優質果品、大棚蔬菜、大田蔬菜、中藥材等為主的種植業,以淡水魚類、奶牛、肉牛、肉兔、肉雞、蛋雞、生豬和特種動物為主的養殖業漸成規模化發展格局,農業生產效益穩步增長。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667.1萬元, 其中種植業869萬元, 林果業15.1萬元,畜牧業1621.3萬元,漁業161.7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 僅有部分小手工業作坊,從事簡單的加工。1950年6月,成立工商聯合會,加強了對工商業的組織領導,至1951年底先建起了鐵工廠、火柴廠、制桿廠、 酒廠、機器廠、織布廠等企業。1958年建起了粘土廠、農具廠、肥料廠等8個生產單位, 有職工855人。1960年國營和地方國營企業發展到9處,職工15069人;公私合營與合作企業14處,職工1218人。1959年街道工業已發展到擁有廠(組)26個,職工2401人, 年創工業總產值1716萬元,收入185萬元。1964年成立鎮工業辦事處,凡鎮辦、 街道辦的工廠企業歸“工辦” 統一管理。 1978年,鎮辦企業完成總產值121.2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認真貫徹落實放寬、搞活的經濟政策,改革生產管理體制,擴大了企業自主權,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1984年,貫徹落實中央1號、4號檔案和山東省委《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決議》,廣開門路,發揮地理、資源優勢,在煤礦、建材、建築、食品、機械加工、輕工和服務行業上全面發展。是年,鎮辦企業發展到15處,產值1001萬元。1987年,鎮村企業發展到52處,完成企業總產值2820萬元, 實現利潤293萬元。1990年以來,以提高經濟效益、最佳化產業結構為中心,廣泛內聯,招商引資,先後成立了鎮工業貿易公司和工商聯合會,建起了建築工程公司、煤炭實業公司、鋼絲廠、汽修廠、煤炭加工廠、多孔磚廠、造紙廠、速食麵廠、玻璃製品廠、中美合資智力玩具廠、酒廠、紡織配件廠、機械廠、電子器材廠等近20處企業,開發科技含量大、 市場占有率高的新產品260餘種,全鎮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紡織、造紙、食品、木製品、水泥製品、建材、建築等為主的新的支柱產業。裕隆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30餘種閥門產品和40餘種消防栓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16個國家和地區;遠景智力玩具公司生產的木製玩具全部出口國外。2000年全鎮集體和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85個, 從業人員9621人,年內實現工業總產值9.6億元, 銷售收入7.8億元,利潤4000萬元,實繳稅金1900萬元。建材業2000年從業人員1898人,實現總產值7600萬元,利稅812萬元。
第三產業
坊子鎮受地理位置、交通、資源等多種因素影響,商業發展較早,基礎較好, 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店號比較多。1933年,境內有各類店鋪237家,商民1200餘人。 建國後,全鎮第三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50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坊子工商聯合會,下設工業支會,商業支會、攤販支會。1951年建立消費合作社,供銷合作商業進一步發展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廣大工商業者回響政府號召, 組織起工商聯營或公私合營。1956年有26個行業實現了公私合營,330戶工商業戶中有222戶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坊子的繁榮帶來了勃勃生機,市場開放了,經濟搞活了。1978年成立了坊子商業管理站 (後改名商業辦事處) ,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3年建有商業門市部44處,年銷售額84萬元; 國營商業27處,有職工436人;集體商業17處,職員213人;供銷全作社2處,職員72人;鎮辦商業有42個網點,經營1575個品種。
1984年鎮屬商業營業額為298萬元; 鎮辦飲食服務營業額46.4萬元;集體商業營業額107萬元。1985年坊子建區施政以後,商業有了新的起色,商業區集中於六馬路、公安街和三馬路,有50個網點。20世紀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個體經營戶發展到1100餘戶。近幾年來,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最佳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劉家柳溝、石河園、大路三處農貿市場,果品、小吃街各一條,輪胎批發交易市場一處,舊機動車輛交易市場一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業戶達到1140戶,私營企業96家。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85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460萬元,實現總產值1.68億元,創利稅960萬元。
特色產業
坊子鎮境內的煤炭、建材資源比較豐富,煤炭、建材構成了該鎮的經濟特色;又地處城區,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對鎮內的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極為有利。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01年境內開辦國小堂一處,在校學生20人。1913年境內有國小11處。1919年又辦起模範國小(即今三馬路國小) 和南洋國小2處學校,1926年辦起鐵路扶輪國小, 教師10多名,設1~6年級六個班,在校學生230餘人。建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坊子剛解放就積極開展了對幹部和工人的業餘政治和文化學習,辦起了一系列的幹部夜校。1951年在街道和農村大力進行掃盲活動,中國小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從1948年到1954年先後恢復建立了三馬路國小,煤礦職工子弟國小、濰坊師範、鐵路中學等。1959年境內建有國小20處,有學生2777人;託兒所48處,入託兒童2011人; 幼稚園44處,入園幼兒2047人。20世紀80年代初鎮內有中學3處,在校生1791人,國小3處,在校生192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87年新建中學一處, 全鎮共有中學4處,6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50人,教職工327人;有國小2 1處,1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412人,教職工214人。1985年,全區考試成績坊子鎮名列第一,國中升學率達90%,國小升學、入學、鞏固合格率均達國家標準。1987年在全區中學數學競賽中鎮中學榮獲第一名。 2000年,全鎮有中學1處,教學班18個,在校學生1359人;國小9處,在校學生1180人,國小入學率、升學率均達100%;幼稚園20處,其中8處被評為市級一類園所。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052人,自1972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6項。1983年坊子內燃機配件廠的汽缸蓋科技改造項目獲省機械局、 市經委一等獎,6160A型、 6135型、16V240型等8種汽車缸蓋產品1988年被評為省優產品,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部優產品。
坊子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光輝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剪紙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解放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 20世紀60年代建廣播放大站,70年代建巡迴放映隊。自1985年建立文化站以來, 全鎮藝術節活動月、書法展和“文明村杯”歌舞大獎賽每年舉辦一屆。全鎮先後建成高標準農村文化院13處,院內設有遊藝室、閱覽室、學習室、桌球室、老幹部活動室、新兵之家、辦公室、籃球場等活動場所。1986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源潮到前寧家溝村文化院考察並作了重要講話,為該文化院題詞“農村文明之花”。1988年劉家柳溝村文化院被團省委授予“青年之家”榮譽稱號。90年代鎮建立檔案室,內設15個檔案類名。1988年12月《坊子鎮志》編撰完畢,全書23萬字,全面記載了坊子鎮的自然概況、政治、經濟、文教衛生、軍事、人物、社會等各個方面近百年的發展變化情況和重大事件,著重記述了坊子鎮人民的革命鬥爭歷程和創造的光輝業績,有力地體現了時代的風貌。
醫療設施
建國前, 境內醫療條件較差,有9家中藥鋪、11家中西藥鋪,藥房規模甚小,人民健康沒有保障,瘟疫流行,死亡率較高。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人民民眾的身心健康,積極發展衛生防疫和醫療事業,1956年後,先後組織辦起了坊子中醫診所、衛生保健站等。1958年經上級批准,組建了綜合性的坊子聯合醫院,農村普遍辦起了衛生室,實行了個人承包,提高了衛生人員的工作積極性。1986年全鎮村村建有衛生室,其中甲級衛生室有12處,坊子鎮被評為甲級衛生室先進單位。1984年,鎮衛生院占地0.38公頃,建築面積624平方米,房屋39間,有醫務人員21名,床位15張,年就醫人數為15644人次,主要醫療設備有X光透視機、顯微鏡、科普勒儀、電療器等等。 現鎮衛生院有門診、病房樓1幢,建築面積2360平方米,醫務工作者96人,病床40張,年門診病人15287人次,住院577人。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各項體育競賽形成制度,培養出不少優秀體育人才。濰坊四中學生祝玉芹1985年獲全國女子手槍和氣手槍射擊兩項冠軍,1986年在第九屆亞運會上獲得手槍射擊團體金牌。 學生張鳳霞在1985年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獲得1500米第一名,學生王義學1963年撐桿跳越過了2.9米,被省體校吸收為職業運動員。
人民生活
建國前,民眾生活非常貧困。街道居民有的從事半農半商,有的小本經營手工業作坊,勉強過著自給或半自給的日子,農民由於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一遇到災年生活便難以維持。 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農民人均占有糧食225公斤, 經濟收入127.4元。1988年,全鎮農民人均口糧432公斤,人均經濟收入821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 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2000年有7個村建成了村民樓房住宅示範區,全鎮21個村均達到了小康村標準,90%以上的農戶成了小康家庭,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8平方米,閉路電視入戶率55%。由於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提高,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騰出更多時間和勞力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有23位老人在鎮敬老院歡度晚年,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75元。
鎮村建設
建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飛快發展,坊子的鎮村建設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坊子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0年基建投資13.69萬元。1976年全坊子乾群大戰100天,挖土1.8萬立方米,鋪瀝青路面3691平方米、水泥路面1000平方米,城鎮面積進一步擴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坊子鎮的城鎮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的加強。 1979年鋪設瀝青路面長達730米、4060平方米。1982年採取民辦公助的辦法,上級政府投資22萬元、單位集資15萬元,將公安街、一馬路東段、三馬路西段、四馬路西段、五馬路、六馬路等主要街道和單位前以及主要小巷進行了整修並鋪以瀝青。幾年來共鋪瀝青路面35045平方米,改變了過去“下雨水泥路,晴天揚灰路”的狀況。同時, 上級政府撥款3.2萬元, 單位籌資3000元, 鋪設了公安街、六馬路排水管道1675米。1984年完成了坊子鎮城區供水工程。1986年鎮政府投資1.5萬元,居民集資1萬元,建成了一馬路居民生活用自來水工程。1980年新建坊子影院,同時把新擴建的馬路全都安裝上路燈。 原來的商業中心由一、 二馬路移到了三、六馬路和公安街。1986年~1987年先後建成了農貿市場和坊子貿易市場,1984年至1987年新建了行政街、西二馬路、西三馬路、西四馬路、西五馬路、寧家街等,並完成排水工程6065平方米。1984年9月動工修建了軍民路(即現在的八馬路) 。全鎮21個行政村80%完成村莊規劃和鋪設柏油路面。坊子鎮成為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1994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2.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8億元,財政總收入587.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億元,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9%、47.2%、42%、50%、163.9%和226.2%。 工業生產邁上新台階。先後組建企業集團公司1個,企業集團8個,培植帶動了一批跨鄉鎮、跨縣區的骨幹企業。山東裕川集團公司已成為國家大型企業。全鎮有75%的企業與大、 中型企業建立了業務關係。開發了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創匯、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坊子內燃機配件廠生產的6160A型汽缸蓋,市場占有率高達90%,隨機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中聯合企業38個。其中,中寧村與國家冶金部、 石嘴山鋼鐵公司3方合作的強力冷拔絲項目,填補了省內空白。在抓煤炭、建材、機械加工、輕紡產業的同時,又形成了木製品業和服裝加工業兩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過5000萬元的村9個,過億元的村3個;產值過2000萬元的企業11處;利稅過百萬元的企業50處。1994年,有中外合資項目14個,實際利用外資360萬美元。9處出口創匯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4300萬元。 以養殖、蔬菜大棚為重點的多種經營有了突破性進展。1994年全鎮建成養雞大棚550個, 肉雞存欄150萬隻。 建成蔬菜大棚380個。 1994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0元,比上年增加350元。 1994年建成省級文明村2個、市級文明村3個、區級文明村15個,文明村占農村總數的85%。1993年,坊子鎮榮獲“省級文明鎮”和濰坊市“十強鄉鎮”稱號。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在坊子較早的傳播馬列主義, 開闢黨的工作的是莊甲龍。1924年莊即以個人名義給坊子模範國小教師何鳳鳴寄送革命書刊《嚮導》《新青年》等,宣傳革命道理,開始在坊子曹莊一帶播下革命種子。1924年暑假,在莊甲龍的幫助下,何鳳鳴等幾位教師在坊子模範國小辦起了工人識字班, 進行革命宣傳。 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以孫中山委任的國民會議特派宣傳員的身份來坊子宣傳革命。同年秋,莊甲龍、王全斌(共產黨員,毓華高等國小教師)把在坊子一帶的學生、工人、農民中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的牟光儀、 邱傳賢、 郭家瑞先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中共山東省執委會派付書堂到坊子鐵路機務段開展工作,成立了坊子鐵路支部,這也是坊子第一個支部。1927年,中共山東省執委會派省執委委員劉俊才、黨員宋耀庭、高元君到坊子開展工人和農民運動。邱傳賢主要在坊子火車站幫助付書堂開展工會工作, 並先後介紹了丁其祿、何鳳池、王淑芳等人入黨。1929年6月叛徒王復元到坊子鐵路機務段活動,黨組織大部分被破壞。1930年中共山東臨時省委根據形勢需要,指示“要迅速在城內或坊子建立起組織機構,加強與省委的聯繫”。1931年2月, 濰縣縣委書記劉良才以做木工為掩護來坊子活動,11月又派黨員陳銘新、高松溪到坊子煤礦組織工人鬥爭,工人運動很快進入高潮。12月,省委又從青島派丁韶言到坊子工人中開展工作,先後發展鐵路國小教師馬巨濤、工人張雲桂、尹昆明、鄭壽山加入中國共產黨, 並成立了坊子特區支部,丁韶言任支部書記。1933年7月,省臨時執委、 組織部長宋鳴時叛變,7月13日叛徒宋鳴時帶領捕共隊在坊子大集上逮捕了濰縣縣委書記劉良才,從此坊子黨組織處於活動低潮,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
1943年春,根據革命鬥爭的需要,魯中區黨委派許傑和尹宗禮深入敵占區坊子,建立了坊青工委,工委書記許傑,委員有閆春成、薛玉祥、武嘉澎,政治交通員尹宗禮,隸屬魯中區黨委城工部和三地委領導。坊青工委以安丘六區潘家莊為基地,以坊子西王松為聯絡點,依靠根據地,面向敵占區,積極向城市滲透,廣泛開展民眾工作。從坊青工委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兩年來,工委下屬地下黨組織發展到十幾個,發展黨員近100人, 並建立了兩支武工隊,共百餘人。坊子黨的組織由1925年的第一個黨員起, 逐漸發展壯大,土改前有黨支部3個、黨員52人,1978年全鎮黨支部35個,中共黨員總數達到624人。 到1988年全鎮黨支部發展到53個,黨員1070人。近幾年來,調整充實21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全鎮共有黨委2處,黨總支7處,黨支部44處,黨員人數發展到945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8年4月28日, 坊子區委、區政府成立。1951年,坊子區公所成立。 1956年6月,濰坊市人民委員會坊子街道辦事處成立。1958年12月,濰坊市坊子人民公社成立。 行政機構稱街道辦事處,實行政社合一。1970年1月,濰坊市坊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1980年1月濰坊市坊子街道辦事處成立。1984年4月濰坊市坊子區坊子鎮人民政府成立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建國前,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坊子農民協會。坊子鎮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改稱坊子鎮婦女聯合會。1950年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坊子四區委員會,1957年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坊子街辦委員會。1950年成立坊子工商聯合會。1990年12月成立坊子區消費者協會坊子鎮分會。近年又成立了坊子鎮計畫生育協會、坊子鎮老年人協會。
鎮領導介紹
現任鎮黨委書記:王勇
現任鎮長:楊洪義
地方人物
劉貫一
(1907~1973) 原名劉聖道,字貫一,坊子鎮劉家莊村人。是坊子鎮舊文人中惟一有著作的人, 曾著有《抗戰外史》一書,記述抗日愛國的事實,全書66篇,202頁。 該書出版時,由當時國民黨山東省長何思源題寫書名,文學家、教育家王統照為此書寫了序言,出版後銷售量極大,該書現在山東省圖書館有藏。
於文卿
(1924~1986) 少時上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南京做黨的地下工作,被捕入獄一年,後回山東渤海軍區參加了何鳳池領導的抗日武裝,後到莒南任縣長。以後轉第三野戰軍,任婦女幹校後勤處長。1954年調任北海艦隊後勤部部長。1959年轉業任山東省電力廳供給處書記。後調安徽省玉溪電力綜合廠任黨委書記。文革後調山東省青島市委工作,病逝青島。
許傑
1916年生於坊子,祖籍青州市朱崖鄉。國小畢業後入膠州中學學習,1939年在安丘參加黨的地下工作。1941年來坊子發動膠濟鐵路沿線工人運動,任坊(子)--青(州) 工委書記。1948年坊子解放後任坊子區副區長,後調濰坊特別市任組織部長,1950年任山東省總工會組織部長。 1952年調山東省工業辦事處,同年出任我國駐蘇聯大使館商務參贊。1956年回國後一直在中央工作,任國務院一機部辦公廳主任和中國汽車總局黨委書記,1987年離休。
盧凱森
1937年生於後張村。 7歲入本村國小學習, 14歲考入青島鐵路中學,1955年入伍繼升入南京軍事學院。1958年分配到廣州軍區海南島部隊任連指導員,後調國防工程指揮部,繼又調任海南島軍分區參謀、作戰處處長、師長,1987年任海南島軍分區副司令員。
盧信義
1933年生於高村。早在泉河國小讀書,畢業後入安丘劉家堯中學,中學畢業後考入山東醫學院,1953年畢業分配到濟南中心醫院工作,後調濟南市立二院工作,任院長,並任山東省眼科學會理事和《眼科雷射學》主編。
劉龍庭
1939年10月生於石河園村。 7歲入本村國小讀書, 後升入濰坊四中,1960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美術系,文革後考入上海美院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結業後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任《人民美術》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