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主要景點,山自武夷,水涌贛江,木客遺韻,客家古鎮,均村新鎮,楊殷遺址,旅遊資源,五里隘,觀音堂,獅子岩,詳情,名優特產品,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著名人物,人物簡介,人物事跡及評價,人物故事,近期發展,
村情概況
均村鄉下轄以下地區:
均村、上達村、三坑村、長竹村、長教村、
石溪村、泮溪村、高溪村、茂段村、黃柏村、
中洽村、中坊村、石門村、小章村、
章貢村、東山村、黃田村、坪源村、
東方村。
主要景點
山自武夷
站在十八排高山之巔,北眺吉泰盆地物產豐富,魚米之鄉。南望贛南丘陵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南下可入閩粵湘。十八排,高峰也,興國第二,西部天然屏障,海拔1100米有餘,贛中南分水嶺。系出武夷山向西南綿延的雩山支脈,自老營盤經茶園鄉邊界入境,北麓是天湖山自然保護區。向西至五里隘而止,與萬安寶山鄉和泰和水槎鄉交界。向南脈出秦娥山,和茶園,隆坪接囊。過上達坳,南台山,藠子崬,盤踞於永豐,贛縣,萬安交界處。其中坪錫崬延伸至雷公嶂和太嶺崬遙搖相對,中間是均村街。鳥瞰均村,是一的典型的大盆地。十八排莽莽山脈綿延縱橫均村全境。
水涌贛江
悠悠河水源於十八排迂迴西流至五里隘與畔溪河相匯兩水交匯處形成了一座潭,叫獅子潭.兩股河水湧來,不見河水流走,可謂 “雙江匯秀”。過了五里隘河水曲曲折折經布袋角水口,至澗田最後匯入滔滔不絕的贛江十八灘。自古十八灘就有“小三峽”之稱。贛江之險盡在這十八灘,南宋*文天祥在過十八灘時寫下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現時,這種惶恐早已沒了,十八灘的驚與險因萬安水庫的修建早已成為故事”。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均村河水不經過興國城,直接注入贛江。這就叫同一方人,同喝一河水。特別是在上達坳曾經有過這樣的奇觀,一隻屋檐水一半下贛州一半流萬安。
木客遺韻
最早在均村生息的客家人是秦時的“木客”。相傳,秦始皇建阿房宮時,徵調大批民夫到南方採伐珍稀木材。秦亡後,這些伐木者,乘著木船溯贛江而上,穿越波濤浪谷,至“贛江十八灘”,在萬安武術、良口登岸,他們沿均村河而上至五里隘,見這群山環抱土地肥沃。遁入秦娥山與龔公山之間的上洛山隱居,這批隱居的“上洛山木客”,。便成為興國客家人的開山祖。:他們的賦詩吟唱被文人們採錄進了《全唐詩》內,如:《贛州府志》所載錄唐宋以來的詩作,如黃憲清的《木客吟》:“四海征材起宮殿”,“木客采木上洛山”;李本仁的《木客吟》:“秦時大啟阿房宮”,“當年采木上洛峰”;“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獨知。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蘇東坡把此事寫進他的虔州《八境台首》之中,至今仍在歷史的回音壁震盪,春秋代序,日月不淹悠悠千載,一代代客家先民,蓽路藍縷,歷盡艱辛。他們在這裡放下疲憊的行囊,落腳謀生,繁衍生息。
客家古鎮
五胡亂華時期大批客家先民南下,為了躲避戰爭和饑荒。渡長江,沿贛江而上至萬安武朔分三路。一路經贛州—南康—大余—梅嶺入嶺南。另一路造口—贛州—南康—過洋山—九凝山,連通長安—長沙—廣西的南路幹線,第三路是舟船行至萬安武朔上岸,經寶山鄉黃塘過五里隘到均村至興國經瑞金進福建。均村客家人南下閩粵地區的中轉站之一,五里隘斑駁淒涼的古驛道見證了當年南遷的景象。
最早在均村開拓定居的早禾田謝氏,於唐末(940年)。謝家人為紀念開居始祖,建有“三樂堂”。原址即是現在下街的鐵器廠。後續有劉氏,肖氏先後在均村開基,這些都是明朝以前的客家。其餘都是在明末清初到均村落戶的。在語言上有著特別的明顯區別,分為:“本地話”和“客家話”, 除蕭氏.毛氏和部分劉氏.謝氏說本地話外其他都是說均村客籍話。均村客籍話是指明末清初由閩西、粵東遷來的客家人所流傳下來的話;興國境內的本地話是指所有明末清初以前就在興國居住的客家人所流傳下來的話。興國境內的客籍話和本地話一致性比較強,都屬於客家話。但它們在大體一致的情況下仍存在著某些顯著的差異。客籍話和本地話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者在歷史上的遷徙有著先後次序,並由此出現基於時代差異而造成的語言上的不同層次。在過去均村的魏氏,楊氏和吳氏家族皆講“連城話”所謂連城話,就是從福建龍巖連城遷來的。現在在章貢村土圍下,還有少數人講連城話。
你若是漫步徜徉於均村的鄉村,映入眼帘的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那。一個個古老而生機勃發的村莊,在青山環繞處,小橋流水旁,居住著一代又一代的均村人。在均村乃至整個客家民系無論遷徙到那裡,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成村莊,有村莊就必有祠堂。在客家人里,祠堂是一個家族祭祖的神聖場所,宗族一般都會盡財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建造宏偉高大的祠堂。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規模最宏闊、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一般是一個姓一個屋場,子孫多了分“房”,“房”又離開原居住地另擇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場,如此延續拓展,便有了一個個結構相似的屋場。如羅田段劉氏家族是極其罕見的群居大家族,走進劉氏祠堂隨著歲月的流逝,滄海桑田,透過那縱橫交錯的街巷,幽深莊嚴的院落,見證著它昔日的光芒漸漸黯淡、消逝,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在坪源的十大姓在兩條溪水相匯的地方,有楊.賴.蕭.宋.....等十個大姓氏的祠堂集中修建在一起,古老的十座祠堂充分體現了客家的團結互助,和平共處的精神。在均村幾乎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姓氏都建有一座祠堂,庇佑著一方古樸、祥和的同時,也昭示著宗族的興旺與昌盛。
尋找均村古鎮當年的遺蹟,下街口的雙孔石拱橋是最好的歷史見證。站在高大偉岸的古拱橋上,看著川流不息的河水,昔日的繁華就這樣無聲流淌。用手撫摸那斑駁的青石板。我依舊可以感到歷史的滄桑,仿佛回到那古橋上車水馬龍的年代。自古南來北往路過均村的官員、商賈、儒士、庶民,他們都不忘記到大尉廟燒柱香,祈求神靈護佑,一程平安。更不會忘記去大井頭討碗甘甜的井水止渴消暑。大尉廟中供奉的主神是唐“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面中六箭,堅守不動的將軍雷萬春。說到大井頭,我不知道誕生於何年何月?我只知道我爺爺的爺爺都喝她的水長大的。井邊的青石板已被古井邊的淳樸的人們踩磨的光滑柔潤,石板間生著深青色的苔蘚,毛茸茸的沁了一層晶瑩的水珠。青石板上深深地刻著昨日的故事。她以自己清涼甘美的泉水養育了人們,默默地奉獻精神,影響著人們。
均村新鎮
均村街,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歷史悠久,東晉末期,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尤其隋朝修通了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更具有重大意義,帶動連通嶺南的贛江水運的繁榮。幾十里外的贛江,在近代修築贛粵公路以前,就是江西,乃至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由於贛江十八灘地理位置顯要,成為中原至嶺南的水陸交通幹線的重要位置上。十八灘經濟,這無疑對均村圩鎮的形成和發展帶來很大推動。
改革開放後,短,窄,亂,的均村街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修下街橋,均寶公路,上街紅旗大橋,主街道,交易市場,國小中學,衛生院,各種公共設施齊全。水電,通信,交通,也極大的改善。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此為契機,均村圩鎮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重點規劃環圩路和新農貿市場,隨著和背公里的開通,將進入一河兩岸的發展規模。
深山移民安置過程,把移民安置點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改善移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同時,大力拓寬移民致富渠道,闖出了一條“政府主導、農民主體、民眾自願、理事會運作”的移民扶貧新路子。五年來,分別在1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移民309戶1893人。通過移民扶貧政策的實施,移民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得到了較大改善。
按照“移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的標準做工作。經濟能力較好的安置到圩鎮(地價更高),不管是就業還是找事做都有更廣的路子;經濟能力一般的就安置到各個村,村里主要是發展產業,如菸葉、茶油、桉樹等,可按自己能力創造收入。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採取離組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兩種集中安置的模式,較好的實施了移民整體搬遷工程。
正在勘測建設的“昌吉贛高鐵”,將給均村的經濟發展帶來契機,新農村,新圩鎮,新均村,將已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
楊殷遺址
興國歷史上曾有“十八個半圩”之說,那半個圩就是均村圩。在嘉靖年間和蘇區時1933年劃歸新成立的楊殷縣均村街分屬興國、萬安兩縣,故被稱之為半個圩)。以大尉廟北側石門框至大井頭為界限,上街屬興國管轄,下街屬萬安管轄。1941年將分屬萬安縣轄地劃歸興國縣。
1933年7月22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6次會議決定增設楊殷、赤水等8個縣。江西省委指示,劃出興國縣的均村、永豐、茶園、萬安縣的泮溪、高溪、黃塘、武術(索)等七個區建立楊殷縣。這個縣名完全是為了紀念、著名烈士而命名的。楊殷(1892-1929年),廣東香山人。1925年參加省港大罷工。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代理人民委員會主席。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並任中央軍事部長。1929年3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被國名黨殺害於龍華。
均村作為用著名人物姓名命名的縣治所在地,硬是平添了幾分光榮。特別是毛澤東、朱德、林彪都路過均村,毛澤東在《興國調查》等雄文中多處欽點,使“均村”、“楊殷”名播華夏,令人刮目相看。楊殷縣的辦公地點設在均村街的楊家祠——懷德堂(文革前已拆)。肖義森是首任書記,鐘榮清任副書記。1934年2月,鐘昌濤任縣委書記,10月由鐘昌濤接任縣委書記。首任縣蘇維埃主席劉瑞峰。縣委工作一直堅持到1935年2月。當時縣委、縣政府機構齊全。郭屋祠為縣政府所在地、保衛局設在河背魏屋的幫忠堂。紅軍醫院設在石門毛屋祠堂,勞動局設在三樂堂(今鐵器廠),消費合作社在百利堂(肖屋詞),曾屋祠用於審問和關押犯人。現幾個未拆除的舊址還有些依稀可見的蘇區標語可查。
為了適應紅軍主力長征後革命鬥爭的需要,中央分局決定成立成立楊贛特委,下設楊殷縣和贛縣。辦公地點設在均村。首任特委書記王啟生,接任羅孟文,秘書長羅孟湖,組織部長羅孟湖(兼),宣傳部長劉飛庭,特委工作一直堅持到1935年3月。
1931年7月蔣介石下令對紅軍進行第三“圍剿”,以期徹底消滅紅軍力量。紅軍領導人朱德、毛澤東帶領部隊衝出重圍,從東固、老營盤翻越十八排高峰,向均村一帶轉移,成功突圍。在章貢,東山一帶駐紮.當年紅軍過均村街是晚上,街上老人說:”兵牯佬過了一夜晡.革命時期,均村佬表踴躍參軍參戰,有名有姓的烈士有912人,還有以:雷永通,邱雲輝,江鋒為代表的大批長征老幹部。還有毛麟義,抗戰英雄。
旅遊資源
五里隘
位於鄉域
西部的五里隘,是一個集
旅遊、朝聖、避暑於一體的好
地方。位於興國、萬安邊陲,海拔520米,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觀音堂
山頂有歷史悠久的“
觀音堂”。據史書記載,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恆真,見此地山清水秀,靈氣繚繞,便坐於方石之上,須臾入定,悟見觀音大士踏雲而來,遂於此處興建“觀音堂”一座,並留一揭“青蓮托寶缽,文星驅牛群,鐵馬繞山過,五雲
佛法興”。迄今已有1043年,雖經漫長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卻仍保留有完好的古茶亭、古戲台、古驛道等建築和參天古樹。新修建的觀音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咖蘭殿高大雄偉,
金碧輝煌;配套的齋堂、廚房、僧尼宿舍等設施齊全;殿內的三寶大佛、
四大天王、千手觀音、龍女、善財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鑑人。整個殿宇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系經政府批准的開放寺院,如今,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正月、
六月,興國、萬安、泰和、贛縣等四方善信相約而來,
絡繹不絕。山腰保存著一座始建於宋神宗元豐時期(
公元1078一1085年)的古墓—一狀元家山,與秀麗山川交相輝映,環眺對面,“旗山、
筆架山、文峰塔、寶印山”等盡收眼底,栩栩如生,山下珠水、墨水交匯,山上林木蔥籠,古樹參天,清風習習,雲霧繚繞,恍入
仙境。
山腳有貫通興國與萬安的
三級公路—一興萬公路穿隘而過,既方便了交通,又溝通了興萬兩縣的來往,促進了兩地經濟的發展。
獅子岩
過隘不遠,有鬼斧神工造就的獅子岩溶洞一處,洞中奇石層疊,
巧奪天工,冬暖夏涼,實屬遊覽勝地。有待開發。
這些資源乃神工造就,不可多得,亟待開發,略加投資,稍為裝點,即成
旅遊勝地。
詳情
既是
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又是少數民族(畲族)散居鄉,是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鄉。全鄉總面積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7萬畝,其中山地20.6萬畝(公益長防林7.1萬畝),耕地1.6萬畝,轄19個
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現有8646戶農戶,人口41683人;勞動力27630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2900多人,占總勞力的的72%,是勞務輸出大鄉,全鄉共有中國小34所,在校學生8097人,其中:
國中1所,完小16所,村小1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6所;擁有鄉級衛生院一所;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通訊信號覆蓋率達95%;縣城至
圩鎮有興(國)萬(安)公路穿境而過,已全面實現油(砼)路,已有19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實現硬化,交通方便,信息較靈。圩鎮位於境內中部河灣西岸,有南北走向、東西走向Y型街道三條,集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人口已達10000多人,農曆雙日為圩期,因毗鄰萬安、
贛縣、泰和三縣,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圩鎮
海拔高度230米,均村海拔高度最高點1161.5米。農田土壤以蟮泥田為主,山地土壤以千枚岩棕紅壤占及多數,面積達16萬畝。
名優特產品
全鄉以農為主,農林兼作。農業主種
水稻,菸葉次之;林業以
油茶為主,次為
臍橙。2006年糧食麵積1.4萬畝,
總產量8828噸;菸葉面積1268畝,產量28.6萬斤;油茶是傳統的名優特產品,全鄉共有油茶林面積13.6萬畝,茶油平均年產量在100萬斤左右;臍橙是我鄉新興的名優產業,自1993年開始種植,到目前為止果園面積已達8000多畝,2006年臍橙產量達200多萬斤,其中均村村羅山排臍橙場、茂段村臍橙場雙雙被評為全市“
精品果園”。
我鄉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特別適宜臍橙種植,仍有近3萬畝宜果山地有待
開發。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大量的石板材、砂金、瑩石等。位於
中洽村的國木坑藏有大量
砂金,當地民眾曾掏出過重約100多克的猴頭金。
水力資源
水利
資源豐富,已建的有三座,其中茂緞東坡電站,裝機200kw,年發電量達110萬度;寶供電站系招商引資項目,裝機2400kw,年發電量可達697萬度;長洪電站也是招商引資
項目,裝機235KM,年發電量達170萬度,正在
籌建的均溪電站準備施工。
著名人物
毛麟義,生於1903年,字運生,江西
興國均村鄉石溪村石背毛屋人。畢業於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歷任:排、連、營長,中校團副、參謀主任、中央教導總隊武漢區隊長、上校團長。1938年5月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率27軍46師276團官兵參加
蘭封會戰阻擊日軍,在
河南開封、蘭封與日軍14師團激戰,在慘烈戰鬥中親自擔任敢死隊長與敵正面拼殺捐軀報國,與日軍激戰中陣亡,年35歲,追贈陸軍少將。埋葬於
開封縣羅王火車站附近。邢軍紀同志所著《黃河大決口》對毛麟義參戰有專門描述。
人物簡介
毛麟義(1903-1938)字運生,江西省
興國縣均村鄉石溪村人。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四期。第27軍46師276團團長團長。五月奉令於
河南開封阻敵。1938年5月在
河南開封與日軍激戰中陣亡。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年三十五。
人物事跡及評價
陸軍少將毛麟義,字運生,江西省
興國縣均村鄉
石溪村石背毛屋人。
黃埔軍校第四期潮州分校第二期(380人之一)步科畢業,歷任排、連、營長,中校團副、參謀主任、中央教導總隊武漢區隊長、上校團長,參加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1937年冬奉命回贛招收青年參加抗日戰爭。1938初部隊在湖南休整,5月毛麟義所在27軍(軍長
桂永清)46師(師長李良榮)276團(上校團長毛麟義)開赴
河南參加蘭封會戰。5月19日開始與日軍土肥原14師團展開激戰,敵我雙方均有勝負。24日在力奪
蘭封城控制權的攻城惡戰中,276團損失慘重,官兵大部為國捐軀。此時,毛團長親自擔任敢死隊長並命所剩官兵、警衛、炊事員跟上,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上校團長毛麟義在揮刀砍殺掉幾個
日本鬼子時不幸被敵刺中數刀,為中華民族流盡最後一滴血,捐軀報國。
蔣介石得知麟義陣亡流了幾滴淚,稱“運生國軍楷模也”!追晉陸軍少將。同時大罵
桂永清等將指揮不力,還找了箇中將師長押赴武漢執行槍決。
人物故事
1938年5月26日凌晨。
蘭封城南:戰鬥從25日拂曉開始,已經打了整整十多個小時。城牆已被炮彈轟塌了兩處,殘磚碎土瀑布般流瀉下來,堆成了兩個小山包。城下,中國士兵的屍體像綠色叢林覆蓋著開闊地。 旅長馬威龍蹲伏在重機槍手的身邊,看著又一批敢死隊員衝上城頭。敢死隊隊長毛麟義上去之前把上衣口袋裡的布包扔給他,說:“大哥,你曉得我是江西
興國人,荷包里有我老家的詳細地址,還有幾塊錢,替我轉給孩子他娘,讓孩子他娘多給我燒幾張紙......”
復仇的火焰在馬威龍胸中燃燒。他是廣西龍州人,原是中央軍校教導隊的中校營長。參加過淞滬抗戰,"八一三"抗戰、上海蘇州
河南八字橋之役,在戰場上被擢升為少將
旅長。在南京保衛戰中,他是三旅
旅長,曾和士兵們堅守南京紫金山三晝夜,最後又率部突圍出去。弟兄們大都留在燒成焦土的紫金山了。每當他想起死去的部下,便覺得自己未能馬革裹屍而羞慚。"忠必報國,義無返顧"是他常說的話。在臨出發之前,他捧著出征酒面對著黃河跪了下來,三千名弟兄齊跪著向黃河發誓:不拿下
蘭封,決不生還!
攻擊
蘭封的部隊是國軍27軍46師,宋希濂的87師和88師。88師此時劃歸71軍,戰區部命令宋希濂兼管該師。這兩支部隊都參加過南京保衛戰。
馬威龍已是第十一次組織敢死隊向敵人衝擊了。
十一次衝鋒竟無一人生還。弟兄們非死即傷。死的被敵人抬著扔下城頭,然後又扔集束手榴彈,把屍體炸得肢體破碎。更殘忍的是,他們把戰死的中國士兵的頭顱割下來,擺在城牆的垛口上,或當槍托,或者像石頭般投擲下來。傷的弟兄們都沒有再回來,他們或者抱著敵人同歸於盡,或者自己給自己一槍,他們沒有攻進城去,他們不想再生還。
46師276團已經打得沒有多少人了,只剩下團部的勤雜人員。上校團長毛麟義這一次親自擔任敢死隊隊長。他背上斜插一支大砍刀,月光下寒光閃閃。他逡視著弟兄們,從隊伍這頭走到那頭,就著月光,仔細辨認著這次跟隨他的兄弟,他要一一記住他們,即使到了那邊,他們還要在一起,因此他要牢牢記住他們的模樣。
打頭的是大個李,大腦袋,扁扁頭,河北武安人。他是個炊事兵,背大鐵鍋的。看見團長走過來,忙立正挺胸。毛麟義過來,捏捏他的胳膊,發覺有點異樣。再摸摸,原來穿的是棉衣。
“李振京,你搞什麼鬼喲?”
毛麟義問。
“報告長官,沒有搞鬼!”
大個李一本正經回答。
“哪有大夏天穿棉衣的?”
“報告長官,我們河北人的風俗,出遠門要穿里表三新的棉衣!”
毛麟義的淚水刷一下流了下來。是呵,今天弟兄們要遠行他怎么就沒有想到這一層呢?他有點埋怨自己。應該讓弟兄打扮得整整齊齊地上路呀。
淚水在他的眼眶裡打轉。但他什麼話也沒說。他用勁捏了一下大個李的胳膊,點點頭。
剛要出發,見一小人溜進隊伍。
“劉海子,出列!”
毛麟義看沒看就一聲暴喝。
劉海子怯怯地站出來。
“誰讓你來的?哪個讓你來的??”
毛麟義怒沖沖喝到。
劉海子,河北定州人,理髮兵,16歲不到,人剛比缸沿高。
“我給你說啥你記住沒有?”
“記住了。”
“記住什麼了?再給我背一遍!”
“說俺還小,等......等長大了再殺
日本鬼子......”
“那你為啥還要來?給我滾回去!”毛麟義吼道。
哪知劉海子撲通一聲跪下了。
“團長,你讓我上去吧,俺等不了啦。家裡捎信來了。” 毛麟義突然想起老婆孩子。如果她們在身旁,他該怎么辦?要走就一塊走吧!
毛麟義扶起劉海子。
“跟緊我,可別掉隊。我上哪你跟我上哪,聽見了沒有?”劉海子點點頭。
“走哇,弟兄們!!!”
毛麟義揮揮手,他沒說"沖",也沒說"上",而是說"走"。一百多個弟兄跟著毛團長衝上了蘭封城頭。
就在他們衝上城頭的一瞬間,
旅長馬威龍帶著後面的部隊也跟著沖了上去。
日本守軍在缺口右側組織反衝擊。重機槍咯咯叫著,直瞄火炮。也打了過來,炮彈"咣咣"轟響著,城牆邊的幾棵老榆樹被打著了,火光映紅了蘭封的半邊天空。一百多個日本鬼子端著刺刀呀呀喊著從斜刺里沖了出來,企圖把衝上城頭的勇士們再匪下去。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毛麟義身先士卒迎上前去。他掄起大刀,呼呼生風,一連砍翻了三四個敵人。當他又一次把一個矮胖的日本軍曹逼到牆角,正待揮刀將他結果時,猛聽到背後劉海子的尖叫,一回頭,見一敵兵的槍刺已快刺及自己的後背。他一閃身,那敵兵一個趔趄衝過來,毛麟義來不及多想,一腳把他踹倒在地,大刀掄起向他砍去。不料想日本軍曹野獸般躍起,端槍刺中了毛麟義的肚子。當毛麟義的大刀落下時,日本軍曹橫在後面敵兵之間的身軀幾乎被砍下半邊,鮮血濺了劉海子滿身滿臉。那敵兵哇一聲哭起來,抱住日本軍曹哇哇叫個不停......
抗日英雄毛麟義血盡而死,捐軀報國。
劉海子抄起地上的一塊磚頭向敵兵砸去,那敵兵的鋼盔被砸掉了,人晃了幾晃,回頭向劉海子撲來。待兩人扭打在一起的時候,劉海子才看清敵兵實際上也是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孩子。他們頂多才十五六歲,正是上學的年齡。他們在戰場上撕打時甚至忘記了武器,他們對武器很陌生。他們彼此熟悉牙咬、腳踢、拳腳相加。拋卻戰場背景,人們很可能將他們的行為斥為"淘氣",而他們自己也恍忽和鄰村的孩子在做著騎馬打仗的往日故事。但是,他們身後矗立的不是別的,夜晚一樣深沉的黑色死亡,是一場戰爭,是一場生死較量,儘管他們還不熟悉戰爭。但他們立時就成熟了。一發炮彈落過來,擊中了他們。
他們凝固在蘭封1938年春天的一個夜晚,不管是劉海子還是那個日本兵,他們一下子固定在那裡,再也沒有長大。
138旅從城南許樓攻上蘭封城頭,不久便被敵人包圍。全旅官兵因孤軍深入,無後援支持,不得不背城死戰,最後槍盡彈絕,全部殉難。
馬威龍是最後一個死去的。他一個獨對四五個日本兵,似乎在做著刺殺表演。這個曾是國軍"御林軍"教頭的馬威龍,刺殺技術無隙可擊。他一連刺倒幾個13本兵後,終於被重新圍上來的敵兵逼到城牆跟,幾個敵兵同時撲來,刺刀像鐵釘一樣把他釘在城牆上。
......
......
等到
蘭封城頭飄揚起青天白日旗的時候,在泉水般清澈的晨光里,龍慕韓被長官部派來的軍法督察官押上了囚車。臨行前,龍慕韓接過了副官手裡的一個藍粗布口袋,那是
蘭封城的一個賣鍋盔(一種麵食)的老大爺為他特做的乾糧,那裡邊有兩隻
大鍋盔幾斤牛肉、一大把剛下來的青蒜苔......
1938年6月17日,龍慕韓在武漢被執行槍決。三天后,各大報刊均在顯要位置披露了這一訊息:政治訊息:嚴肅戰時紀律龍慕韓執行
槍決。
近期發展
近年來,均村兩委班子抓住新農村建設有利
時機,加快村經濟發展。一是結合實際,確定思路。均村支部根據縣鄉
經濟發展總體思路,結合村情實際,確定了“以增加
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不斷拓寬致富渠道,依託優勢,加快發展”的村經濟發展
思路。二是
拓寬渠道,增加收入。均村黨支部積極
鼓勵村民發展多種經營,拓寬致富渠道。三是依託幫建,加快發展。幾年來,均村在幫建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為村民安裝路燈30盞,修築了3000米入村水泥路,
村黨支部還積極組織村民在街道兩旁栽花種樹,
美化、綠化、香化生活環境。
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積極努力下,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5%,電話入戶率達到63%,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96%。
修建了120多平方米的村活動場所,配備了電腦一台,豐富了黨員幹部和民眾的業餘
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