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均風景區

大均風景區

大均風景區,地處浙江省景寧縣大均村,這裡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人文景觀保留豐富。這裡的旅遊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自然景觀包括屋檐瀑布、古樟迎客、龍崗疊翠等,人文景觀包括傑閣撐雲、浮傘仙跡、李氏宗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均風景區
  • 地理位置:浙江省景寧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區類型:自然風景區
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

1、屋檐瀑布:離村三公里,通往景寧的公路旁,有一滴水岩。未通公路前,行人必須從崖底下通過。水大時白練一道,自崖頂飛下,故人有“千年珠不斷,六月雪猶飛”的詩句描寫。望之似雁盪匡盧瀑布。(清)有詩云:
石崖呀然起,懸流下碧空。連陰三月雨,瀑響四時春。
雪霰飛灘盡,珠璣瀉不窮。行人休憩處,宴坐氣蒙蒙。
2、古樟迎客:在大均村東邊,有千年巨樟一株,翠葉如蓋,臨水背山,側枝四伸,似招手,似迎客。李開晴詩云:
拔地聳天一古樟,基幹魁梧四丈圍。幢幢華蓋迎遠客,濃蔭廣布十餘畝。
3、龍崗疊翠:把大均觀音閣危岩比作俯飲小溪江水的龍頭,那一路騰挪奔躍而來的鎮龍崗,就是一條龐然的臥龍身軀。它從南面群山中飛來,前遇滔滔東流的溪水,就在這一方水潭中悠然臥息。崗上古木參天,百鳥翔集,林下幽谷青蘭,山風颯颯,林葉籟籟,是一處景致悠然的好去處。(清)有詩讚美:
古木幾何代,高宗朔宋唐。環崗團紫翠,倚嶺郁青蒼。
異質成梁棟,奇樹練雪霜。小亭閒坐久,有客話滄桑。
4、均潭印月:在觀音閣的百仞絕壁之下,是一碧波如鏡的大均澄潭,壁如斧削,水綠如藍,若在晨間,潭中霧氣淡淡,林間鳥語頻頻,蕩舟期間,船聲唉乃,夾岸倒影,似真似幻,仿佛“青山蔟簇水中立,船在青山頂上行。”令人幾疑,身在仙境;若在夜間,月白風清,燈火點點,山色黝黝,是時放舟其潭中,但見月亮挨影沉壁、使人頓起東坡赤壁賦的幽思,這就是“均潭印月”之景觀。(清)鐘祥詩云:
清潭皓月一輪開,上下空明絕點埃。
赤壁之游無比樂,泛舟良夜久低徊。
5、洋灘雪浪:由浮傘渡而下有長灘一道,如飛練繞村滾滾向東奔去,濤聲陣陣,急流逝去,邑人嚴用光比擬為“長江一瀉千里,黃河久曲分流”。(清)兆元詩云:
大均風景區
放掉長潭五里寬,渡頭波急下灘難。搖篙直欲乘風去,雪浪千層聽大觀。
6、古樹名木:大均村千年古樹現留十棵,分布在村中周圍。
(1)村西大士閣旁、村中心處李姓古墓邊、村東共三棵古樟樹。
(2)公路橋西側、西面渡口、村中心李姓古墓邊,共三棵羅漢松。
(3)公路橋西側、浮傘西側,共有兩棵榆樹。
(4)村中心李姓古墓邊,共有兩棵珍稀古樹,名為紅豆杉。

人文景觀

1、傑閣撐云:在大均村西,懸崖凌空騰起巍然,突兀水濱,抬頭遙望,有建於明嘉靖(1526—1566)的大均觀音大士閣,踞險臨江,飛檐入雲,氣勢雄偉。從西面拾級而上,只見高閣矗立於危岩之巔。閣高10米,占地40平方米,兩樓重檐,飛拱朱梁,實不愧為“傑閣撐雲”之譽。登閣憑窗,綠樹碧水,水光山色,極富詩情畫意。東面山巒起伏,逶迤而來至閣而止,隔水遙望宛如長龍盤踞,怡然昂首。西望渡口,行人喚渡,呼聲不絕。南視村舍,屋瓦鱗次,炊煙裊裊。北望洋灘,雪浪奔騰向東逝去。灘上澄潭,平輔數里,波如平鏡。邑人柳景元書額題匾“一覽超然”。壽春孫傳緩詩云:
大均風景區
傑閣臨虛起,同來倚夕陽。晚風散熱惱,晴翠濕衣裳。
帆影澄潭靜,灘聲入夜長。山翁雞黍惠,忘卻是他鄉。
2、浮傘仙渡:相傳唐代有馬氏,原大均馬車前(現僅留舊址,並無村莊)人,嫁鸕鶿村一貧苦人家,事姑盡孝,終成仙佛。後皇封“護國馬氏天仙”。一日,馬孝仙至景寧持羹奉姑,至大均時,正值水漲無渡,曾浮傘渡過,故又稱“浮傘渡”。村人於清乾隆年間(1776—1795)在村頭高處建一“浮傘祠”,又名“馬仙宮”。今尚存。(清)知縣許之龍詩云:
古渡盈盈欲問津,相傳浮傘舊仙真。清溪高曲瀠村外,奇石崢嶸鎮水濱。
幾幅蒲帆風勢穩,一嵩兆浪漲痕新。臨流何必葦杭泳,勝址於今紀大均。
3、浮傘仙跡:“浮傘仙跡”四個隸書大字。鐫刻在渡口二十米高處的石崖上。離岸四丈遠的潭邊石壁,有一隻兩寸深的足跡印,必須到水邊才能看到,古人認為是仙人流下的,故名“浮傘仙跡”。
4、墳樹圍青:地處村中心點,是李姓發祥地。此古墓,建築雄偉,造型別具一格,至今保留完整。它建於唐代永泰年間(763),占地1015平方米,包括四圍珍稀古樹,墳頭濃蔭閉目,是避暑勝地。萬綠叢中,有兩棵紅豆杉,其葉似孔雀開屏,秋末冬初果實成熟時節,圓而鮮紅,內有黑子般的細膩果實,似含苞待放的小花,露出紅里透黑的核子,味甜美,可口。(明)檠詩云:
扶疏喬木蔭墳前,是宋是唐不計年。去壤千秋留美種,世家德澤自綿綿。
5、李氏宗祠:三門的由來,為褒揚李琮天順六年(1464)年中進士。 其弟李璋1502年進士,其子李鐓1523年進士,明朝時縣城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進士坊;大均村建騎街進士坊。李氏宗祠正門並開三門,懸“父子方伯”、“兄弟進士”匾。今僅留三門。
6、大赤橋樓:創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取意“成人之美”,故名“成名橋”。道光二年、同治三年、民國十二年曾三度重修,屢易其名。現以地處大赤坑村而得名。橋長50米,寬6米,高10米。兩墩條石砌築,巨木斜掌,八字橫跨,形如樓房;對角無榫,單檐雙披;軟脊翹角,銜接緊密;如長虹臥波,雁翼排空;倒影流光,凡行人止步,莫不讚美;昔為景寧至沙灣、英川、慶元等地驛道要衝。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人詩云:
大均風景區
南澗兩溪活活留,寧聽欲耳足消憂。拱橋飛畫疑虹見,兩岸風景意絕幽。
7、特色故居:大均村頭保留有李姓古色古香舊宅一座。五直兩橫軒,畫棟拱斗,精雕細刻。特別是晚清工藝考究的磚雕門樓和這個古村落“耕讀可尚”成風的古老文化遺產很有留存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