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蹟

地質遺蹟

地質遺蹟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形成,類型,我國分區,分布狀況,我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內外現狀,國際現狀,國內概況,保護意義,研究保護,分類保護,對應措施,

形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蹟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蹟。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蹟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蹟,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類型

地質遺蹟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準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蹟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蹟: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蹟;河北唐山地震遺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土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蹟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
(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
(3)陝甘黃土高原區;
(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
(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
(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
(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分布狀況

我國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蹟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蹟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蹟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風景名勝區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蹟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蹟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國家森林公園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蹟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蹟。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蹟,屬於地質遺蹟的一種類型。

國內外現狀

國際現狀

國際上對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產保護工作。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已開發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如英國把地質遺蹟分為兩大項,一項是“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地質遺蹟”SSSI(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由英國自然署負責辦理,目前已經登記的遺產地2200處。另一項是“區域性重要地質及地貌”RIGS(Regionally Important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sites)。由民間團體辦理,自然署提供經費資助。我國台灣地區對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很重視,他們從1989年起進行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地質遺蹟調查、評價辦法,並諸個縣市開展了調查和登錄。國際上的地質遺蹟保護的通行作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在世界遺產中創建世界地質公園(UNESCO Geoparks)的計畫:目標是每年設立20個地質公園,總數達500個左右。隨著世界地質遺產保護特別是世界地質公園計畫的實施,將推動各國的地質遺蹟保護工作。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國內概況

我國對於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始於七十年代末期,多是做為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項保護內容。
1987年,由原地質礦產部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我國開始建立一批地質自然保護區。1992年以前,共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31處,縣級17級。1995年,地質礦產部頒發了《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使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

保護意義

地質遺蹟是一種資源,保護下來既可以供人們研究,也可以通過適度開發成為供人們參觀、開展科普教育的基地。世界不少國家以把地質遺蹟比較集中的區域建成地質公園,形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只有在各市、縣、省乃至全國對其地質遺蹟的分布、數量、類型、特徵、環境保護、開發程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情況下,政府才可以做出保護規劃以及指導開發,指導企業投資,人們也可以了解地質特徵、提高科學素質,科技人員可以作為研究的資料來源。 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地質遺蹟保護是社會的責任,保護的最好辦法是建立地質公園。建立地質遺蹟/地質公園資料庫是保護、規劃、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基礎工作。也是推進地質遺蹟的科學研究和地學普及的重要條件。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研究保護

地質遺蹟在地球上的分布規模大小不同、存在形態不同、遭受損壞的難易性不同、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不同,因此保護方法和措施也有很大差異。地質公園規劃中對地質遺蹟的保護應該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寶貴的地質遺產。 研究發現,上述四種“不同”也存在一定內在聯繫,從保護地質遺蹟的角度去歸納分類,有利於安排保護措施。為此作者提出了以地質遺蹟分布特徵為主,綜合其它因素的地質遺蹟分類的概念。這裡“地質遺蹟分布特徵”是指地質遺蹟分布的規模、形態等特徵,這些特徵常常與其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相聯繫,因而影響了對其保護的方式。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分類保護

按地質遺蹟分布特徵分類:
第一類,點狀或線狀出露並易受損壞的地質遺蹟
一般具有典型、稀缺、並易受破壞的地質遺蹟都呈點狀分布,少量呈線狀分布,這些遺蹟有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如“金釘子”就是具有全球對比標準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麵點(如浙江常山“金釘子”);稀缺的生物化石(含人類化石)產地點(如四川自貢恐龍化石埋藏點、興義貴州龍化石埋藏點、北京周口店古人類遺址、北京延慶矽化木出露點等);貴重礦物(如隕石、寶石、玉石、水晶、貴重礦石等)及其典型產地;有的具有特別觀賞價值的微型地質景觀點,如北京銀狐洞“銀狐”奇石、廣東韶關丹霞山的陽元石等(圖2-1-1所示)。
第二類,局部分布的地質遺蹟
這類遺蹟分布範圍中等(數公頃至數平方公里),具有較高的科研、科普價值和能給遊客一種特特殊的體驗,能啟迪人們認識地質災害和防護自救。這類地質遺蹟,一般岩性較硬,處於天然緩慢風化或沉積生長中,除非人為故意破壞一般尚能保存。這類局部分布的地質遺蹟有:各類石林、石蛋、石筍;典型的地震火山、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蹟;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冰川、鳴沙、海岸等。具體實例如陝西翠華山山崩遺址、雲南石林、河南嵖岈山石蛋、漳州林進嶼火山噴氣口群、四川海螺溝冰瀑黃河壺口瀑布等。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第三類,分布面積較寬廣的地質景觀
這類地質遺蹟的分布範圍大於數平方公里,有時達數百平方公里,其地質地貌景觀十分壯觀,很有觀賞價值,如丹霞、雅丹、岩溶、峰叢、峰林、黃土、河口三角洲等地質景觀。這類地貌,除非人為大規模採石破壞,一般較易保護;但其生態環境脆弱,因人類的不恰當的活動或過度開發可能造成對其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在已經批准的國家地質公園中,這類占的比例最多,如廣東丹霞山丹霞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貴州興義西峰林、陝西洛川黃土塬、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廣東陽春岩溶地貌、四川興文石海岩溶地貌等
第四類,形態空間相對完整的地質遺蹟
由岩壁構成的相對完整的空間遺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地質景觀價值,如溶洞及其它洞穴、天坑、峽谷等。這類地質地貌景觀好區分,在已經批准的國家地質公園中數量也不少,如北京石花洞、貴州馬嶺河峽谷、廣西大石圍天坑、廣東湛江湖光岩瑪珥湖等。
第五類,其它
主要指是具有保健價值的資源及產地,如溫泉、礦泉、礦泥等。具體的如雲南騰衝熱泉、山西運城鹽湖礦泥等。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3.地質遺蹟保護措施
現有的分級保護措施大體上是針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或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巨觀的保護措施,還沒有針對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的具體的措施,即使有也不具體或可操作性差。

對應措施

3.1點狀出露的地質遺蹟,這類地質遺蹟或地質景觀,一般價值都高,屬最高保護等級,其最有效保護措施是與遊客隔離,絕對不讓進入、觸摸。如北京的“銀狐”奇石用玻璃罩與遊客完全隔離,遊客在隔離設施外可看不可摸;丹霞山的陽元石也與遊客隔離,只能在隔離設施外觀看拍照,禁止遊客進入造成對其損害。對隕石,可收入博物館保護,特大無法搬運者可就地用隔離保護,允許遊客在隔離設施外參觀;對寶玉石、水晶、貴重礦石等,可收集樣品陳列於博物館保護,其產地應隔離,嚴格保護,嚴禁偷盜開採、破壞。
3.2局部分布的中小型地質景觀,包括各類石林、石蛋,典型地震、崩塌、土石流、冰川遺址,還有瀑布、奇泉等,這類局部分布的地質景觀,一般不讓進入,或排除危險後,有控制地允許進入考察、觀光;規劃可在附近安全地帶安排指定線路或平台讓遊客觀光。其保護方式在景區內禁止採石、取土等以及其它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
3.3呈大面積分布的地質景觀,包括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等等,這些地質景觀允許遊客進入觀光,在規劃核心區外可安排建設必要的旅遊設施如道路停車場、少量服務接待建築等。保護方式是劃出保護範圍,作為地質公園園區,區內禁止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它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這是大部分地質公園採取的保護方式。
3.4形態相對完整空間的地質遺蹟,這類空間一般是由岩石圍成,包括各類洞穴、天坑、峽谷等。在保證其完整性的前提下,遊客通過規劃建設安排的步道進入其空間內觀光,有時(如峽谷河流)遊客可在規劃的航道上漂流,體驗大自然的神奇。其保護方式是所有車行道路、建築都不得進入其保護的空間內,更不得採石、取土等以及對構成空間的岩石有損害的活動。
3.5其它,對溫泉、礦泉、礦泥是重要的保健資源,在旅遊業產品中是發展休閒健身娛樂建立度假村的重要資源條件。保護的方式是科學核定開採量,度假村的規模由允許的開採量來控制,以保證這些資源的永續利用;對資源產地的地形地貌嚴格保護不被破壞,環境不受污染,特別是對泉水水質嚴格保護不被污染。
地質遺蹟地質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