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燒(白酒)

地瓜燒(白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瓜燒,俗稱番薯燒,性清涼、味香醇,是指採用甘薯為原料釀製而成的白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瓜燒
  • 原料:地瓜乾
  • 香型:濃香型
產品簡介,生產原料,歷史淵源,釀造工藝,傳承保護,

產品簡介

“地瓜燒”採用甘薯為原料,融合現代科學技術釀製而成的白酒,具有“甜、綿、軟、淨、香”的獨特風格。

生產原料

地瓜,又名山芋、甘薯、番薯、白芋等。紅薯屬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臥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
主要產區:山東沂蒙山區,福建,河南,四川南充等地。

歷史淵源

地瓜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 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陳雲,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臨沂、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
地瓜燒
地瓜燒酒
地瓜的引入大大推動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16世紀之前,出於社會生產力低下和連年戰亂,糧食生產達不到基本的果腹需求。白酒,作為奢侈品不無道理。自地瓜的引進,由於地瓜的特性,不占良田,高產,基本解決果腹需求,從而解放出更多糧食用於釀酒。
人們對“地瓜燒”的了解,知識,基本處在民國之初到解放之後80年代。
民國期間軍閥混戰,糧食依舊緊俏,大多數人用地瓜釀酒,由於釀酒工藝簡單,釀出的地瓜酒味道並不好喝,只用來解饞,喝辣的而已。抗日戰爭期間,用糧食釀酒更是奢侈,釀酒主要材料依然是地瓜,直到新中國成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糧食逐漸富餘,人們不再追求口感差的地瓜燒,進而更多人選擇高粱,小麥,玉米,豌豆。以前拿幾斤地瓜乾加幾分錢換一斤地瓜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隨著全國地瓜種植越來越少,加上人們對白酒口感的追求越來越高,絕大多數酒廠也捨棄地瓜酒的釀造工藝,目前依舊保留地瓜燒原始釀造工藝的只有山東,福建兩地,寥寥幾個酒廠而已。

釀造工藝

優選沂蒙山區(臨沂,泗水,山亭,山東南部丘陵統稱沂蒙山區)優質地瓜乾,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拌曲→入池培菌發酵→蒸餾成品

傳承保護

2022年2月,入選連江下濂地瓜燒釀造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