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植物病理學(Geophytopathology)是一門地理學和植物病理學的交叉性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雖然暫未成型,然而,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和病害觀測技術的發展,為這門新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理植物病理學
- 相關學科:地理學和植物病理學
- 研究對象:植物
- 研究內容:植物病害發生原因
學科簡介,研究特點,研究內容,
學科簡介
新興學科——地理植物病理學(Geophytopathology)是一門地理學和植物病理學的交叉性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雖然暫未成型,然而,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和病害觀測技術的發展,為這門新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地理植物病理學主要是著重研究病害空間上的分布及演變規律,探索其原因,根據寄主、病原物和環境條件之間的相適性,劃分植物病害的適生範圍,為植物病害巨觀發生趨勢預測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任何一種植物病害並不是在所有地區均能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是感病的寄主和有致病力的病原物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相互作用表現的結果。任何一方不適合都不能形成植物病害。肖悅岩利用了Geoge三環圖,分別代表感病的寄主(H)、能致病的病原物(P)和有利的環境條件(E),三環的重疊部分(黑色)代表了植物病害,三環重疊可理解為滿足3個要素的空間範圍和時段的重疊。如果說植物病害流行學是以研究病害時間動態為主體,那么地理植物病理學將是以研究病害空間動態為主體。二者的共同特點均是服務於植物病害的預測預報和病害防治。目前的病害預報多是以中短期預報為主,地理植物病理學方法將在病害的巨觀發生趨勢的分析和預測中發揮其強大的作用。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和日益深化,地理植物病理學將有快速的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地理植物病理學會成為一門既有一套理論體系又有實踐價值的新學,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研究特點
主要是從地域或空間的角度談論病害的流行或發生規律,因為每一種地理環境均會生長特定的植物種類或區系,而病原物對寄主有一定的選擇性即有一定的寄主範圍,因此病害的發生一定有一定的區域性的分布和發生特點,自然病害的防治就會有一定特殊性,揭示病害在該地區的發生規律和防治策略和技術就是地理植物病理學的研究範疇,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僅見劉紅霞和曹克強等對此有陳述,該方面研究也認為應該深入探討,就如同我國國家發展區域經濟一樣,應該研究區域特點制定相關的符合實際特點的策論和技術。這是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分枝之一。
研究內容
植物病理生理學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生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主要是從個體水平和微觀水平上運用植物生理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受病植物體內生理上所發生的變化。植物病原生態學是研究植物生態系統的學科。它從種群水平和巨觀水平上研究各種病原物與寄主植物,以及與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地理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複雜關係,並探討生態平衡同病害發生和傳播之間的關係。
植物流行病學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環境條件三者相互關係的學科。它以病原生態學為基礎,定量調查與植物病害發生髮展和傳播密切相關的因素,並運用數理分析方法,依據若干最關鍵的因素數據建立預測病害流行的數學模型 ,以供實際預測預報之用。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變異機制和遺傳規律,人工誘導植物以增強其抗病性,或採用雜交方式將抗病基因組合於某一農作物品種等。80年代以來運用遺傳工程解決植物抗病性的工作發展迅速。鑒於採用單一措施預防或治療一種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著重於綜合治理,以恢復或保持生態平衡,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發生與發展的目的。植物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如病原學的研究是採用生物學顯微製片技術,通過微生物學和醫學中常用的分離、培養、接種、再分離等程式,完成科克氏法則驗證。抗病育種的研究要運用雜交育種方法和數學統計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在植病流行學上的套用,為進行病害流行因素之間關係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從而使病害流行的預測預報更加迅速準確,綜合治理措施更為合理,對病害生態體系的研究更為深入;另一方面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已可以從分子水平對許多植物病理現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機制以分析研究,並運用遺傳工程進行抗病育種。
現在,植物病理學還在不斷向深度、廣度發展,形成新的學科領域,如種子病理學、植物收穫後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將有廣闊的發展餘地,而化學防治將趨向於研究和使用無毒或低毒的治療劑和抗性激發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