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體系(system of earth science)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出自《自然辯證法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科學體系
- 外文名:system of earth science
- 所屬學科:自然辯證法
- 公布時間:2003年
地球科學體系(system of earth science)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出自《自然辯證法名詞》第一版。
地球科學體系(system of earth science)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出自《自然辯證法名詞》第一版。公布時間200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自然辯證法名詞》第一版。1...
地球系統指由大氣圈、水圈、陸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地球系統科學就是研究組成地球系統的這些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運轉的機制,地球系統變化的規律和控制這些變化的機理,從而為全球環境...
地球科學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學,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理學,以及其它衍生學科。各學科通常會以物理、地理、地質、氣象、數學、化學、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手上所戴的黃金飾品和鑽石,都是來自地球的礦產資源;蓋...
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學科體系 “地理科學”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一般認為,基礎理論...
《地球科學教育:國際視野下的課程內容體系建構》是 2011年6月1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笑英 內容簡介 科學教育目標從精英教育轉向科學素養教育必然會引起科學教育課程內容的變革。地球科學以其在應對當今社會資源、環境、...
人們很早就把地球表層看作一個整體的物質體系,1875年奧地利地質學家休士(E. Suess)稱它為生物圈,20世紀20年代蘇聯礦物學家維爾納茨基(V. I. Vernadsky)進一步闡明生物圈的概念。1883年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首先提出地球...
《地球系統科學導論》是200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的圖書,作者是畢思文。內容簡介 21世紀,地球系統科學將以全球性、統一性的整體觀、系統觀和多時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體行為。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構建,將使人類更好地認識所賴以生存的環境...
大地構造體系由李四光提出,指地球表層分布的各種“構造體系”;習慣上指地球表層那些大型或巨型的構造體系。基本簡介 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構造、演化及其運動變形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法等進行了多方位探索。本書的出版發行,無疑將引起我國地球科學工作者、政府管理和決策人員、廣大科技人員與教育工作 者對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興趣和重視,為保護人類生存的地球...
美國觀測體系 Terra(EOS/AM-1,10:30/地球星)衛星 Terra衛星是美國、日本和加拿大合作開發的一個項目,Terra衛星是EOS系列衛星第一顆上午衛星,Terra拉丁語意為“地球”,它於1999年12月18日,VAFB,CA用Atlas-CentaurⅡAS火箭發射...
本書在簡要介紹地球系統、地球科學、地球系統科學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按照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的生命周期,重點闡述地球系統科學的數據資源體系及其套用。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的獲取、處理加工、質量評價、分類、管理、共享以及...
良好的區位條件,深厚的發展底蘊及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地球科學學科重新迅速走強,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培養地球科學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地球科學系建設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地質學(理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世界上經濟發達的海洋國家,以及有關國際組織,都很重視海洋災害的預警和防禦。海洋災害(現象)發生、發展、移行和消失的監視監測,是預警和防禦體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全球範圍的海洋災害監視監測是通過海洋監測,(或觀測)網實現的...
地球內部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的研究成果,探討地球內部各層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是地球科學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也是了解和研究地球起源、形成、演化和現狀,以及日地關係和月地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
板塊俯衝深刻影響了地球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匯聚板塊邊緣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壞的主要場所。本書概述了匯聚板塊邊緣的結構和過程及其地質產物,探討了俯衝帶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提出了匯聚板塊邊緣科學體系。本書適合地球科學領域的...
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
地質學(geology)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作為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並列為自然...
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小組在其繪製的宇宙圖上表現出了一百多萬個星系,其中最遠 的距離地球有五十億光年。在另一幅圖上,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則展示出了約六十 多萬個星系。在這兩張宇宙圖的繪製過程中,科學家...
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是一門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它的誕生甚至比量子力學還要年輕幾十年。雖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論體系的建立,卻是在上世紀中葉隨著海洋磁異常條帶的擴張、洋中脊及熱點...
看來,人們普遍贊同這樣的看法:維恩-馬休斯-莫雷假說的確證,觸發了地球科學的“革命”。在這些突破性成就的基礎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建立全球構造的新理論,重構地球知識的新體系”(哈拉姆1973,67)。地位確立 凡是研究過地球...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是經過億萬年演化而形成的。在這一環境中,地質體系的各部分之間、地質體系與生態系統之間已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的關係。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人口劇增,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活動已變成干預和...
所以地球環境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體系,有它的發生、發展和形成歷史。地球環境與原始地球環境有很大的差別。各種環境因素彼此相互依賴,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髮生變化便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推動它的發展,建立新的平衡(見環境演化)。概念區別 ...
1. 深水層序地層研究,充分利用高精度地震資料反演、時頻分析等地球物理方法,結合伽馬能譜分析和地球化學元素(C、O、Sr同位素等)含量的旋迴分析,準確識別不整合面和相應的整合面,科學地建立等時地層格架;2. 可容空間轉換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