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湖鄉

地湖鄉

地湖鄉,隸屬於貴州省天柱縣,位於天柱縣東南面,距縣城55公里,周邊與湖南會同縣地靈鄉廣坪鎮靖州縣大堡子鎮坳上鎮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有天柱“東大門”之稱。全鄉轄5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寨,1040戶4471人,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其中吳姓人口占比超90%,楊、宋、李、丁、唐、朱、劉、蔣、羅、潘、林等姓氏占少量人口,國土面積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06.5畝,其中田2504.7畝,土301.8畝,人均耕地0.65畝,農民人均收入793元,財政收入25.8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湖鄉
  • 地理位置:貴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占地面積:30.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不詳
  • 景點級別:不詳
歷史沿革,河流,橋樑,泉眼洞穴,亭樓館所碑,山景,山塘,地理優勢,民俗特色,貴州省飛地,“插花地”現狀,當地特產,新聞動態,鄉鎮發展,關係惡化,友好山村,

歷史沿革

地湖鄉在明代屬遠口鄉興文里。清代屬興文里。
民國三年(1914年)屬第三區,二十一年(1932年)置地湖鎮,二十九年(1940年)為地湖聯保,三十一年(1942年)屬南寧鎮。
1950年屬遠口鄉。
1953年4月建立岩鼓鄉人民政府。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鄉長
吳宗卿
1953.4
1954.3
鄉長
丁昌友
1954.3
1955.4
副鄉長
吳恆謀
1953.4
1954.3
副鄉長
吳宗清
1954.3
1955.4
1955年4月改為岩鼓鄉人民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鄉長
丁昌友
1955.4
1958.9
鄉長
吳展文
1958.9
1958.11
副鄉長
吳宗清
1955.4
1956.4
副鄉長
吳展孝
1956.4
1958.1
副鄉長
羅秀英
1958.4
1958.11
1955年11月建立岩古鄉黨支部。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宗繼
1955.11
1958.4
1958年岩古鄉人委遷至地湖,改名地湖鄉。
1958年4月改建地湖鄉黨總支。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宗繼
1958.4
1958.12
1985年12月改為管理區黨總支。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宗繼
1958.12
1961.8
副書記
丁昌友
1958.12
1959.12
副書記
吳受根
1960.1
1961.8
副書記
吳德超
1960.1
1961.8
同時改鄉為地湖管理區。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主任
吳展文
1958.12
1959.4
主任
吳展榮
1959.5
1960.1
主任
吳受根
1960.1
1961.8
副主任
吳展孝
1958.12
1959.4
副主任
吳受根
1959.5
1960.1
副主任
丁昌友
1960.1
1961.8
副主任
宋才秀
1960.1
1961.8
副主任
吳宜家
1960.6
1960.7
副主任
吳展文
1960.6
1961.2
副主任
蔣秀花
1960.12
1961.2
1961年9月建立中共地湖人民公社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宗繼
1961.9
1961.11
書記
梁克銀
1961.11
1962.5
書記
吳宗繼
1962.6
1966.5
副書記
吳宗繼
1961.11
1962.5
同建地湖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社長
丁昌友
1961.9
1961.10
社長
王元洲
1961.10
1962.5
社長
丁昌友
1962.6
1966.5
副社長
王元洲
1963.3
1966.5
副社長
吳美媛
1963.3
1966.5
1966年5月建地湖公社黨委。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宗繼
1966.5
1968.2
書記
吳本棋
1971.6
1976.10
副書記
楊逢炳
1973.9
1976.10
副書記
吳新香
1975.12
1976.10
同時建地湖公社管理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社長
丁昌友
1966.5
1968.2
副社長
王元洲
1966.5
1968.2
副社長
吳美媛
1966.5
1968.2
1968年與遠口鎮、清江公社合建清江公社(又稱地湖公社革命委員會),1970年3月恢復地湖公社。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主任
楊承祚
1968.3
1968.11
主任
吳本琪
1970.4
1976.10
副主任
吳展孝
1968.3
1968.11
副主任
楊逢炳
1970.4
1976.10
副主任
吳治炳
1973.3
1976.10
1971年4月建地湖公社革委核心領導小組。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組長
吳本琪
1971.4
1971.6
副組長
楊逢炳
1971.4
1971.6
1976年10月建中共天柱縣地湖鄉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書記
吳本棋
1976.10
1980.4
書記
杜昌運
1980.4
1981.6
書記
杜昌運
1981.6
1981.12
書記
吳宗壽
1981.12
1984.2
書記
吳德忠
1984.3
1987.2
書記
劉英教
1987.3
1990.2
書記
胡其富
1990.2
1992.3
副書記
楊逢炳
1976.10
1980.12
副書記
杜昌運
1979.6
1980.4
副書記
李學通
1980.3
1984.2
副書記
王佳武
1984.3
1987.3
副書記
楊紹林
1987.3
1987.10
副書記
蔣秀昆
1989.3
1990.2
副書記
吳得時
1990.2
1992.3
副書記
吳安金
1990.2
1992.3
同建地湖公社革命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主任
吳本琪
1976.10
1979.5
主任
吳本春
1979.5
1981.5
副主任
楊逢炳
1976.10
1980.10
1981年5月建地湖公社管理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主任
吳宗壽
1981.5
1981.12
主任
吳本春
1981.12
1982.12
主任
劉天春
1982.12
1984.3
副主任
吳本春
1981.5
1981.12
副主任
吳本春
1982.12
1984.3
1984年改社為鄉,建地湖鄉人民政府。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鄉長
吳得時
1984.4
1992.3
副鄉長
吳作金
1984.4
1987.2
副鄉長
張先乾
1987.3
199.2
副鄉長
楊國康
1990.4
1992.3
1992年3月在建並撤時升格為科級鄉人民政府。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鄉長
吳宗壽
1992.5
1992.12
鄉長
潘華治
1993.2
1993.12
副鄉長
吳育高
1992.5
1993.12
副鄉長
潘華治
1992.5
1993.2
副鄉長
羅永香
1993.2
1993.12
同時設立鄉人大主席團。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主席
吳德祥
1992.5
1992.12
主席
曹世遠
1993.2
1993.12
副主席
胡其富
1992.5
1993.2

河流

名稱
概況
備註
岩鼓河
發源於湖南靖州縣,向北至大木進入天柱縣境內,經長圳、佑家、馬坪轉東、過岩鼓口、埂田,於傍山復往湖南注入沅江。天柱縣境河段長30公里,境內流域面積6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5.3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5立方米/秒。在縣境流域區內,屬東南面主要林區河段。
友誼河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碑文記載稱芭溪,兩條溪流在岩板頭寨匯合而成。一條發源於鷲嶺山(又稱秀嶺山),流經永光村龍毛寨、桐油灣寨、三管團寨、地湖街道;另一條發源於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層溪村,流經新開村、團結村;兩溪在岩板頭寨匯合成友誼河,流經甄家墓寨、板栗山寨、李家團寨、碾子背組、眾塘組、江口村大樹腳寨、最後經江口組匯入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地靈河。
橋頭溪
發源於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流經大堡子鎮上河村、中河村中河組、下河組匯入岩古河。

橋樑

名稱
概況
備註
岩鼓橋
原系天湖公路上第一座大橋,位於地湖鄉伍永線42K+395米處;橫跨岩鼓河,全長91米,寬5.5米,高15米,2孔雙曲結構,跨徑各30米,1/5拱矢度,空腹式料石拱,橋墩青石料全部來自岩鼓洞。荷載汽15噸,拖40噸。於1966年動工,1967年2月竣工,1967年5月縣交通局驗收通車。岩鼓大橋的建成,天湖公路得以暢通,使地湖鄉的龍毛、橋沖及岩鼓河沿河一帶的木材,源源不斷運往省內外各地,大大促進了地湖鄉及其外鄉鄰近村寨的經濟發展。
岩鼓洞橋
位於伍永線43K+215M處,長17米,寬6.5米,高2米,載15噸,拖30噸,2008年改建為鋼筋混泥土結構車行橋。
地湖風雨橋
座落在距地湖鄉政府300米的甄家墓友誼河上。始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經80餘年的風吹雨打,橋身嚴重腐朽。1988年村民集資獻料,在保持原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修復,現一座長17米,寬6米的風雨橋橫臥友誼河上。橋身選用上等油杉、6柱落腳,橋兩邊設護欄靠背,各有一長17米的木板坐凳。橋面木板鋪墊,上蓋青瓦,四角飛翹,整個風雨橋的建構不用一釘一鉚,全憑巧匠榫接,可為苗嶺山間一枝獨秀!2006年橋體因洪災損毀嚴重,2007年由地湖鄉人民政府籌資維修風雨橋。
永興石拱橋
位於天柱縣地湖鄉永興村元介腳組,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西向,橫跨永興河(又稱友誼河),為單孔石拱橋,橋面長45米,寬5.8米,淨跨16米,矢高18米。橋面鋪青石板,原有木構風雨橋已毀損。橋東頭豎立清乾隆時期的碑刻3通,分別名為“向日月長”、“與天地久”、“萬壽無疆”碑,記述修橋事宜。該橋原是當地民眾東走湖南會同縣,西走天柱地湖的重要橋樑。另有乾隆期碑文記載“竊聞先人聚石為橋川吞其流,橋壠元人復造。明萬起亭於其橋之上,所供行人經於途者”。
佑家橋
原系簡易木橋,2011年10月經吳展華、宋良畝等人籌備建設一座長46米、寬7米、高10米的車行橋,一個大拱跨度40米,四個小拱。造價54萬元。2012年6月14日竣工通車。
埂田橋
原系簡易木橋,2008年經吳會玖、吳展銀等人籌備建設一座長80米、寬4.5米、高7米的車行橋,一個大拱跨度30米,六個小拱。造價27萬元。
馬坪十八孔便橋
原為木架浮橋,坐落於岩鼓村馬坪寨,2013年4月吳恆佐、吳恆光、丁盛軍等人籌建,由原中河村吳宜勇承包施工,橋面長20米,寬4米,高1米,總投入12.88萬元。以十八口一米涵管架設橋墩,以砂石水泥填充加固,通行人與機車,故得名十八孔便橋。
傍山人行便橋
鴛鴦橋
陰陽橋
中河橋
位於伍永線44K+214M處,長11米,寬6.5米,載8噸,拖30噸,1968年5月建成。
龍形橋
位於岩古村中河組,原系石板橋,2009年改建鋼筋混泥土人行便橋,長12米,寬5米,高3米,造價5萬元。
地湖橋
位於伍永線50K+214M處,長12米,寬6米,載8噸,拖30噸,1968年5月建成。
中河樹根橋

泉眼洞穴

名稱
概況
備註
岩鼓洞
相傳宋朝年間稱岩虎口,因此地有一洞,口似虎口。後人發現溪水落入洞中發聲似鼓擊聲,又稱為岩鼓洞。1966年修建岩鼓大橋在此取石毀壞此洞。
螺螄井
位於地湖鄉地湖村山背灣寨。
桐油灣井
魚坪井
古仗坪山泉

亭樓館所碑

名稱
概況
備註
鰲山祠
又稱吳氏宗祠,因座落地湖鰲山而得鰲山祠。祠堂門聯“祀配鰲山宏駿烈,靈鐘鷲嶺蔚龍文”。文革年間被毀,後在此地建學校,教授國小、初級中學課程。2016年鄉民籌資選址於地湖村山管團寨正面友誼溪對岸馬鞍山腳重建。
九刀岩亭
又名八角亭,位於地湖村橋沖寨口(小地名岩盤土地坳),處一湖兩江三河正中,上通滇黔巴川,下達兩湖兩廣,原系交通要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修建公路此亭被毀,2000年(農曆庚辰年七月十一日落成)村民集資獻料復建此亭。亭建八柱八角,柱體朱紅色,上書金字對聯四幅,“廬雲青山樓外樓,盤中秀水文采文”、“坳連東西傳播現代文明,亭跨湘黔促進民族團結”、“月朗風火神仙至,山明水秀士子游”、“朝陽似榴坳使故鄉添瑞色,晚霞好彩亭為桑梓增祥雲”。亭背樑上書一功德榜,記載此亭捐資獻料情況。亭左有一土地廟,右立2000年復亭碑,碑前擺放九刀岩。
飛山廟
位於地湖村橋沖寨內。
上馬岩
奔場沖
船形
芭溪口
藤蓋屋
樹夾碑
地湖岩鼓吳氏宗祠
岩鼓吳氏宗祠位於地湖鄉岩鼓大橋北岸西方,距河約1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紀念岩鼓吳姓開基始祖吳學蛟,由其後裔吳開有修建。建築占地面積140多平方米,四扇三間兩層全木結構,樓下前堂為寬敞的議事堂,堂後兩側為書房。堂與書房之間設有神龕,高4.8米,兩側雕龍畫鳳,堂前成拱門形狀,一對石獅坐立兩旁。神龕供奉吳學蛟公以下四代祖先,牌位依次擺放。拱門前為80平方寬空地,青石板鋪地。
祠堂主要用作議事、清明祭掃、六月六曬譜、制訂族規民約等。新中國成立後曾在此設立岩鼓國小,大躍進時期岩鼓國小與中河國小合併於此辦學。1968年,祠堂及神龕等被當作“四舊”搗毀。(1988年後岩鼓村民集資、教育局投資在岩鼓橋北面東方建岩鼓國小,中河村橋頭組建中河國小。)
2010年農曆六月初六,經吳恆傳等學蛟公後裔商定實施重建,由湖南藝工胡桂華承建,歷時半年,2011年清明節俊工,總投資14.8萬元。
祠堂占地160平方米,內屋四扇三間木房,兩層,四周紅磚砌過屋頂,一樓大廳可同時容納200人用餐,正中設神台,供奉祖先雕像和牌位。廳右為廚房,二樓設有辦公室和保管室。祠堂正南建牌樓,高8.8米,寬11米。門上刻“吳氏宗祠”,鐫刻門聯“盛祖後裔建盛業,雄公子孫展雄風”。牆壁書“忠、信、孝、悌”四個大字。牌樓上雕龍畫鳳,有“八仙過海”、“孔子講經”等經典歷史故事浮塑。大門兩側麒麟獻瑞。
義元堂
明洪武年間建造,原系私塾所在地,私塾因災而毀,在此地建廟一所,歷經百年。1959年因古樹壓毀,1994年重建改名友誼庵,2000年改建正名義元堂。位於岩鼓村江衝口(馬坪寨與佑家寨之間)大路邊,占地400平米,大門設28級台階,門牌紅底金字“義元堂”,同時掛岩古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牌。為四合院結構,正廳為義元堂,內供諸神像,左邊後廂房前涼亭,右邊為火房。院內空地平中分,後設戲台,前為觀戲壩。堂內現保存有碑文七塊,詳細記錄此堂變遷。
三尊廟
建於清末民初,1947年被古樹壓毀,當年重建,1950年被人為搗毀,1989年重建,2006年暴雨洪澇毀,2007年再建,同年12月11日竣工立碑於此。坐落於岩鼓村埂田寨,占地15平方米,高4米,白體,屋頂用7根梁,14張椽皮,兩層青瓦梁邊設翹角,頂層居中十一點水,二層分兩邊各七點水。頂層瓦沿下與二層瓦沿並排右起刻黑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字“三尊廟”,正面當中一門高約一米八,門梁成上拱狀,兩眼正擺等六邊形孔窗與門同高分設門兩邊,門邊書黑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對聯一副,“除卻劫難尊南嶽,求得隆恩猶再思”,孔窗外正面書紅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對聯一副“功冠古今率領夷民助一統,德濟方興和諧黎庶仰三尊”。廟內設神台高約1米,沿襲南嶽皂旗供三尊。
盤古廟
建立年代不詳,文革十年浩劫(1969年)被拆毀,其磚瓦運往岩古寨修建碉堡,公元2010年(農曆庚寅年)由宋良田等人倡議重建,位於岩古村佑家寨中,占地十平方,內供六臂盤古像。
回龍庵
位於岩古村下河寨口(中河橋邊)。

山景

名稱
概況
備註
鷲嶺山
又稱秀嶺山、秀靈山。
寅山
山形如“猛虎臥食”,故名虎形,世德太公葬於此山。吳世德,字楚晉,生於元泰定年間,24歲令授湖廣靖州路總管府僉事。甫奉命赴陝西上任主簿,明朝定鼎,革府(總管府)設州,錄用史官。任職20餘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抱病棄官歸里,安居地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子孫繁衍,用青石塊壘砌圓形墓,占地面積14.7平方米,高1.2米,墓中間用青石砌三級墓頂,底座30厘米。
有關世德公(吳世德)的傳聞
1. 世德公地湖賣魚開基。相傳世德太公原本生活在清水江邊的遠口, 家有世祿、 世德、 世銘、 世雄四兄弟。世德太公在家排行第二。20 歲左右那年, 世德太公從遠口挑魚來地湖賣。當時, 地湖鄉主要居住著蔣姓人, 其中, 蔣姓中有一大戶人家, 早年曾做過官, 當時在地湖很有勢力, 掌握著大量的山林和田產。但家中育有一 “啞女” , 年已長 18。蔣家多方設法, 想為啞女完婚, 一算命先生預言, 該女一旦見夫才能說話(此女是烏龍搪爪,見夫說話), 而後世德太公賣魚經過地湖, 偶遇“啞女” , 啞女飛奔回家並告知其父親 “有人賣魚來了” 。蔣父見女兒能開口說話, 高興之餘, 便聯想到算命先生所言, 便將吳世德太公留下, 雇其當長工, 令其開荒種地。後見吳老實能幹, 就將其女兒許配給他, 並贈送柴山( 虎形山)一塊, 吳世德就在地湖落戶定居。
2. 虎形山柴山糾紛獲勝: 定居 “合法化” 。世德公與蔣氏 “啞女” 結婚後, 經過幾代的發展, 勢力逐步壯大, 對蔣姓後裔構成了危險。因此, 蔣姓要求吳姓歸還其地, 吳姓則堅持認為其產乃其祖世德公所留如此等等, 蔣有勢, 吳有理, 糾紛一下子很難解決。於是雙方約定按神祇意願來決定其歸屬, 雙方約定共同砍一顆向下傾斜的大樹, 樹向上倒吳姓勝, 反之, 則蔣姓贏, 在樹快被砍倒時, 突然吹來一陣大風, 將樹吹倒在了上方, 吳姓獲勝, 蔣姓無言以對, 認輸了事。吳姓從此在地湖站穩了腳跟。
天堂山
又稱亥山,豬形山,德公夫人蔣氏墓在此山。地湖衛生院位於此山東部,政府位於中部和西部。2005年在地湖橋邊征地新建衛生院。2014年在廢棄衛生院辦公房處新建公租房。
月角山
四岔樹
馬鞍山
朝陽界

山塘

名稱
概況
備註
石家山塘
庫容蓄水量0.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畝。
永興山塘
庫容蓄水量0.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畝。

地理優勢

地湖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宜人,既無酷暑,也無嚴寒,是度假休閒的好地方。這裡地型屬丘陵地帶,士壤肥沃,以黃壤為主,海拔為500-700米,適宜樹林的生長,森林資源豐富,目前全鄉的森林覆蓋率已達75%,其中:營造的經濟林500畝,楠竹林1151畝,杉木林14216畝,油茶林4921畝。
地湖鄉

民俗特色

地湖鄉的百姓勤勞善良、待人熱情。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民眾依靠科學積極發展種養殖業,使一部分民眾率先脫貧致富,朝小康生活邁進。
地湖鄉
其中種植以中藥材、靈芝菌、楊梅、臍橙、荸薺、折耳根、山核桃等為主,目前有一部分已產生經濟效益;養殖以飼養山羊、鴨、雞、豬、魚、黃鱔等為主,養殖業的發展既滿足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的需要,有一部分產品還銷往湖南等地,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貴州省飛地

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境內,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占地30.5平方公里。根據《天柱縣誌》記載。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之前,現在的天柱縣地境一直都劃在湘楚範圍內。
此後,萬曆皇帝為了安撫苗人,天柱縣被置為一個獨立的縣。但仍屬於湖南。後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縣才由湖廣靖州府改隸屬貴州黎平府。由於天柱縣一帶多丘陵山地,從設縣以來至民國,多次劃界。逐漸導致地湖鄉成為了一塊孑然獨立的飛地。

“插花地”現狀

地湖鄉位於貴州省天柱縣城東南面, 直距縣城 54 公里, 距離遠口鎮政府所在地 19 公里, 距離湖南省會同縣僅 26 公里, 與會同縣的地靈鄉、 廣坪鎮、 靖州縣的大堡子、 坳上鎮接壤, 從而形成了一塊被湖南 “三鎮一鄉” 嚴密包圍的 “插花地” , 總面積 30. 5 平方公里。轄永光、 永興、 江口、 岩鼓、 中河 5 個行政村, 29 個自然村, 共 54 個村民小組 ① 。地湖鄉的主體人群為吳姓苗族, 與其雜居的湖南籍人群則主要為蔣姓侗族, 亦有少數漢族朱姓居住其間。

當地特產

地湖鄉的土特產--“蜜餞”和“大山茶”是每家每戶待客的必備品,只要一走進家門,熱情好客的主人便會端上一杯香噴噴的大山茶,配上一盤自製的外形美觀、味道甜美的蜜餞,這是主人對你的最好接待,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新聞動態

2015年12月
縣長陸再義竹林鄉、地湖鄉調研
2015年11月
地湖鄉精準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2015年10月
地湖鄉集鎮路燈安裝工程竣工
地湖鄉全面完成計生全員人口信息核實工作
2015年9月
地湖鄉舉行湘黔邊界八鄉鎮簽約聯誼活動
9月25日,由天柱縣組織的湘黔兩省三縣八鄉鎮(地湖鄉遠口鎮坌處鎮竹林鄉—湖南靖州縣大堡子鎮坳上鎮會同縣廣坪鎮地靈鄉八鄉鎮)《和諧平安邊界公約》簽約聯誼活動在地湖鄉舉行。
天柱縣何善權副縣長深入地湖鄉調研安全生產工作

  
副縣長何善權到地湖鄉調研安全生產工作副縣長何善權到地湖鄉調研安全生產工作

  

  

  

  

  
地湖鄉“三舉措”做好精準扶貧遍訪和建檔立卡工作
地湖鄉召開新兵入伍歡送大會
地湖鄉召開新兵入伍歡送大會地湖鄉召開新兵入伍歡送大會
地湖鄉傍山沖發現“ 龍蝦花
地湖鄉傍山沖發現“ 龍蝦花”地湖鄉傍山沖發現“ 龍蝦花”
2015年8月
地湖鄉“四嚴一化”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
2015年7月
地湖鄉多措並舉抓實徵兵工作
2015年6月
天柱縣地湖鄉太陽能路燈詢價採購公告
2015年5月
地湖鄉舉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地湖鄉“四個提高”全面做好學生安全工作
地湖鄉開展農村消防安全大演練活動
2015年4月
地湖鄉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勝利召開
地湖鄉“三步走”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專項整治工作
地湖鄉“三抓三重”全面落實“多彩貴州文明行動”工作
2015年3月
地湖鄉多措並舉著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環境
州地質六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到地湖國小開展貧困學生幫扶工作
地湖鄉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
地湖鄉“早、齊、保”共建綠色家園
地湖鄉實行“四抓”工作機制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地湖鄉消防安全出妙招,“六有”保平安
地湖鄉三舉措助新農合醫療事業再登新台階
地湖鄉四“強化”築牢第一防線,營造廉政環境
2015年2月
地湖鄉鑄牢“三道防線”迎新“廉”
2015年1月
縣委副書記王興明到地湖鄉指導湘黔邊界聯合黨總支籌建工作
2014年9月
縣政協副主席吳貴英一行到地湖鄉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
2014年4月
地湖鄉醫療機構一覽表
2014年2月
地湖鄉代表團認真討論“兩會”報告
劉余超同志說:各鄉鎮加強並村工作及中心村建設,加強合併村的村委候選人在原各村的宣傳力度,提高原各村民眾的知曉率;加大對民生資金的投入,並希望民政資金預算能全部到位;希望相關部門能統一思想,提高服務意識,齊心協力推進我縣殯葬改革,確保殯儀館、公墓的建成投入使用。
2013年12月
縣委副書記陸顯武到地湖鄉調研並村及中心村建設工作
12月3日,縣委副書記陸顯武、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黃欣、縣政府副縣長李騰剛到地湖鄉就鄉鎮並村及中心村建設工作進行摸底調研,以及指導安全生產工作,該鄉班子成員參加座談。
2013年9月
縣政協副主席吳貴英到地湖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
2013年8月
地湖鄉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四加強攜手推進計生“雙誠信,雙承諾”工作
2013年7月
地湖鄉五抓助推誠信計生工作
2012年9月
地湖鄉召開推進接邊地區和諧共建交流座談會
地湖鄉著力抓好民政工作
2012年7月
地湖鄉、瓮洞鎮率先完成2012年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目標任務
2012年6月
地湖鄉多措並舉狠抓農村養老保險工作
  
2010年12月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宗豪到地湖鄉慰問受災民眾
2010年10月
地湖鄉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期間信訪維穩工作
2010年9月
地湖鄉採取“4333”辦法進一步完善扶貧對象識別機制
天柱縣地湖鄉岩古村楠竹受災嚴重
2010年8月
縣人大副主任楊宗豪到地湖鄉檢查指導抗旱工作
人大副主任楊宗豪到地湖鄉檢查指導抗旱人大副主任楊宗豪到地湖鄉檢查指導抗旱
2010年6月
地湖鄉舉辦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四項監督制度培訓班
  
2010年1月
地湖鄉農低保核查工作開局良好
  
2009年12月
地湖鄉為民修橋“搭橋”

鄉鎮發展

關係惡化

地湖鄉地處黔東湘西的結合部,與湖南的6個行政村雜居,基本上每一個寨子都是貴州人湖南人雜居。在地湖街上,一側是貴州,一側是湖南。
地湖鄉立足於邊界民眾雜居實際,加強邊界協作,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湘黔苗侗民眾團結互助,共同發展,處處呈現著省際邊界的和諧。
和諧的地湖鄉也出現過不和諧的音符。
山林、土地、河流界線交錯,使得兩省民眾有時為爭地、爭水、爭山林鬧矛盾,甚至發展到械鬥的地步,關係曾一度惡化。
為扭轉這一局面,塑造省際邊界門戶形象,地湖鄉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實現了村村通電、公路、廣播電視、程控電話,完成了大灣(湖南會同縣)至地湖鄉永興村通鄉公路的鑲邊改造工程。這些成績的取得,令湖南鄉鎮領導和民眾刮目相看,鄉鎮與鄉鎮間的協作、村與村的協作逐漸增多。現在,不少湖南民眾又接貴州的電,安裝貴州的電話,有些甚至安裝有兩部,用兩省的信號。
2004年,地湖鄉在實施大灣至永興通鄉公路的鑲邊改造工程時,沿路需要部分田土,其中湖南田土占70%。湖南地靈鄉廣坪鎮得知情況後,積極配合地湖鄉召開協調會,共同商議補償標準。許多被占田土的湖南村民說:“貴州搞建設,我們兩省民眾都受益,我們全力支持,你們需要多少就用多少。”據介紹,3年來,湘黔兩地民眾共架“連心橋”5座,共建“致富路”8條、“同心水壩”3座、“團結市場”1個。

友好山村

地湖鄉黨委書記楊紹軍告訴記者,為使邊界各族民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雙方加強了邊界協作。地湖鄉與相鄰的湖南廣坪、地靈、坳上、大堡子等4鄉鎮簽訂了邊界聯防聯調協定書,並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負責對接邊地區各類糾紛的控制和處理。建立互訪制度和聯訪、聯防、聯查、聯治的“四聯”信訪工作機制,領導班子每年互訪兩次以上。
在毗鄰、雜居的接邊村寨聘請信訪聯絡員,互相向對方通報社情民意和信訪問題,做到小問題相互通氣,一般問題座談協商,重大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同時,每年舉辦一次文體聯誼活動,5個鄉鎮輪流舉辦籃球友誼賽、文藝聯歡晚會等活動。這些措施的落實,加強了與周邊鄉鎮的協作,維護了省際邊界的和諧穩定。7年來,該鄉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在永興村委會辦公室,記者看到該村與湖南團結、新開、羅家等村寨聯合制定的《湘黔兩省四村護林聯合公約》。
公約上對聯合看護職責、處理處罰等作了明確的規定。村委主任吳宜平說,《公約》簽訂執行8年來,兩省民眾都認真維護和遵守。近3年來,沒有出現一人違反《公約》的事情發生,林木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永光村甄家墓自然寨是一個典型的湘黔兩省人民友好雜居的山村,共居住著70來戶人家,其中貴州60多戶,湖南10餘戶。
村支書吳興平告訴記者,大家不分省份和睦相處,農忙時,你幫我插秧,我幫你打穀。去年兩村民眾共同投工投勞,修建了進寨水泥路,並延伸到各家各戶,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寨子裡還有一支由湘黔兩省民眾共同組成的龍燈隊,每逢寨上有人建房、紅白喜事,龍燈隊都要去熱鬧一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