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湖鄉
- 地理位置:貴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占地面積:30.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不詳
- 景點級別:不詳
歷史沿革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鄉長 | 吳宗卿 | 1953.4 | 1954.3 |
鄉長 | 丁昌友 | 1954.3 | 1955.4 |
副鄉長 | 吳恆謀 | 1953.4 | 1954.3 |
副鄉長 | 吳宗清 | 1954.3 | 1955.4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鄉長 | 丁昌友 | 1955.4 | 1958.9 |
鄉長 | 吳展文 | 1958.9 | 1958.11 |
副鄉長 | 吳宗清 | 1955.4 | 1956.4 |
副鄉長 | 吳展孝 | 1956.4 | 1958.1 |
副鄉長 | 羅秀英 | 1958.4 | 1958.11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宗繼 | 1955.11 | 1958.4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宗繼 | 1958.4 | 1958.12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宗繼 | 1958.12 | 1961.8 |
副書記 | 丁昌友 | 1958.12 | 1959.12 |
副書記 | 吳受根 | 1960.1 | 1961.8 |
副書記 | 吳德超 | 1960.1 | 1961.8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主任 | 吳展文 | 1958.12 | 1959.4 |
主任 | 吳展榮 | 1959.5 | 1960.1 |
主任 | 吳受根 | 1960.1 | 1961.8 |
副主任 | 吳展孝 | 1958.12 | 1959.4 |
副主任 | 吳受根 | 1959.5 | 1960.1 |
副主任 | 丁昌友 | 1960.1 | 1961.8 |
副主任 | 宋才秀 | 1960.1 | 1961.8 |
副主任 | 吳宜家 | 1960.6 | 1960.7 |
副主任 | 吳展文 | 1960.6 | 1961.2 |
副主任 | 蔣秀花 | 1960.12 | 1961.2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宗繼 | 1961.9 | 1961.11 |
書記 | 梁克銀 | 1961.11 | 1962.5 |
書記 | 吳宗繼 | 1962.6 | 1966.5 |
副書記 | 吳宗繼 | 1961.11 | 1962.5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社長 | 丁昌友 | 1961.9 | 1961.10 |
社長 | 王元洲 | 1961.10 | 1962.5 |
社長 | 丁昌友 | 1962.6 | 1966.5 |
副社長 | 王元洲 | 1963.3 | 1966.5 |
副社長 | 吳美媛 | 1963.3 | 1966.5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宗繼 | 1966.5 | 1968.2 |
書記 | 吳本棋 | 1971.6 | 1976.10 |
副書記 | 楊逢炳 | 1973.9 | 1976.10 |
副書記 | 吳新香 | 1975.12 | 1976.10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社長 | 丁昌友 | 1966.5 | 1968.2 |
副社長 | 王元洲 | 1966.5 | 1968.2 |
副社長 | 吳美媛 | 1966.5 | 1968.2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主任 | 楊承祚 | 1968.3 | 1968.11 |
主任 | 吳本琪 | 1970.4 | 1976.10 |
副主任 | 吳展孝 | 1968.3 | 1968.11 |
副主任 | 楊逢炳 | 1970.4 | 1976.10 |
副主任 | 吳治炳 | 1973.3 | 1976.10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組長 | 吳本琪 | 1971.4 | 1971.6 |
副組長 | 楊逢炳 | 1971.4 | 1971.6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書記 | 吳本棋 | 1976.10 | 1980.4 |
書記 | 杜昌運 | 1980.4 | 1981.6 |
書記 | 杜昌運 | 1981.6 | 1981.12 |
書記 | 吳宗壽 | 1981.12 | 1984.2 |
書記 | 吳德忠 | 1984.3 | 1987.2 |
書記 | 劉英教 | 1987.3 | 1990.2 |
書記 | 胡其富 | 1990.2 | 1992.3 |
副書記 | 楊逢炳 | 1976.10 | 1980.12 |
副書記 | 杜昌運 | 1979.6 | 1980.4 |
副書記 | 李學通 | 1980.3 | 1984.2 |
副書記 | 王佳武 | 1984.3 | 1987.3 |
副書記 | 楊紹林 | 1987.3 | 1987.10 |
副書記 | 蔣秀昆 | 1989.3 | 1990.2 |
副書記 | 吳得時 | 1990.2 | 1992.3 |
副書記 | 吳安金 | 1990.2 | 1992.3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主任 | 吳本琪 | 1976.10 | 1979.5 |
主任 | 吳本春 | 1979.5 | 1981.5 |
副主任 | 楊逢炳 | 1976.10 | 1980.10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主任 | 吳宗壽 | 1981.5 | 1981.12 |
主任 | 吳本春 | 1981.12 | 1982.12 |
主任 | 劉天春 | 1982.12 | 1984.3 |
副主任 | 吳本春 | 1981.5 | 1981.12 |
副主任 | 吳本春 | 1982.12 | 1984.3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鄉長 | 吳得時 | 1984.4 | 1992.3 |
副鄉長 | 吳作金 | 1984.4 | 1987.2 |
副鄉長 | 張先乾 | 1987.3 | 199.2 |
副鄉長 | 楊國康 | 1990.4 | 1992.3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鄉長 | 吳宗壽 | 1992.5 | 1992.12 |
鄉長 | 潘華治 | 1993.2 | 1993.12 |
副鄉長 | 吳育高 | 1992.5 | 1993.12 |
副鄉長 | 潘華治 | 1992.5 | 1993.2 |
副鄉長 | 羅永香 | 1993.2 | 1993.12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主席 | 吳德祥 | 1992.5 | 1992.12 |
主席 | 曹世遠 | 1993.2 | 1993.12 |
副主席 | 胡其富 | 1992.5 | 1993.2 |
河流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岩鼓河 | ||
友誼河 | ||
橋頭溪 | 發源於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流經大堡子鎮上河村、中河村中河組、下河組匯入岩古河。 |
橋樑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岩鼓橋 | 原系天湖公路上第一座大橋,位於地湖鄉伍永線42K+395米處;橫跨岩鼓河,全長91米,寬5.5米,高15米,2孔雙曲結構,跨徑各30米,1/5拱矢度,空腹式料石拱,橋墩青石料全部來自岩鼓洞。荷載汽15噸,拖40噸。於1966年動工,1967年2月竣工,1967年5月縣交通局驗收通車。岩鼓大橋的建成,天湖公路得以暢通,使地湖鄉的龍毛、橋沖及岩鼓河沿河一帶的木材,源源不斷運往省內外各地,大大促進了地湖鄉及其外鄉鄰近村寨的經濟發展。 | |
岩鼓洞橋 | 位於伍永線43K+215M處,長17米,寬6.5米,高2米,載15噸,拖30噸,2008年改建為鋼筋混泥土結構車行橋。 | |
地湖風雨橋 | 座落在距地湖鄉政府300米的甄家墓友誼河上。始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經80餘年的風吹雨打,橋身嚴重腐朽。1988年村民集資獻料,在保持原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修復,現一座長17米,寬6米的風雨橋橫臥友誼河上。橋身選用上等油杉、6柱落腳,橋兩邊設護欄靠背,各有一長17米的木板坐凳。橋面木板鋪墊,上蓋青瓦,四角飛翹,整個風雨橋的建構不用一釘一鉚,全憑巧匠榫接,可為苗嶺山間一枝獨秀!2006年橋體因洪災損毀嚴重,2007年由地湖鄉人民政府籌資維修風雨橋。 | |
永興石拱橋 | 位於天柱縣地湖鄉永興村元介腳組,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西向,橫跨永興河(又稱友誼河),為單孔石拱橋,橋面長45米,寬5.8米,淨跨16米,矢高18米。橋面鋪青石板,原有木構風雨橋已毀損。橋東頭豎立清乾隆時期的碑刻3通,分別名為“向日月長”、“與天地久”、“萬壽無疆”碑,記述修橋事宜。該橋原是當地民眾東走湖南會同縣,西走天柱地湖的重要橋樑。另有乾隆期碑文記載“竊聞先人聚石為橋川吞其流,橋壠元人復造。明萬起亭於其橋之上,所供行人經於途者”。 | |
佑家橋 | 原系簡易木橋,2011年10月經吳展華、宋良畝等人籌備建設一座長46米、寬7米、高10米的車行橋,一個大拱跨度40米,四個小拱。造價54萬元。2012年6月14日竣工通車。 | |
埂田橋 | 原系簡易木橋,2008年經吳會玖、吳展銀等人籌備建設一座長80米、寬4.5米、高7米的車行橋,一個大拱跨度30米,六個小拱。造價27萬元。 | |
馬坪十八孔便橋 | 原為木架浮橋,坐落於岩鼓村馬坪寨,2013年4月吳恆佐、吳恆光、丁盛軍等人籌建,由原中河村吳宜勇承包施工,橋面長20米,寬4米,高1米,總投入12.88萬元。以十八口一米涵管架設橋墩,以砂石水泥填充加固,通行人與機車,故得名十八孔便橋。 | |
傍山人行便橋 | ||
鴛鴦橋 | ||
陰陽橋 | ||
中河橋 | 位於伍永線44K+214M處,長11米,寬6.5米,載8噸,拖30噸,1968年5月建成。 | |
龍形橋 | 位於岩古村中河組,原系石板橋,2009年改建鋼筋混泥土人行便橋,長12米,寬5米,高3米,造價5萬元。 | |
地湖橋 | 位於伍永線50K+214M處,長12米,寬6米,載8噸,拖30噸,1968年5月建成。 | |
中河樹根橋 |
泉眼洞穴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岩鼓洞 | 相傳宋朝年間稱岩虎口,因此地有一洞,口似虎口。後人發現溪水落入洞中發聲似鼓擊聲,又稱為岩鼓洞。1966年修建岩鼓大橋在此取石毀壞此洞。 | |
螺螄井 | 位於地湖鄉地湖村山背灣寨。 | |
桐油灣井 | ||
魚坪井 | ||
古仗坪山泉 |
亭樓館所碑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鰲山祠 | 又稱吳氏宗祠,因座落地湖鰲山而得鰲山祠。祠堂門聯“祀配鰲山宏駿烈,靈鐘鷲嶺蔚龍文”。文革年間被毀,後在此地建學校,教授國小、初級中學課程。2016年鄉民籌資選址於地湖村山管團寨正面友誼溪對岸馬鞍山腳重建。 | |
九刀岩亭 | 又名八角亭,位於地湖村橋沖寨口(小地名岩盤土地坳),處一湖兩江三河正中,上通滇黔巴川,下達兩湖兩廣,原系交通要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修建公路此亭被毀,2000年(農曆庚辰年七月十一日落成)村民集資獻料復建此亭。亭建八柱八角,柱體朱紅色,上書金字對聯四幅,“廬雲青山樓外樓,盤中秀水文采文”、“坳連東西傳播現代文明,亭跨湘黔促進民族團結”、“月朗風火神仙至,山明水秀士子游”、“朝陽似榴坳使故鄉添瑞色,晚霞好彩亭為桑梓增祥雲”。亭背樑上書一功德榜,記載此亭捐資獻料情況。亭左有一土地廟,右立2000年復亭碑,碑前擺放九刀岩。 | |
飛山廟 | 位於地湖村橋沖寨內。 | |
上馬岩 | ||
奔場沖 | ||
船形 | ||
芭溪口 | ||
藤蓋屋 | ||
樹夾碑 | ||
地湖岩鼓吳氏宗祠 | 岩鼓吳氏宗祠位於地湖鄉岩鼓大橋北岸西方,距河約1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紀念岩鼓吳姓開基始祖吳學蛟,由其後裔吳開有修建。建築占地面積140多平方米,四扇三間兩層全木結構,樓下前堂為寬敞的議事堂,堂後兩側為書房。堂與書房之間設有神龕,高4.8米,兩側雕龍畫鳳,堂前成拱門形狀,一對石獅坐立兩旁。神龕供奉吳學蛟公以下四代祖先,牌位依次擺放。拱門前為80平方寬空地,青石板鋪地。 祠堂主要用作議事、清明祭掃、六月六曬譜、制訂族規民約等。新中國成立後曾在此設立岩鼓國小,大躍進時期岩鼓國小與中河國小合併於此辦學。1968年,祠堂及神龕等被當作“四舊”搗毀。(1988年後岩鼓村民集資、教育局投資在岩鼓橋北面東方建岩鼓國小,中河村橋頭組建中河國小。) 2010年農曆六月初六,經吳恆傳等學蛟公後裔商定實施重建,由湖南藝工胡桂華承建,歷時半年,2011年清明節俊工,總投資14.8萬元。 祠堂占地160平方米,內屋四扇三間木房,兩層,四周紅磚砌過屋頂,一樓大廳可同時容納200人用餐,正中設神台,供奉祖先雕像和牌位。廳右為廚房,二樓設有辦公室和保管室。祠堂正南建牌樓,高8.8米,寬11米。門上刻“吳氏宗祠”,鐫刻門聯“盛祖後裔建盛業,雄公子孫展雄風”。牆壁書“忠、信、孝、悌”四個大字。牌樓上雕龍畫鳳,有“八仙過海”、“孔子講經”等經典歷史故事浮塑。大門兩側麒麟獻瑞。 | |
義元堂 | 明洪武年間建造,原系私塾所在地,私塾因災而毀,在此地建廟一所,歷經百年。1959年因古樹壓毀,1994年重建改名友誼庵,2000年改建正名義元堂。位於岩鼓村江衝口(馬坪寨與佑家寨之間)大路邊,占地400平米,大門設28級台階,門牌紅底金字“義元堂”,同時掛岩古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牌。為四合院結構,正廳為義元堂,內供諸神像,左邊後廂房前涼亭,右邊為火房。院內空地平中分,後設戲台,前為觀戲壩。堂內現保存有碑文七塊,詳細記錄此堂變遷。 | |
三尊廟 | 建於清末民初,1947年被古樹壓毀,當年重建,1950年被人為搗毀,1989年重建,2006年暴雨洪澇毀,2007年再建,同年12月11日竣工立碑於此。坐落於岩鼓村埂田寨,占地15平方米,高4米,白體,屋頂用7根梁,14張椽皮,兩層青瓦梁邊設翹角,頂層居中十一點水,二層分兩邊各七點水。頂層瓦沿下與二層瓦沿並排右起刻黑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字“三尊廟”,正面當中一門高約一米八,門梁成上拱狀,兩眼正擺等六邊形孔窗與門同高分設門兩邊,門邊書黑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對聯一副,“除卻劫難尊南嶽,求得隆恩猶再思”,孔窗外正面書紅底灰色陰形行楷體對聯一副“功冠古今率領夷民助一統,德濟方興和諧黎庶仰三尊”。廟內設神台高約1米,沿襲南嶽皂旗供三尊。 | |
盤古廟 | 建立年代不詳,文革十年浩劫(1969年)被拆毀,其磚瓦運往岩古寨修建碉堡,公元2010年(農曆庚寅年)由宋良田等人倡議重建,位於岩古村佑家寨中,占地十平方,內供六臂盤古像。 | |
回龍庵 | 位於岩古村下河寨口(中河橋邊)。 |
山景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鷲嶺山 | 又稱秀嶺山、秀靈山。 | |
寅山 | 山形如“猛虎臥食”,故名虎形,世德太公葬於此山。吳世德,字楚晉,生於元泰定年間,24歲令授湖廣靖州路總管府僉事。甫奉命赴陝西上任主簿,明朝定鼎,革府(總管府)設州,錄用史官。任職20餘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抱病棄官歸里,安居地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子孫繁衍,用青石塊壘砌圓形墓,占地面積14.7平方米,高1.2米,墓中間用青石砌三級墓頂,底座30厘米。 有關世德公(吳世德)的傳聞 1. 世德公地湖賣魚開基。相傳世德太公原本生活在清水江邊的遠口, 家有世祿、 世德、 世銘、 世雄四兄弟。世德太公在家排行第二。20 歲左右那年, 世德太公從遠口挑魚來地湖賣。當時, 地湖鄉主要居住著蔣姓人, 其中, 蔣姓中有一大戶人家, 早年曾做過官, 當時在地湖很有勢力, 掌握著大量的山林和田產。但家中育有一 “啞女” , 年已長 18。蔣家多方設法, 想為啞女完婚, 一算命先生預言, 該女一旦見夫才能說話(此女是烏龍搪爪,見夫說話), 而後世德太公賣魚經過地湖, 偶遇“啞女” , 啞女飛奔回家並告知其父親 “有人賣魚來了” 。蔣父見女兒能開口說話, 高興之餘, 便聯想到算命先生所言, 便將吳世德太公留下, 雇其當長工, 令其開荒種地。後見吳老實能幹, 就將其女兒許配給他, 並贈送柴山( 虎形山)一塊, 吳世德就在地湖落戶定居。 2. 虎形山柴山糾紛獲勝: 定居 “合法化” 。世德公與蔣氏 “啞女” 結婚後, 經過幾代的發展, 勢力逐步壯大, 對蔣姓後裔構成了危險。因此, 蔣姓要求吳姓歸還其地, 吳姓則堅持認為其產乃其祖世德公所留如此等等, 蔣有勢, 吳有理, 糾紛一下子很難解決。於是雙方約定按神祇意願來決定其歸屬, 雙方約定共同砍一顆向下傾斜的大樹, 樹向上倒吳姓勝, 反之, 則蔣姓贏, 在樹快被砍倒時, 突然吹來一陣大風, 將樹吹倒在了上方, 吳姓獲勝, 蔣姓無言以對, 認輸了事。吳姓從此在地湖站穩了腳跟。 | |
天堂山 | 又稱亥山,豬形山,德公夫人蔣氏墓在此山。地湖衛生院位於此山東部,政府位於中部和西部。2005年在地湖橋邊征地新建衛生院。2014年在廢棄衛生院辦公房處新建公租房。 | |
月角山 | ||
四岔樹 | ||
馬鞍山 | ||
朝陽界 |
山塘
名稱 | 概況 | 備註 |
石家山塘 | 庫容蓄水量0.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畝。 | |
永興山塘 | 庫容蓄水量0.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