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下發射井是貯存和發射
飛彈 的地下設施。地下發射井是保護飛彈及其發射設備免受核襲擊和有害天氣影響的重要手段。地下發射井有井口發射和井內發射兩種構築類型。井內發射又有熱發射和
冷發射 兩種方式。
熱發射 是依靠飛彈發動機產生的推力將飛彈發射出去。這種發射井須有排焰道,排焰道有U形、L形和W形等形式。冷發射則是利用高壓氣體將飛彈彈射出發射井後,再點燃
發動機 。這種發射井適用於固體飛彈的發射,沒有排焰道,只在井底配設蓄焰池或抑焰池。
相關歷史事故 R -16U飛彈發射井。在一個秘密的森林裡,外人很難找到。R-16是蘇聯第一種可以實際使用的洲際飛彈。由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R-7(北約代號SS-6“警棍”)雖然擁有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的榮譽,但實際上沒有使用價值;R-7使用不可貯存的低溫推進劑(液氧),必須在發射前才能加注,又因為體積巨大只能用發射架從地面發射,導致飛彈的反應速度和生存能力極低。蘇聯政府注意到R-7的這種問題,只對其進行了象徵性的部署,而R-7的 R16洲際飛彈主要作用變成了宣傳武器和航天運載工具(從R-7衍生出了龐大的火箭家族,包括衛星號、東方號、聯盟號和閃電號)。同時,研製一種可以真正投入實戰使用以對美國構成威懾的洲際飛彈的任務,被分配給了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揚格利領導的第586特種設計局(南方設計局的前身,位於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通過研製R-16洲際飛彈,揚格利打破了科羅廖夫對蘇聯火箭部隊和航天部門的壟斷。
1990年11月,蘇聯《星火》周刊第一次公開1960年一枚飛彈爆炸真相,蘇聯飛彈部隊司令員尼德林當場喪生,發射台上的人員全部罹難,現場生物蕩然無存,只有一位火箭設計員楊格爾因要吸菸離開發射台,幸免於難。 這枚定名為“R16”的飛彈,原定在1960年10月23日發射。當天,已經用大吊車將它直立在發射場地,可是,經專家檢查,發現引擎電路安得不妥,燃料滲漏到鍋爐泵部分,因此推遲了升空的時間,有關人員把閘門拆去,就地替這枚裝滿燃料的火箭進行燒焊修補工作。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安全操作規程,因為火箭在直立以後,它的引擎只能在24小時內作正常的操作,超過這個期限進行操作,就會出事故。
發射場內的工作人員進行通宵搶修,到10月24日,在“R16”飛彈升空限期之前30分鐘,工作人員還在搶修一具配電器,不料,還未到時候,飛彈的第二節引擎突然被點燃,頓時噴出火焰,接著又波及第一節的燃料缸,遂引起大火和爆炸。火箭發出烈焰,把周圍的一切都吞噬了,在場人員驚惶走避,爭相逃往汽車及裝備所在地,可是,去路已被火舌燒熔,無路可逃,終於全部葬身火海。 事件發生兩天以後,蘇聯政府才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官方訃聞說,蘇聯飛彈司令員尼德林在撞機事件中殉職,隻字不提事件的經過和傷亡情況。
組成 地下發射井為鋼筋混凝土構築物,主要由
豎井 、發射控制室和與其相連的坑道組成。豎井包括內井和外井(或設備室)。內井是貯存和發射飛彈的核心部分,其中有發射裝置、減震裝置、消音裝置、消防設備和工作平台等。外井(或設備室)中有瞄準設備、開閉井蓋的操縱裝置、發射電氣設備和監視設備等。發射控制室是控制、檢測和發射飛彈的中心。坑道內設有供氣、電源、通風、空調和給排水等設備間。發射液體飛彈時,還應有貯存和加注推進劑、中和清洗和有害氣體濃度監測等設備。地下發射井的優點是:可長期貯存待髮狀態的飛彈,縮短反應時間,發射前在地下進行準備工作,有較好的隱蔽性和抗核襲擊能力。但隨著飛彈命中
精度 的提高,地下發射井也必須提高抗衝擊波和抗
電磁脈衝 破壞的能力。
分類介紹 地下發射井有井口發射和井內發射兩種構築類 型。井內發射又有熱發射和冷發射兩種方式。熱發射是依靠導 彈發動機產生的推力將飛彈發射出去。這種發射井須有排焰道,排焰道有 U 形、L 形和W 形等形式。冷發射則是利用高壓氣體將飛彈彈射出發射井後,再點燃發動機。這種發射井適用於固體
飛彈 的發射,沒有排焰道,只在井底配設蓄焰池或抑焰池。地下發射井為鋼筋混凝土構築物,主要由豎井、發射制室和與其相連的坑道組成。豎井 包括內井和外井或設備室。內井是貯存和發射飛彈的核心部分,其中有發射裝置、減震裝置、
消音 裝置、消防設 備和工作平台等。外井( 或設備室 ) 中有瞄準設備、開閉井蓋的操縱裝置、發射電氣設備和監視設備等。發射控 制室是控制、檢測和發射飛彈的中 心。坑道內設有供氣、電源、通風、空調和給排水等設備間。發射液體飛彈時,還應有貯存和加注推進劑、中和清洗和有害氣體濃度監測等設備。
優點 地下發射井的優點是:可長期貯存待髮狀態的
飛彈 ,縮短反應時間,發射前在地下進行準備工作,有較好的隱蔽性和抗核襲擊能力。但隨著飛彈命中精度的提高,地下發射井也必須提高抗衝擊波和抗
電磁脈衝 破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