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牆厝

土牆厝是畲族的傳統住房,土木結構,四方築牆,屋架直接置在山牆上,屋頂呈“金”字形,蓋以瓦片,俗稱“人字棟”,有4扇、6扇、8扇之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牆厝
  • 性質:畲族的傳統住房
  • 結構:土木
  • 屋頂形狀:呈“金”字形,蓋以瓦片
簡介,畲族,

簡介

清代,畲族地區已經有“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方築牆,屋架直接置在山牆上,屋頂呈“金”字形,蓋以瓦片,俗稱“人字棟”,有4扇、6扇、8扇之分。為了防範盜匪騷擾,社口坑裡畲族村曾出現過1座10扇的大厝。一厝可住20~30戶人。
大多土牆厝為“四扇厝”,有的是兩扇木料加左右兩側土牆,厝里的空間為三透。中央一透,正中用木板隔障,稱為“中庭壁”,前為廳堂,後為後廳。其左右“進宮”門上各釘一個框架作神龕,稱為“神堂”,左祀地方神,右祀祖公神。畲家房屋多為兩層樓,也有三層樓。樓上一般不住人,只做糧倉和堆放柴草雜物之用。樓處搭一晾台,俗稱“簟坪”。

畲族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極少部分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0%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閩南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