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土壤中鉀的含量遠遠高於氮和磷,大體上是全磷和全氮量的10倍。總體平均約為3% (K2O)。土壤全鉀量是各種形態鉀含量之和,其中礦物鉀占90%~98%,表明土壤中鉀的大部分是植物難以利用的。我國自南向北土壤含鉀量是逐漸增加的,如華南磚紅壤地區土壤鉀平均含量0.36%;稍北,紅黃壤地區則為1.2%左右;長江中下游水稻土壤可達1.7%;北方地區一般超過2%,東北、內蒙古可達2.6%。
含鉀量高的原因
土壤含鉀量主要和該地區的母質、風化及成土條件、質地、耕作及施肥措施有關:一、母質。凡含鉀長石類、雲母類和次生黏土礦物較多的土壤,其全鉀量較高。紫色土、紅砂土的全鉀含量分別為2%和1%。二、風化及成土條件。在高溫多雨地區,風化和淋溶作用強烈,礦物分解後鉀極易流失,土壤鉀含量低。反之,在寒冷、乾旱地區,風化作用微弱,礦物中的鉀難於釋放,且淋失少。因此,中國土壤全鉀量大致呈南低北高之勢。三、質地。大多數土壤中粒徑<2μm的黏粒和2~10μm的砂粒含鉀量都較高,因此,質地偏黏重的土壤全鉀量通常高於質地輕的土壤的全鉀量。四、耕作及施肥措施。不同耕作、施肥及土壤管理措施對於土壤含鉀量也有影響。實行秸稈還田、施用草木灰,特別是施用化學鉀肥,列於補充土壤鉀素具有重要作用。
鉀的形態
土壤溶液中的鉀
存在於土壤溶液中的鉀離子是植物鉀素營養的直接來源。一般情況下,土壤溶液中的鉀含量在0.2~10 mmol/L範圍內,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酸性土平均為0.7 mmol/L,這些鉀僅夠生長旺盛的作物用1~2天。由於在任何時刻,土壤溶液中鉀濃度都是極低的,所以從其他形態向土壤溶液補充鉀,是決定土壤鉀素肥力狀況極其重要的因素,土壤向土壤溶液中補充鉀的能力取決於各種形態鉀之間的轉化和它們各自與土壤溶液的平衡特性。
土壤交換性鉀
交換性鉀是被土壤膠體負電荷吸附,可以被中性鹽在相當短時間內從交換點上被交換下來的鉀離子。是土壤速效鉀的主要部分,占土壤全鉀含量的0.1%~2.0%。交換作用進行得強弱則受交換性鉀的吸附位置、黏粒礦物種類、陪伴離子和鉀飽和度等的影響。
土壤非交換性鉀
也稱緩效性鉀,是存在於層狀矽酸鹽礦物層同和顆粒邊緣上的鉀,即那些處在強吸附點上、不能被中性鹽溶液在短時間內提取的鉀,數量約占土壤全鉀的2%~8%,是速效鉀的貯備庫,可以緩慢地轉變為速效性鉀,從而對植物有效。
礦物鉀
存在於原生礦物或次生礦物結晶構造中的鉀。礦物鉀約占土壤全鉀量的90%~98%,不溶於水,不易被溶液中的陽離子所代換,有效性低。只有經過風化作用後,才能轉變為速效性鉀。風化過程相當緩慢,對速效性鉀的貢獻微不足道。含鉀礦物風化的容易程度依次為黒雲母〉白雲母〉正長石〉傾斜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