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循環碳循環
碳素循環碳循環(carbon cycle)是指這樣的過程:綠色植物和自養微生物利用太陽光能及其他形式的化學能,吸收大氣中的CO2,將其轉化為貯存能量的有機化合物,人類及其他高等動物從植物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並將死亡組織和廢物返回土壤。微生物分解這些物質,釋放其中的養分後,將一部分C轉變為穩定的土壤腐殖質,一部分以CO2形式釋放進入大氣,再次供植物吸收。在這一循環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轉換,有全部的生物形式的參與,同時包括每一種生物形式的生命周期,所以也稱碳循環為生物循環(biocycle)或生命循環(lifecycle)。
碳(C)素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因而是生命物質中必要的元素。碳在生物圈中以各種形式存在,並以較快的速度在生物小循環中轉化,最後進人緩慢的地質大循環過程。據計算,一個碳原子在生物圈中可居住11年,在大氣圈中停留4年,在海洋上層水域停留385年,在深海中停留105年,在地殼中存留312×106年。
碳素轉化與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化學家斯萬特·阿勒尼斯提出,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CO2、CH4、N2O等氣體可以使太陽光的短波輻射透過而進人大氣層,同時反射陸地表面、大洋表面等發射的長波輻射,使地球吸收的淨輻射增加,進而導致地球的能量平衡被打破、導致地球溫度上升。這個現象類似於溫室的增溫現象,故形象地稱為溫室效應。
土地利用與土壤碳貯量
土壤有機質也是全球碳平衡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庫。據估計,全球土壤有機質的總碳量為(1.4~1.5)× 1018g,大約是陸地生物總碳量(5.6 × 1017g)的2.5~3倍。因此,土壤中進行的植物殘體分解和植物生產之間平衡關係的微小差異,就會導致大氣中C濃度的積累或虧欠。而每年因土壤有機物質生物分解釋放到大氣的總碳量為6.8 × 1016g,全球每年因焚燒燃料釋放到大氣的碳遠低得多,僅為6 × 1015g,是土壤呼吸作用釋放碳的8%~9%,可見,土壤有機質的損失對地球自然環境具有重大影響。從全球來看,土壤有機碳水平的不斷下降,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不亞於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的影響。
農業生產中的碳減排
在農業土壤中、減少CO2淨釋放和增加土壤碳貯存是具有同等意義的,這一過程稱作碳截留。增加土壤的碳貯存意味著要增加碳輸入量和(或)減少土壤異養呼吸作用。要增加土壤中有機殘留物的輸入量,應當做到在提高淨初級生產力(NPP)的同時,還需維持或增加返回到土壤中的NPP比例。通常,大多數農業活動所考慮的提高NPP,重點是放在增加收穫量(食物、飼料或燃料)而不是作物殘留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