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圈(構成自然環境的五大圈之一)

土壤圈(構成自然環境的五大圈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壤圈,由瑞典學者馬特松(S.Matson 1938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蓋於地球陸地表面和淺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構成的一種連續體或覆蓋層,猶如地球的地膜,通過它與其他圈層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是岩石圈頂部經過漫長的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圈
  • 外文名:pedosphere
概述,土壤圈的形成過程,

概述

特點: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層疏鬆的部分,其上面或裡面有生物棲息。土壤圈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種環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為5m,面積約為1.3×108km2,相當於陸地總面積減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積。
研究意義:旨在從地球表層系統的角度,研究土壤圈的結構、成因和演化規律,以達到了解土壤圈的內在功能,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的目的。

土壤圈的形成過程

物理風化的本質是將地表整塊岩石物理分解成大量小碎屑的過程;化學風化則改變了岩石的化學組成和礦物面貌,其中地表(地下)水和大氣中氧、二氧化碳的作用最為重要,使造岩礦物分解,形成以粘土礦物為主的鬆散物質,即通常所說的風化殼。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意義更為關鍵。生物的風化作用是通過生物新陳代謝和生物死亡後生物降解作用實現的。生物腐爛形成腐殖質,增加了N、P、K和碳水化合物等養分,使風化殼最終形成土壤。
壤圈與岩石圈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土壤是由岩石風化後在其他各種條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土壤圈是一層被覆於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一般都是從土壤獲取。同時,土壤還是支撐植物生長的基底。古人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也可以說:“土之不存,樹將焉附?”所以,土壤與植物是息息相關的。當然,土壤圈並不是專為植物生長而設的。由於它位於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換地帶,是連線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樞紐,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有淨化、降解、消納各種污染物的功能:大氣圈的污染物可降落到土壤中,水圈的污染物通過灌溉也能進入土壤。但是土壤圈的這種功能是有限的,如果污染超過了它能容納的限度,土壤也會通過其他途徑釋放污染物,如: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河流或滲入地下水使水圈受污染,或者通過空氣交換將污染物擴散到大氣圈;生長在土壤之上的植物吸收了被污染的土壤中的養分,其生長和品質也會受到影響……我們人類也生活在土地上,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由“腳踏實地”開始的,我們的生存也離不開土地滋養的植物。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土壤的重要性,珍惜我們腳下的土壤,否則,可真要“土之不存,人將焉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