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

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從巨觀上表現為土地資源內部結構的調整,即土地資源不同類別之間的轉換。這是由於土地資源的總量是一定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的內部結構隨之變化,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如交通建設的需要,使得部分耕地、林地等轉化為交通用地。從微觀上還表現為局部的、有限的土地資源總量的增加和未利用土地資源的改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
  • 類型:土地領域術語
基本依據,實現方法,

基本依據

土地資源具有多種用途,包括生態用途、空間用途和風景用途,具體表現為土地資源具有多種特徵。而對某一特徵來說,具有該特徵的土地單元有多個,即“一物多征,一征多物”。此外,儘管土地資源有多種用途可供選擇,但具體到每一次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其使用用途卻是唯一的,同時土地資源利用用途的更改十分困難且成本高。因此,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對於某一土地單元的適宜用途的選擇,可對該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徵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價,從而確定該土地單元的適宜用途或主導用途;
二是對於適宜某一用途的土地單元的選擇,可根據該用途必須具備的特徵,對具有該特徵或與該特徵相近的其他土地單元進行綜合分析和科學識別,以確定最佳的土地單元。

實現方法

1、土地資源總量的增加,即圍海造地。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海洋兩部分構成,其中陸地面積1.49億km^2,占地球表面積的29.2%;海洋面積3.61億km^2,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因此,局部的、少量的圍海造地,無疑是增加土地資源總量,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一條途徑。特別是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加上土地資源承載力的限制,人類必須藉助現代科技的發展,去探索、開拓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條件。
2、未利用土地資源的改造,即通過投入一定的改造資金,將未利用土地資源改造為已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數量有限,在這有限的土地資源中,有相當部分存在各種制約土地利用的障礙因素,如乾旱、水資源不足、氣候、高山、陡峭山地、交通不便的偏僻地等。在我國,這樣的土地約占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因此,改造未利用土地資源,特別是建設用地儘量利用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是增加可利用土地資源數量,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根本任務。
3、已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構調整,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及結構調整來配置土地資源。從內容上它包括農業用地內部結構、建設用地內部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業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從形式上包括:
(1)土地資源的數量比例結構,即各類土地資源所占的數量比重;
(2)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結構,即各類土地資源在地域空間上的分布狀況;
(3)土地資源的時間動態結構,稱為土地資源數量比例結構和空間分布結構在時間上的演變過程。已利用土地資源結構的調整,是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核心和主體。
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實現,其核心是變換。從海洋變為陸地,從未利用土地資源轉變為已利用土地資源,從已利用土地資源的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但這種變換不是任意的或無條件的,而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和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如某些土地根本不具備人類的生存條件,不可利用或在現有條件下的利用無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