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約化利用就是在土地資源承載力範圍,通過在單位面積土地上增加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強度,儘可能地提高土地的產出水平和使用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
- 套用範圍:土地利用
- 未來方向:城市化發展
- 處理方式:減排和增匯
- 影響因素: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等
提出背景
內涵和定義
影響因素
- 人地關係。一般來說,人多地少、人地關係相對緊張的地區,其土地資源的稀缺程度高於資本或人力資源的稀缺程度,土地使用者傾向於投入更多的資本或勞動投入,土地利用強度和產出強度相應提升;
- 適度的土地投入。由於受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對土地連續追加投入達到一定程度後,繼續追加投入不僅不能增加產出反而會導致產出下降;
- 土地產出效益。對人地關係相對緊張的地區而言,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的發展方向應在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的前提下,促進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土地產出效益自然會影響到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
- 土地利用變化。總體來看,土地利用對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的影響取決於生態系統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林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密度顯著高於草地和耕地類型;
- 產業結構狀況。如果一個地區產業結構表現為高能耗、高排放,那么無論該地區如何強化集約化經營,也難以改變土地利用綜合效率低下的局面;
- 技術水平。新能源、綠色建築等低碳技術的套用,有助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佳化產業結構、減少碳排放量,從而使得土地資源配置和土地結構更加合理,提高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