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

土地集約化利用就是在土地資源承載力範圍,通過在單位面積土地上增加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強度,儘可能地提高土地的產出水平和使用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
  • 套用範圍:土地利用
  • 未來方向:城市化發展
  • 處理方式:減排和增匯
  • 影響因素: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等
提出背景,內涵和定義,影響因素,未來發展,

提出背景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加劇,加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土地利用過程中普遍存在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等諸多問題,如何推動土地利用方式由高碳粗放式向低碳集約轉變成為當前重要的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關於土地集約化利用的概念,許多學者從不用角度和不同範圍進行了界定。

內涵和定義

關於土地低碳化利用的概念,李國敏和盧珂(2010)、汪友結(2011)、黎孔清(2013)學者界定了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認為土地低碳化利用是從“減排”和“增匯”兩方面著手,通過採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深挖土地有效利用率,不斷降低土地利用直接與間接碳排放總量,增加土地對碳排放的吸納能力,進而實現土地的低碳經濟型利用。在梳理低碳經濟理論與土地集約利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是在保持一定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和維持生態環境容量的前提下,以實現土地利用的“低碳化”和“集約化”為基本要求,合理增加對土地的投入、調整土地利用模式、降低土地利用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土地利用直接與間接碳排放總量,增加土地對碳排放的吸納能力,進而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影響因素

由於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是“低碳化”和“集約化”的有機結合,因此受到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1. 人地關係。一般來說,人多地少、人地關係相對緊張的地區,其土地資源的稀缺程度高於資本或人力資源的稀缺程度,土地使用者傾向於投入更多的資本或勞動投入,土地利用強度和產出強度相應提升;
  2. 適度的土地投入。由於受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對土地連續追加投入達到一定程度後,繼續追加投入不僅不能增加產出反而會導致產出下降;
  3. 土地產出效益。對人地關係相對緊張的地區而言,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的發展方向應在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的前提下,促進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土地產出效益自然會影響到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
  4. 土地利用變化。總體來看,土地利用對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的影響取決於生態系統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林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密度顯著高於草地和耕地類型;
  5. 產業結構狀況。如果一個地區產業結構表現為高能耗、高排放,那么無論該地區如何強化集約化經營,也難以改變土地利用綜合效率低下的局面;
  6. 技術水平。新能源、綠色建築等低碳技術的套用,有助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佳化產業結構、減少碳排放量,從而使得土地資源配置和土地結構更加合理,提高土地低碳集約化利用水平。

未來發展

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最佳化土地空間布局,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 完善各項基礎配套設施,最佳化區域發展環境,堅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約化”發展方向,構建以服務經濟為 主導、以文化經濟為特色、以經濟為支撐的經濟高端發展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