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在藏為脾

指五臟配屬五行,脾居中州,居生化之功,五行屬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在藏為脾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五行學說依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歸類,從而構建了五行系統。事物和現象五行歸類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兩種。
五行之土具有“土爰稼穡”的特性:“爰”,通“曰”;“稼”,即種植穀物;“穡”,即收穫穀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指出在地的土氣,在人體五臟為脾。
在五藏與五行的對應關係中,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中醫套用

脾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陽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蒸,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於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類於“土爰稼穡”之理,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長夏之濕雖主生化,而濕之太過,反困其脾,使脾運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為濕傷,諸多濕病由此而起。又因時逢炎夏,濕與熱兼,濕熱交相為病,多見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泄瀉等濕熱交結不解的症狀。治療應因時制宜,除濕而熱自退,所謂“濕去熱孤”之法。
此外,又有“脾主四時”之說。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時之中皆有土氣,而脾不獨主一時。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養;心肺肝腎的生理功能,皆賴脾氣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撐。脾氣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四髒得養,功能正常發揮,人體康健,不易得病,有病也易於康復。這即是脾主四時的意義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