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紀貫之於承平五年(九三五)成書,屬日記文學體裁。
基本介紹
- 書名:土佐日記
- 作者:紀貫之
- 原版名稱:土佐日記
- 體裁:日記文學
- 主題:海路旅程的見聞日記
作者簡介,作品賞析,意義,
作者簡介
紀貫之 生卒年有諸說,八七零年至九四六年前後在世。平安朝初期的和歌聖手,古代日本屈指可數的大歌人,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古今和歌集》的撰者之一,歷代敕撰集入選和歌總數達四百七十五首,同時也是三代集中入集最多的歌人。此外還著有《土佐日記》以及《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等作品,在多個領域都為日本古典文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紀貫之本為名門子弟,卻因藤原氏在朝廷得勢而逐漸家道衰微,當他出生時,父親已完全成為沒落貴族。不過,紀貫之年輕時就在和歌方面嶄露頭角,三十多歲便受到破格提升,成為《古今和歌集》編撰者之一。六十歲時才奉命任職土佐守。他帶著全家人赴任,其中包括年方四歲的小女兒。平安時代的國守,貪污私吞,招權納賄,是家常便飯。紀貫之在任四年中,或許多少也收了賄賂,但基本上他算是相當清廉的地方官。 四年後,紀貫之將回京城時,小女兒竟在出發前病沒了。他是懷著喪子之痛踏上歸途。土佐到京城,海路所花日程通常是二周,但由於天氣不好,紀貫之花了五十五天才回到京城。《土佐日記》正是這五十五天海路旅程的見聞日記。當時男性一般都以漢文寫日記,紀貫之卻故意假借女性身份以平假文寫下這部遊記。因而在作品中,紀貫之是以“某人”或“船君”出現。又因為當時女性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所以紀貫之也是“平假文日記”文學的首創者。
當時的旅遊跟現代迥然不同,何況紀貫之是帶著全家大小,包括隨從僕役下女之類的,所以他儼然是個“船團團長”。給船員的工錢是白米,光是工錢,現代人應該也可以想像得出,團長在出發之前有多辛勞。大概因身份是“團長”,旅途中必須以眾人的安全為重,日記中所記載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但畢竟是歌人,日記中隨處可見和歌,而且通篇流露出思念小女兒的真情。
作品賞析
紀貫之的一些作品文字:
古今和歌集 序
紀貫之 原作
紀淑望 漢譯
夫和歌者,托其根於心也,發其花於詞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無為,思慮易遷,哀樂相變,感生於志,詠形於言。是以逸者其聲樂,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懷,可以發憤,動天地,感鬼神,化人倫,和夫婦,莫宜於和歌。和歌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若夫春鶯之囀花中,秋蟬之吟樹上,雖無曲折,各發歌謠,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
近代存古風者,才二三人,然長短不同,論以可辨。花山僧正,尤得歌體,然其詞華而少實,如圖畫好女徒動人情。在原中將之歌,其情有餘,其詞不足,如萎花雖少色彩而有薰香。文琳巧詠物,然其體近俗,如賈人之著鮮衣。宇治山僧喜撰,其詞華麗而首尾停滯,如望秋月而遇曉雲。小野小町之歌,古衣通姬之流也,然艷而無氣力,如病婦之著花粉。大友黑主之歌,古猿凡大夫之次也,頗有逸興而體甚鄙,如田夫之息花前也。此外,氏姓流聞者,不可勝記,其大底皆以艷為基,不知歌之趣也。俗人爭事榮利,不用詠和歌,悲哉,雖貴兼將相,富餘金錢,而骨未腐於土中,名先滅於世上。適為後世被知者唯和歌之人而已,何者,語近人耳,義貫神明也。昔平城天子詔侍臣,今撰萬葉集。自爾以來,時歷十代,數過百年,其後,和歌棄不被采,雖風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納言,而皆以他才聞,不以斯道顯。
伏惟陛下御宇,於今九載,仁流秋津州之外,惠茂築伯山之陰,淵變為瀨之聲,寂寂閉口,砂長為岩之頌,洋洋滿耳,思繼既絕之風,欲興久廢之道。爰詔大內記紀友則、御書所預紀貫之、前甲斐少目凡河內躬恆、右衛門府壬生忠岑等,各獻家集並古來和歌,曰續萬葉集。於是重有詔,部類所奉之歌勒為二十卷,名曰古今和歌集。臣等詞少春花之艷,名竊秋夜之長,況乎進恐時俗之嘲,退慚才藝之拙,適遇和歌之中興,以樂吾道之再昌。嗟乎,人縻既沒,和歌不在斯哉!於時延喜五年,歲次乙丑,四月十八日,臣貫之等謹序。
紀貫之
山櫻爛漫霞氤氳,霧底霞間隱芳芬。
多情最是依稀見,任是一瞥也動人。
立春
紀貫之
夏秋濕袖水,秋日已成冰。
今日春風起,消。
具體內容包括出發之前當地的送別種種,旅途中人們的言行和周圍的景色,對於海上風浪和海盜的恐懼,以及歸京之後的喜悅之情等等。
主題具有兩大鮮明的特色,第一是隨處可見的文人幽默(日語為“灑落”),其次是多次追憶亡女的記述。此外,全篇所錄的五十七首和歌以及相關的評論也被學術界視為研究紀貫之和歌及其創作思想重要的文獻資料。其中全文末尾,歸京之後在故園中目睹當年所植的松樹尤在,而亡女卻已無處尋覓時觸物傷情的作品頗為感人:
生まれしも歸らぬものをわが宿に小松のあるを見るが悲しさ
意義
《土佐日記》是日本假名文學的先驅作品,全文僅用真名(漢字)六十二字,大大開拓了日本假名文學的表現空間,並為之後高度繁榮的假名日記文學奠定了基礎。《土佐日記》之前的日記作品,大抵都是記錄宮中行事等公家性質的漢文日記,缺乏個人的感情色彩,文學性也很低。而紀貫之借用女性口吻而完成的這部作品,突破了之前的日記作品在內容上和抒情上的局限性,成功地將私人化和內省性的內容導入到作品當中,被認為是通常意義上的日本日記文學--具有自我觀照傾向和的高度自由的文藝作品--的鼻祖,歷來在學術界都受到高度的重視,是日本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