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
藥材性狀
1、根莖呈拳形團塊狀,長3-6cm,直徑約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鮮品常帶淡紫紅色,全體多具瘤狀突起,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面有細根或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灰黃色,鮮品白色。氣無,味淡而後微苦。
2、全草長50-100cm。根莖塊狀,具疣狀突起及鬚根。莖單一或上部分枝,具縱溝及細柔毛,表面黃綠色或略帶紫色。葉互生,多皺縮,長可達20cm,葉柄長約2cm,莖上部葉近無柄;完整葉片羽狀深裂,邊緣具不規則鋸齒,膜質。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於枝頂,花全為兩性,筒狀,黃色。氣無,味微苦。
採收加工
7-8月間生長茂盛時采,或隨用隨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葉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
藥理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對血小板超微結構的影響與凝血酶類似。菊三七鹼有抗瘧作用,亦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細胞壞死。菊三七鹼給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80.72±2.7mg/kg。
相關配伍
1、治吐血,衄血,便血:(1)破血丹9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2)菊葉三七根研末。每服3-6g,每日3-4次。(《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月經不調:破血丹、三白草、盤龍七各9g,紅毛七、魚腥草各6g,長春七3g。水煎服,黃酒為引;或泡酒劑服。(《陝西中草藥》)
3、治產後瘀血腹痛:土三七根15g。水煎服。(《江西草藥》)
4、治跌打損傷,瘀滯腫痛:(1)菊葉三七莖葉搗汁,每服12-15g,白酒兌服;或鮮葉搗爛,外敷患部。(《四川中藥志》1979年)(2)破血丹、追風七、透骨草各9g,鐵棒錘1.5g。加酒和醋共搗爛外敷;或破血丹適量,加酒和醋搗爛外敷亦可。(《陝西中草藥》)
5、治赤痢:破血丹9g,研粉,米湯調服。(《陝西中草藥》)
6、治乳癰初起腫痛:菊葉三七根15g,瓜婁殼12g,香附子12g,水煎服;或菊葉三七葉、蒲公英適量,搗絨外敷,或乾粉調醋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79年)
7、治骨折,脫臼:土三七根(鮮)適量,甜酒糟少許。搗爛外敷,隔日換藥1次。(《江西草藥》)
8、治外傷出血:菊葉三七根研粉,撒布患處;或鮮葉搗爛外敷。(《四川中藥志》1979年)
9、治大骨節病:鮮菊葉三七6-12g。水煎服。每30d為1個療程,服1個療程後,隔7d再服1個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10、治急慢驚風:土三七(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搗汁一盅,用水酒漿和勻,灌入自效。(《綱目拾遺》引《延綠堂》)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1、根含菊三七鹼類,千里光寧鹼,3-表-薯蕷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表-羅斯考皂甙元,3-表-新羅斯考皂甙元,千里光菲靈鹼,菊三七鹼甲,菊三七鹼乙。
2、地上部分含D-甘露醇,琥珀酸,5-甲基脲嘧啶,腺嘌呤,氯化銨,菊三七鹼類,芸香甙。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主治止血,散血,箭傷杖撲,跌打損傷,包敷患處,即可痊癒。”
2、《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3、《百草鏡》:“治乳癰腫毒,金瘡止血,喉癬,雙蛾,咳嗽。”
4、《草木便方》:“活血,續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5、《天寶本草》:“治包塊症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疾。”
6、《湖南藥物志》:“破血祛瘀,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治血衄,跌損,五勞七傷。”
7、《雲南中草藥》:“止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痛,癰腫,皮炎,無名腫毒,外傷出血。”
8、《陝西中草藥》:“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乳癰,月經不調,瘡癤癰腫,乳癰。”
分類
植物學種屬 | 菊科菊三七屬菊葉三七。 |
植物學形態特徵 |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左右。宿根肉質肥大,土褐色,具疣狀突起及鬚根,斷面灰黃白色。莖直立,具縱棱,綠色略帶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無毛或稍具細毛。基生葉簇生,匙形,邊緣有鋸齒或作羽狀分裂,花時凋落;莖下部和中部葉互生,長橢圓形,長10-25cm,寬5-10cm,羽狀分裂,裂片卵形以至披針形,邊緣淺裂或有疏鋸齒,兩面近光滑或具細毛,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具2-5淺裂的假託葉2枚;莖上部葉漸小,卵狀披針形,邊緣羽狀齒裂,或有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1.5-2cm,排成傘房狀,著生於枝頂;總苞圓柱狀;總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5cm,邊緣膜質,外層絲狀;花全為兩性,筒狀,金黃色,花冠先端5齒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先端有細長線形具毛的尖端,長約4mm。瘦果狹圓柱形,有條紋,被疏毛;冠毛豐富,白色。花期9-10月。 |
分布區域 | 分布於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
道地產區 | 主產廣東、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多自產自銷。 |
植物生產環境 | 生於溝邊及屋舍旁肥厚濕潤的土壤中。 |
生長習性 | 喜濕潤和蔭蔽環境。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 |
繁殖方式 | 用根莖繁殖或扦插繁殖。 |
栽培技術 | 1、根莖繁殖:每年4月栽種。先將根莖切開,每塊留芽2-3個。切時應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離。按溝距30-45cm開溝,然後按株距15cm排放在溝內,芽尖向上,覆土3-5cm。2、扦插繁殖:6-7月高溫多濕季節,剪取長15-20cm莖枝,斜插於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氣溫在22-33℃範圍,約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後約15d即可移植。行、株距與根莖繁殖法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