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莖高20-50厘米,有1-3條莖,直立,無毛,不分枝。葉互生,狹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至卵狀倒披針形,長3.5-8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葉堅實,近革質。聚傘花序有多花,水平分枝,平展,下托以苞葉。萼片5,線形,肉質,不等長,長3-5毫米,先端鈍;花瓣5,黃色,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10毫米,有短尖;雄蕊10,較花瓣短;鱗片5,近正方形,長0.3毫米,心皮5,卵狀長圓形,基部合生,腹面凸出,花柱長鑽形。蓇葖星芒狀排列,長7毫米;種子橢圓形,長約1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溝邊及屋舍旁肥厚濕潤的土壤中。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濕潤和蔭蔽環境,以羽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
栽培技術
用根莖繁殖或托插繁殖。
①
根莖繁殖:每年4月栽種。先將根莖切開,每塊留芽個2-3個。切時應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離。按溝距30-45cm開溝,然後按株距15cm排放在溝內,芽尖向上,覆土3-5cm。
②
扦插繁殖:6-7月高溫多濕季節,剪取長15-20cm莖枝,斜插於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後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氣溫在22-33℃範圍,約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後約15d可移植。行、株距與根莖繁殖法同。
田間管理
除注意鬆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時排水,以免根部腐爛,影響植株生長。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糞水300-450擔。
藥物鑑別
性狀鑑別
根莖呈拳形團塊狀,長3-6cm,直徑約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黃色,鮮品常帶淡紫紅色,全體金具瘤狀突起,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面有細根或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灰黃色,鮮品白色。氣無,味淡而後微苦。
全草長50-100cm。根莖塊狀,具疣狀突起及鬚根。莖單一或上部分枝,具縱溝及細柔毛,表面黃綠以或略帶紫色。葉互生,多皺縮,長可達20cm,葉柄長約2cm,莖上部葉近無柄;完整葉片羽狀深裂,邊具不規則鋸齒,膜質。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於枝頂,花全為兩性,筒狀,黃色。氣無,味微苦。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中心有明顯的髓部,韌皮部具分泌道,
薄壁細胞中可見菊糖結晶,無澱粉粒與草酸鈣結晶。
藥用價值
藥材性狀
本品根莖略呈塊狀,近木質化,表面灰棕色;根數條,圓柱形或略帶圓錐形,粗細不等,質硬,斷面類白色或暗棕色,肉質,乾後質疏鬆。莖圓柱形,長15~45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青綠色或暗綠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葉互生,葉片皺縮,多脫落,完整葉片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4~8厘米,寬1~2厘米,灰綠色或灰棕色。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全緣。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氣微,味微澀。以身乾、色灰綠、無雜質、花多者為佳。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
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葉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消腫。治
跌打損傷,瘀積腫痛,癰瘡腫瘍,
乳癰。
食用價值
全草入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雜質及泥沙,沸水中略燙,曬乾或鮮用。營養成分
土三七每百克嫩莖葉含水分87 克,蛋白質2.1 克,脂肪0.7 克,碳水化合物8 克,鈣315 毫克,磷39 毫克,鐵3.2 毫克,胡蘿蔔素2.54 毫克,維生素B10.05 毫克,
維生素B20.07 毫克,
尼克酸0.9 毫克,維生素C90 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