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村(山東煙臺市海陽方圓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洪武四年(1371年),監生佟普恩自河北省承德縣麟泊村遷來此建村,以姓命名佟村。明正統五年(1440年),修威、李聲同時從四川北徙,至此定居。後緣佟姓絕嗣,因村處洪門寺東,“東”字近“佟”音,遂改名東村。初隸屬萊陽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海陽縣後,屬嵩山鄉外白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團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煙臺市
  • 人口:1372人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民國時期,隸屬第一區東村鎮。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先後隸屬東村鎮、十一區、十三區、東村人民公社和東村鎮,現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1946年2月8日,東村分為和平、民主、團結、生產四個行政村,本村為團結村。 團結村位於市城區南部,地處東經120°09′,北緯36°46′。北、東連線生產村,西靠和平村。 2002年,全村503戶,1372人,有修、楊、趙、李、丁、於、劉、張、姜、孫、王、薛、陶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修姓,占80%。 本村土改前有土地面積90.7公頃。2002年,有耕地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 198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1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1%、29%、50%。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98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0.5%、32%、66.7%,人均純收入3640元。

大事記

1942年9月16日東村解放。 1946年2月8日東村劃為和平、民主、團結、生產四個行政村,本村為團結村。 同年2月底本村始建黨支部,高尚春任黨支部書記。 1947年東村國小教師在東村首次演出《白毛女》。 同年進行土改複查,村民推翻封建勢力,獲得政治、經濟雙翻身。 1954年春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春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6年村購20馬力拖拉機2台。 1979年村投資8000元,建飯店1處。 1992年村成立團結建築公司。 2000年村開發中心始行舊房改造,第一幢居民樓開工建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18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93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10公斤,總產10.7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3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0萬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生產麻布、網扣、氈帽等,從業人員5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78年,村建麵粉廠、油坊,職工14人。1982年,丁恕自籌資金建木材加工廠。此後村相繼建成汽修廠、羊毛衫廠等。1992年投資35萬元,成立建築公司。2001年,建築公司固定資產原值達200餘萬元,從業人員120人,收入600萬元,利稅190萬元。同時,村還成立了開發中心。2000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200餘人,總產值1000多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80多萬元,利稅180萬元。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1961萬元,其中工業收入990萬元,建築業收入971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電氣焊、修理業和商店、飯店、旅社等,從業人員128人,常年收入186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80人,收入399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400萬元,服務業收入226萬元,商飲業收入336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1年,由修日三倡導,本村關心教育事業的紳士、商賈捐資興辦東村高小。1942年解放後,公辦東村完小。實行教育改革,國小下放到村辦,團結村辦起了一所國小。1-2年級學生在本村就讀,3-5年級學生在東村中心國小就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0元,有機車300餘輛,各類運輸車125輛、高級橋車4輛,電話450部,彩電5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8平方米。1993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投資500萬元,建設別墅樓50棟。2000年,進行舊房改造,大部分村民拆了舊草房,搬進了新樓房,過上了城市化生活。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6年,村投資20萬元,安裝上自來水。1987年,投資10萬餘元,安上閉路電視。其後,每年從集體中拿出10萬餘元,為民眾解決農業稅、特產稅和教育、公路、民兵、優撫等各類集資;每年為民眾免費耕地、灌溉、小麥脫粒。2000年起,逢年過節為村民分發一定福利;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給100元養老金;全村村民每人發給液化氣1瓶。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2月,高尚春、周言海經中共海陽縣委副書記張匯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高尚春任黨支部書記。1946年底,黨員發展到4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52人。自1946年2月起,有周言海、修吉恆、劉漢章、修德春、修長春、修長敏、修會林、修悅騰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起,修福賢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2月,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自1946年2月始,有修吉恆、修曰明、修樹樂、修京洲、修洪文、修長敏、修京貴、修作川、修會林、修德武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