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圖-16轟炸機

圖-16“獾”式轟炸機一般指本詞條

圖-16轟炸機(英文:Tu-16 bomber,北約代號:Badger,譯文:獾,通稱:圖波列夫圖-16“獾”),是蘇聯一型雙發高亞音速戰略轟炸機

圖-16轟炸機是根據西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要求而設計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國的B-47、英國的“勇士”、“火神”和勝利者轟炸機相當。採用流線型機身和後掠機翼,兩台圖曼斯基渦輪噴氣發動機(中國仿製型為渦噴-8渦輪噴氣發動機)緊靠機身兩側,平尾和垂尾均有後掠角。

圖-16轟炸機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Tupolev)於1950年開始研製,1952年首飛,1955年交付使用,有圖-16A、B、C、D、E、F、G、H、J、K、L等多種型號,大約生產了2000架,除主要作為轟炸機使用外,還被改裝擔負空中偵察、空中加油等任務,1966年開始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圖-16轟炸機
  • 英文名稱:Tu-16 bomber 
  • 前型/級圖-4轟炸機 
  • 次型/級圖-22轟炸機 
  • 研製時間:1950年-1952年 
  • 服役時間:1955年
  • 國家:蘇聯
  • 研製單位:圖波列夫設計局
  • 綽號:獾
  • 機型:亞音速戰略轟炸機
  • 首飛時間:1952年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機型結構,動力系統,機載武器,航電系統,飛控系統,溫控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冷戰初期,蘇聯急切地想縮短同美國在轟炸機發展方面的差距。儘管西方的觀察家們認為蘇聯在核轟炸機方面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蘇聯的航空器設計局在研製這類飛機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役唯一的遠程轟炸機是圖-4“公牛”——美國B-29轟炸機的仿製品,鑒於這種轟炸機在性能上的局限,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始研製新型中程轟炸機作為其接班人。

建造沿革

1950年,蘇聯開始研製新型轟炸機,設計編號為圖-88。
圖-16轟炸機
1952年4月27日,配置兩台AM-3A型渦噴發動機的圖-88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在與其競爭對手伊爾-46型一起接受的評估過程中,圖-88型充分顯示出了更高的整體性能。
1952年後期,軍方選擇圖-88作為裝備部隊的主要機型,並將其命名為圖-16轟炸機。

服役歷程

1954年,圖-16轟炸機裝備部隊,成為配置FAB-9000型自由下落炸彈的常規戰略轟炸機,北約後來將其稱為“獾”-A式轟炸機。早期推出的圖-16配置了兩台“米庫林”AM-3型渦噴發動機,每台推力為19290磅(85.81千牛),在後期推出的型號中,動力裝置更新為兩台AM-3M型渦噴發動機,飛機使用自載燃料時(不需再次加油)的航程可達72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比早期型號提高了100千米/小時。後來,在圖-16轟炸機基礎上,圖波列夫設計局又推出5種新型號或改裝型號,但根據北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北約仍將這些飛機命名為“獾”-A。在這5種型號中,唯一一種用來充當蘇聯核戰略轟炸機的型號為圖-16A,從外觀上來看,圖-16A與圖-16轟炸機毫無區別。
1966年,圖-16轟炸機開始退役,逐步被圖-22圖-22M所代,替僅有少量在役。中國在圖-16基礎上仿製改進的轟炸機為轟-6系列,截止至2014年仍在生產。
1992年,仍在服役的各型圖-16為63架左右,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成功仿製該機,並定型為轟-6轟炸機,該戰略轟炸機仍在生產並在服役,其性能尺寸和英國的勝利者轟炸機很近似。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圖-16轟炸機機翼為懸臂中單翼,雙梁盒形結構。整個機翼由中央翼、左右內翼、左右外翼組成。中央翼裝在機身上,與內翼在機身兩側對接。內翼可卸,平面形狀呈梯形。在內翼上裝發動機短艙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在後部的滑軌上裝襟翼。外翼和內翼的構造相似。外翼翼尖可卸,後部內側滑軌上裝襟翼,外側支架上裝副翼。襟翼為後退開縫襟翼,最大偏轉角35°,沿滑軌順氣流後退。副翼有內補償,並裝有調整片。外翼前緣後掠角35°,內翼前緣後掠角45°,機翼相對厚度為12.5%。
圖-16轟炸機
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橢圓形截面。機身由前氣密座艙、前段、中段、後段和後氣密座艙5個部分組成。前氣密座艙包括以鎂合金鑄件為骨架的透明頭部罩。各段對接面均為工藝分離面。前段及後段為油箱,中段為武器艙。
尾翼為懸臂全金屬結構,所有翼面均後掠。平尾前緣後掠角45°,為雙梁盒形結構,升降舵為單梁全金屬結構。垂直安定面為雙梁混合結構,翼尖為木質,方向舵也是單梁全金屬結構。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及尾橇組成。前起落架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一對輪胎剛性固定於緩衝支柱活塞桿頭上旋轉的輪軸上。前起落架裝有轉彎操縱機構,並有輪胎中立機構,以保證輪胎在起飛離地後能順航向向後收入前起落架艙內。每個主起落架的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4個輪胎,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與小車架鉸接。每個主機輪都有兩個囊式液壓剎車裝置。主起落架由液壓收放作動筒向後收入機翼上的主起落架艙內。尾橇也裝有油液氮氣緩衝器,由電動機構向後收入機身內。尾部裝有減速傘。
正常情況下為6名乘員,兩個駕駛員並列坐在駕駛艙內。除C型及D型外,領航員的位置均在玻璃頭罩內,座位的兩側及下部有防彈鋼板。後機身的尾翼下有觀察艙。乘員從機身下面進入前、後乘員艙。每名乘員均有彈射座椅,在應急情況下,駕駛員向上彈射,其他乘員向下彈射。

動力系統

圖-16轟炸機裝兩台AM-3或PД-3M渦噴發動機,前者推力為85.84千牛(8760公斤),後者的推力為93.19千牛(9509公斤),安裝在緊靠機身兩側的機翼第2大梁後面的短艙內,並固定在機身上。發動機進氣道一部分通過機翼兩根大梁的腹板開洞穿過機翼,另一部分在機翼的下壁板之下通過。PД-3A和AM-3的性能基本相同,只是用PД-3時,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較短,爬升較快。飛機全部燃油裝在27個橡皮軟油箱內,分布在機身、中央翼、內翼和外翼翼盒內,除最先使用的幾個油箱外,其餘均為防彈油箱。飛機內部載油量為45450升。燃油系統分主燃油系統和起動燃油系統,飛機上還有空中加油系統和主燃油應急放油系統。
圖-16採用28+0.5伏直流電源系統,由發動機帶動的4台ГCP-18000直流發電機(每台發電機功率為18千瓦)及12-CAM-53蓄電池供電。發電機與蓄電池並聯工作,電池也可作為儲備電源用。另外還有115±3%伏、400赫茲的單相交流系統,由兩個交替使用的ДO-4500變流器將直流電變為交流電。飛機的電路為單線制(利用飛機機體作迴路),使用BЦBЛ和BЦBЛA兩種導線。

機載武器

圖-16轟炸機的武器彈艙位於機身中段,載彈量9000千克。大型炸彈可掛於ДБД-6梁形炸彈架上,小型炸彈掛於KД-3、KД-4框形炸彈架上。採用水平投彈方式轟炸。海上作戰時,可裝載魚雷或水雷。使用ЭCБP-49A電動投彈器進行單個或成組投彈。經過改裝的圖-16可載單顆重量為2000千克的遙控炸彈。此外,飛機上裝7門射速為1250~1350發/分的AM-23型機炮,一門前炮是固定的,上、下、尾部活動炮塔各有兩門機炮。3座炮塔組成飛機後半球的防禦火力。上炮塔還可對前半球的上部進行射擊。圖-16裝有雷達照相機,觀察和拍攝轟炸雷達瞄準具螢光屏上的圖象。還有幾種照相機分別用於晝間照相及檢查投彈結果、晝間拍攝低空投彈結果和夜間照相。圖-16偵察型可帶6部照相機。彈艙內掛4部AФA-34照相機、一部AФA-42/75照相機和一部AФA-33/20照相機。圖-16可帶下列幾種空-地飛彈:1、KC飛彈(AS-1),吊掛於機翼下面,單枚或雙枚連續發射(間隔70~90秒),發射時,飛機的高度為4000~5000米,速度為700公里/小時;2、AS-5空-地飛彈,吊掛於機翼下面,發射時飛行高度為10000米,速度增加到850公里/小時;3、AS-2空-地飛彈,吊掛於機身下面;4、AS-6空-地飛彈。
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圖-16機腹下有長6.5米的彈艙,載彈量9000公斤。不載普通炸彈時,可掛一枚當量為500萬噸的核彈,或2枚AS-1型空對地飛彈,或2枚AS-2型空對地飛彈,或2枚AS-5空對地飛彈。海上作戰時,可載魚雷和水雷。此外安裝7門23毫米機炮,備彈2300發。飛機上裝有OPB-11P型光學瞄準具,PBP-4型雷達瞄準具,搜尋距離140-180公里,跟蹤距離70公里,或PBP-6型自動調頻雷達瞄準具,搜尋距離150-200公里,跟蹤距離70公里。K-11型空對地飛彈制導雷達,發現和識別目標距離200--70公里。偵察型圖-16可帶6部照相機:彈艙口可掛4部AA-34照相機、1部AA-42/75照相機和1部AA-33/20照相機。

航電系統

圖-16轟炸機遙控天文羅盤ДAK(領航員使用,可根據天體位置求出飛機實際航向);1PCБ-70或1PCБ-70M遠距通信電台(用於指揮和發報);PCИУ-3M超短波電台;ABPA-45應急救生電台;內部通話設備;遠距無線電航行系統(PC、ДH-1)的接收機CПИ-1;盲目著陸系統CП-50;敵我識別系統:裝代號為“克里姆林”-1敵我識別器(包括CPЗ詢問機和CPO應答機兩部分)或“克里姆林”-2(將詢問機和應答機綜合為一個設備CPЗO)。電子對抗設備有CПC-1或CПC-2電子偵察干擾設備,CPC-1電子偵察精測系統,CPC-3電子偵察粗測系統,TП-1或TП-2干擾機。PБП-4或PБП-6轟炸瞄準雷達,與光學瞄準雎具OПБ-11P協調工作,可進行盲目轟炸,射擊瞄準雷達ПPC-1與光學射擊瞄準具交聯工作。

飛控系統

圖-16轟炸機操縱系統包括硬式和混合操縱兩種。在駕駛艙內設有供正、副駕駛員使用的雙重操縱系統。升降舵和方向舵採用硬式操縱,副翼採用混合操縱,升降舵調整片採用УT-11電動機構操縱和鋼索機械操縱,方向舵和副翼調整片分別採用MП-100A-36和MП-100A-60電動機構進行操縱,襟翼由MП3-3M電動機構和襟翼螺桿操縱。飛機上還裝有AП5-2M自動駕駛儀,其舵機和主操縱系統相連線。另外,為防止停機時風吹舵面使操縱機構磨損,裝有舵面停機制動裝置,並與發動機的操縱系統相關聯,防止未打開舵面制動裝置就起飛。
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圖-16轟炸機裝兩套獨立的液壓系統,即主液壓系統和剎車液壓系統。主系統用於正常收放起落架,開、關炸彈艙門及前輪轉彎操縱。剎車液壓系統用於正常及應急剎車,應急收放起落架及應急關閉炸彈艙門。兩套系統的正常工作壓力均為147.1×105帕(150公斤/厘米2),並使用牌號為AMГ-10的液壓油。主系統的壓力由發動機帶動的435B高壓油泵提供,應急時可用手搖泵HPO-1提供。剎車液壓系統則用電動泵產生壓力。兩套系統共同使用一個油箱增壓及通氣系統。兩套系統的液壓油總容量為115~120升。電磁液壓附屬檔案在兩套系統中占很大比例。主系統及剎車系統均有蓄壓瓶,前者用於消除油泵供油不均勻時產生的脈衝現象,後者用於進行主輪的正常及應急剎車。

溫控系統

圖-16轟炸機的空調系統使用由發動機第七壓氣機來的空氣給前、後氣密座艙增壓和加溫。用活門APД-54自動保持座艙內部的空氣壓力,當飛行高度在2000米以下時可保持海平面壓力;在2000~7200米範圍內,可保持恆定的壓力;在7200米以上時可保持座艙內、外壓差為0.39×105帕(0.4千克/厘米2)的恆定值。當飛機進入作戰狀態時,為防止座艙壓力由於蒙皮穿孔而急劇降低,可用手調活門KKД進行調節。飛機上設有專門系統保證低空飛行時座艙的自然通風,飛機上還有液氧裝置。
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圖-16使用由發動機壓氣機供給的熱空氣對機翼前緣加溫,防止結冰。發動機短艙各部分的前緣也使用由發動機壓氣機來的熱空氣加溫,防止在飛行時和地面試車時結冰。垂尾和平尾的前緣防冰採用電阻絲加溫裝置。此外,飛行員座艙前玻璃和領航員前面的瞄準玻璃採用電熱防冰裝置,其餘用熱吹風防冰裝置。

性能數據

機體參數
乘員
6人
長度
34.80米,機身最大直徑2.5米
翼展
32.93米
高度
10.36-10.8米
機翼面積
164.65平方米
空重
372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75800-79000千克
動力系統
2台AM-3M-500或PG-3M渦輪噴氣發動機,載油量14050千克
AM-3型的推力為8700公斤,PG-3M型的推力為9500千克
推力
2 ×93.2千牛(951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
0.86馬赫(1050千米/小時)
6000米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992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2300-12800米
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時升限為11000米
一般活動高度8000-10000米
航程
7200千米
載彈3噸的航程可達6000公里,續航時間約為7個小時
作戰半徑
2300千米
爬升率
/
翼載荷
46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24

衍生型號

圖-16的各型外形基本相同,只是設備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改變。共有12種型別,分別介紹如下:
圖-16轟炸機圖-16轟炸機
“獾”A戰略轟炸機的基本型。帶核彈或常規自由落體炸彈,乘員7名。玻璃雷達罩,頭部下面有小型雷達罩。7門23毫米機炮。有些飛機用作空中加油機,進行夥伴加油時使用獨特的翼尖對翼尖加油技術。給圖-22進行空中加油時用探管-喇叭罩系統。其中一部分“獾”A被改作搜尋救生用,機身下帶有無線電操縱的大型救生艇。
“獾”B(圖-16KS-1)與A型相似,但裝兩枚由渦噴發動機推進的AS-1飛航式反艦飛彈,後來攜帶飛彈的任務由G型執行。為圖-16的一種改進型,其翼下掛點掛載兩枚KS-1型(AS-1“狗窩”)反艦飛彈。後來,設計人員將現有部分圖-16KS-1型轟炸機按照“獾”-G標準進行了改裝。圖-16K-10“獾”-C轟炸機屬於另外一種反艦轟炸機,於1961年問世。該型的機身下方以半嵌入方式攜載1枚K-10S(AS-2“鱒魚”)型反艦飛彈。圖-16KSR-5“獾”-C(改良型)是在圖-16K-10型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有時還被稱作圖-16K-10—26型或圖-16KM型轟炸機。圖-16Kh-11-16“獾”-G型轟炸機屬於一種先進的反艦飛彈轟炸機,屬於新造機型或由圖-16KS-1型改造而成,翼下掛載兩枚更先進的K-11/K-16(AS-5“鮭魚”)反艦/防區外飛彈。圖-16KSR-5型(改型機)轟炸機1977年首次向外界公布,其另一名稱為圖-16K-26型,是在圖-16Kh-11—16型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旨在使飛機能夠攜帶KSR-5或K-26(AS-6“王魚”)型飛彈。
“獾”C反艦型,機身下掛AS-2飛航大型空-地飛彈。頭部裝有雷達罩,代替了A型上的玻璃頭部和頭部機炮。不攜帶自由落體炸彈。改進型在翼下掛AS-6飛彈。
“獾”D海上電子偵察型,頭部形狀同C型,下面的雷達罩加大,機身中部下面串列3個泡形整流罩。
“獾”E照相及電子偵察型,與A型相似,但彈艙中裝照相機。機身下有兩個整流罩,後期型別在機身下有許多的小整流罩。
“獾”F基本上同E型,但翼下掛架上有電子偵察艙,中機身下無整流罩。
“獾”G由B型改進而來,翼下掛兩枚火箭推進的AS-5空-地飛彈。該機的雷達更大,作戰半徑達3220公里。G型飛機多數在海軍航空兵的反艦中隊服役。另外,給了埃及25架,以彌補1973年10月對以色列作戰中損失的圖-16飛機。“獾”G改進型1981年瑞典空軍首次拍攝到此型。中機身下的大型雷達罩代替了頭部雷達罩,該型能攜帶AS-6空-地飛彈,裝在玻璃頭部外的設備能修正飛機發射飛彈的位置。
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獾”H護航電子干擾型,主要功能是投放干擾物。干擾物投放機構在彈艙區,總共能攜帶9075千克的干擾物。艙口在彈艙的後部。彈艙前、後各有一個水滴狀雷達天線罩。彈艙之後裝有兩個刀形天線。
“獾”J專門的電子干擾型。一些設備裝在從武器艙內突出的船形整流罩內,周圍是熱交換器及排氣孔,反雷達噪聲干擾器工作在A~I波段之間,玻璃機頭和A型一樣。一些飛機在翼尖有大塊的平板天線。
“獾”K電子偵察型。機頭與A型相似,有兩個泡形天線罩,彈艙上和彈艙前各一個。在後部天線罩前面的中心線上有4個小型吊艙。
“獾”L前蘇聯海軍的電子戰型,外形象“獾”G,但裝與圖-95“熊”G相似的電子設備。

服役動態

中國引進
1958年9月16日,赫魯雪夫在雅爾達接見中國駐蘇大使時提出:如果中國認為需要而提出要求的話,蘇聯可派遣一批帶有火箭的圖-16轟炸機到中國,配以蘇聯駕駛人員,用這種飛機可在沿海的中國領水領空給侵略者打擊,而加強對美國的壓力。中國政府婉言謝絕了赫魯雪夫的提議,並決定提前進行圖-16轟炸機的生產。赫魯雪夫最後同意提前提供圖-16飛機的技術資料和樣品,自1958年11月開始提供技術資料,作為飛機樣品,則提供最近出廠的正在使用著的兩架圖-16飛機。可以派遣必要數量的專家去中國。由蘇聯供應中國還不能生產的某些部件、鍛件、衝壓件和半成品。
中國政府於11月10日派員去蘇聯談判,談判進展順利,蘇方基本上滿足了中方要求。2架圖-16樣機於1959年1月6日抵達哈爾濱122廠(現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蘇方並於1959年2月4日提前供應了圖-16飛機的資料。
中方的6個空勤組、4個地勤組和翻譯人員共110人去蘇聯梁贊進行改裝訓練。從蘇聯進口的2架圖-16樣機後來轉交給了空軍。空軍派往蘇聯改裝訓練的空、地勤人員於1959年7月回國。9月19日空軍決定,這些人員組成第一個圖-16轟炸機大隊,駐哈爾濱122廠,該大隊所屬空軍訓練部建制。
中國運用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製造的第一顆核子彈在西北戈壁灘的一座高102.438米的鐵塔上起爆成功。當時一些西方人士曾說:中國爆炸的只是一個原子爆炸裝置,並沒有解決運載工具問題。
圖-16轟炸機(圖-16“獾”式轟炸機)
1965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師副師長李源一(1929~1988)機組駕駛4251號圖-16型飛機,執行我國首次試驗空投核子彈的任務並取得成功。當年的核子彈載機4251號圖-16型飛機和它曾經投下的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的1:1模型,都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的展廳內展出,供人觀瞻。請注意這架飛機上的軍微和機號的紅顏色都是銀色。這是因為普通紅色塗料在輻射條件下可能燃燒,而這種銀色的防輻射塗料則不會。
1966年5月9日,另一架圖16型飛機又一次投下了帶熱核材料的核子彈。
1967年6月17日,曾經首次空投核子彈的圖一16型飛機,空投了中國第一顆氫彈。

總體評價

圖-16轟炸機在尚未被投入現役之前,就被證明在受到超音速殲擊機的攔截時生存率很低,存在航速不高、載彈量不大、航程不遠、突防手段少等問題。(空軍之翼,環球網)
中國在圖-16的基礎上仿製的轟-6高亞音速轟炸機,服役以來一直是中國空軍的主力轟炸機。(環球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