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2轟炸機(俄文:Ту-22,英文:Tu-22,北約代號:Blinder ,俄文:Ослепитель,譯文:眼罩),是蘇聯/俄羅斯一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也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
圖-22轟炸機最初設計的目的是要取代當時的圖-16,以超音速的飛行性能突破防空網和空中攔截,對歐洲的戰略目標投擲核武器攻擊,在尾部上方裝備兩台RD-7渦輪噴氣發動機,提供的動力使其可以達到1.5馬赫的飛行速度,可裝載9噸的各型彈藥或一枚Kh-22巡航飛彈,設計任務是以團級飛行編隊突擊轟炸敵方縱深戰略目標,以彌補圖-16轟炸機在突擊性上的不足。
圖-22轟炸機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Туполева/Tupolev,現俄羅斯聯合航空集團)研製,於1959年9月7日首飛成功,1962年正式加入蘇聯空軍序列,總生產量大於300架,並出口利比亞和伊拉克。蘇聯解體後,最後一架圖-22轟炸機在1998年於烏克蘭空軍除役。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機型結構,動力系統,機載武器,性能數據,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面對著美國戰略空軍,蘇聯感到了巨大的威脅,他們迫切地感覺到組建一支戰略性空中力量的重要性。鑒於這個軍種的高技術含量以及戰略上的要求,往往一種型號的飛機在列入現役之前,對於將要替代它的下一型號飛機的研製工作就開始了。
冷戰初期,蘇聯急切地想縮短同美國在轟炸機發展方面的差距。儘管西方的觀察家們認為蘇聯在核轟炸機方面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蘇聯的航空器設計局在研製這類飛機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50年代,蘇聯現役唯一的長程轟炸機是圖-4“公牛”——美國B-29轟炸機的仿製品,鑒於這種轟炸機在性能上的局限,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出了中程的圖-16“獾”噴氣式轟炸機和圖-95“熊”螺旋槳式轟炸機作為其接班人,然而在尚未被投入現役之前,這些飛機就被證明在受到超音速殲擊機的攔截時生存率很低。
1954年,圖-16轟炸機進入量產之後,蘇聯官方正式將下一代超音速轟炸機的發展計畫交給該設計局來進行。
建造沿革
1955年,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開始了“105 工程”,這個工程的代號是斯拉夫字母表中的第32個字母“ю”,這個階段的基本設計是以圖-16為藍本,配合4具安裝在翼根處的VD-5或VD-7渦輪噴氣發動機。1954年另外一個改良設計逐漸成形,兩者最大的差異之一是後者將兩具渦輪發動機安裝在飛機垂直尾翼的根部,這樣的設計同時還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兩個發動機之一失靈,飛機的平衡性不致受到太大的影響。受到“103 工程”的影響,設計中仍然採用圖-16的機身,僅僅是把機翼的掠角改為了52度。
1958年6月21日,圖-22原型機試飛,然而試飛的結果是該機無法達到設計中超音速飛行的要求;於是一切都推倒重來,新的“105A 工程”上馬。“105A 工程”與它前輩的不同點在於減小了機身的面積以降低突破音障時遇到的阻力,並把機翼的掠角重新改為55度,此外,由於縮小的機身無法容納主起落架,它被改裝在了機翼以下。實際上,原設計中關於載彈重量的要求——執行短程任務時載重12000千克,內油箱全滿時載重3000千克,“105A”並未達到;相對於圖-16,其在性能上其主要的進步在於可以以1.52馬赫的速度掠過目標區域上空。儘管第二架“105A”原型機的墜毀導致了對機身的一些重設計,位於喀山的第22國家飛機製造場還是按照“105A”的標準製造了10 架飛機用於評估,這10架圖-22B(北約編號“眼罩A”)並未安裝任何正式生產型號上的特殊任務設備。
1959年,美國第一代超音速轟炸機B-58開始批量生產,並投入使用。1961年蘇聯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圖-22在莫斯科圖西諾航空節露面,隨後裝備部隊,僅比美國晚兩三年,北約(NATO)先後給予Bullshot和Beauty兩種代稱,最後則定名為Blinder。不過蘇聯的飛行員最常使用的暱稱是錐子(Shilo)。蘇聯空軍最初的生產計畫是在1961年生產12架圖-22B轟炸機與30架圖-22R偵查機型,然而試飛的結果以及一些問題,最終僅有15架圖-22B生產,這些飛機於1962年撥交訓練單位開始服役。從1957年開始到1969年之間,一共生產了250至313架各型圖-22,除裝備於蘇聯空海軍外,還出口利比亞、伊拉克等,仍有160架左右在使用。
圖-22轟炸機主要有5種型號,按照北約的命名,分別為眼罩-A,眼罩-B,眼罩-C,眼罩-D和眼罩-E,以及其他改進型號,其中A和B型執行轟炸任務,C、D型改作偵察和教練用機。
服役歷程
1978至1987年,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同樣從蘇聯引入的圖-22投入了與查德的邊境衝突,但戰果不大,最後因為缺乏保修與零件支援,利軍所有的圖-22宣告報廢。
1991年,蘇聯解體時,剩餘的圖-22機隊分別被俄羅斯與烏克蘭接管,並在1990年代除役。伊拉克薩達姆時期伊拉克從盟友蘇聯引進了圖-22轟炸機,並配備了AS-4“廚房”反艦飛彈。後來在海灣戰爭中,伊軍圖-22、圖-16與轟-6全數被摧毀,喪失了戰略空襲的能力。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機型
圖-22轟炸機的頭部很尖,機翼很薄,後掠角大,機身外形流線光滑。按跨音速面積律設計,兩台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尾部上方、垂尾的兩側。平尾、垂尾都有較大的後掠角。
機翼
圖-22的主翼是中低單翼,為了超音速衝刺性能的要求,後掠角為55度。水平安定面與主翼位於相同的高度。機翼靠內側的後方,在兩邊各有一個狹長的整流罩,起飛後輪胎向後收藏與此。鼻輪也是向後收起於前機身。兩具渦輪發動機位於單垂直尾翼的底部,安裝在較高的位置可以避開來自地面的異物傷害,也可以減少機翼與前機身對於氣流的影響,不過在維修方面非常不方便,也會降低尾部結構的壽命。為了取得較大的作戰半徑,僅有在最後階段才會有1.5馬赫的空速衝刺,其他時間則是以亞音速飛行以節省燃料。基於高速飛行的需要,機身截面積儘量減小,三位乘員的座位是前後縱列的形態。
座椅
圖-22進出飛機都需要從機身下方,先坐上各自的彈射椅,然後推送到機身內部。這三具彈射椅都是向下彈射,因此在地面和低高度的時候是無法操作,最前方的座椅是導航員,他在機身中的位置是在飛行員的前下方。中間是飛行員,最後是通訊/導航員。圖-22不是一架很容易控制的飛機,也不是一般飛行員偏好的飛機。試飛員亞歷西·尼科諾夫(Alexey Nikonov)曾經批評過的飛行控制裝置:在沒有自動飛行裝置協助下,一般人能夠一天飛兩趟就很了不得了。在降落前,飛行員必須將空速保持在290千米時以上,否則飛機會突然仰頭導致失速,進而失去控制。資格較淺的飛行員則被限制不得在超過12米/秒的側風出現時降落。
動力系統
圖-22轟炸機安有兩台Д-15型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85.3千牛,加力推力120.1千牛。安裝在垂尾兩側,使排氣不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進氣口前緣是環狀的,起飛時可用作動筒把它調到前方位置,使之與短艙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縫,空氣經此縫流入,從而增加進氣量。原來的噴管在短的固定段之後有開槽的末段,它與外面的整流罩之間有環形空間。噴管在外面的整流罩里有收斂擴散段,據信這可以增加推力和航程。在頭部還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其下面有三角形保護裝置,以防止受油探管的喇叭罩損壞飛機頭部。
圖-22的總推力、升限、航程與B-58差不多,但起飛重最比B-58大,最大飛行速度只有M1.5。
機載武器
圖-22轟炸機的自衛武器很少,僅在尾部有一門30毫米機炮。自衛手段主要靠速度,夜間使用電子干擾機自衛。由於重量大,機翼面積較小,故盤旋性能不好,投放武器時機動範圍小。其綜合作戰能力介於美國的B-58和英國的3V轟炸機(“勝利者”、“火神”和“勇士”)之間。圖-22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可使用加力起飛,爬到10000米高度,再以990千米/小時的平均速度飛往目標,同時爬升到12000米高度,距目標500千米,速度加大到M1.2至1.4,距離目標180至270千米時發射飛彈,然後仍繼續飛向目標,以制導飛彈。若使用常規炸彈轟炸,則飛機要以超音速的衝刺速度接近目標。在目標上空以高亞音速進行水平投彈。攻擊後以超音速脫離。採用這種攻擊方法時圖-22的活動半徑約為1000千米。最大作戰高度為14700米,超音速攻擊時的最大作戰高度為12000米。為加速到超音速,任何情況下都需要使用加力。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圖-22R型) | |
---|---|
乘員 | 3人(飛行員、領航員、武器系統官) |
長度 | 41.60米 |
翼展 | 23.17米 |
高度 | 10.13米 |
機翼面積 | 162平方米 |
後掠角 | (外段)45° (內段)50° |
展弦比 | 4.1 |
空重 | 34000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92000千克 |
動力系統 | 2 ×RD-7M-2渦噴發動機 |
推力 | 最大推力:2 ×107.9千牛 加力推力:2 ×161.9千牛 |
最大飛行速度 | 1.42馬赫 |
實用升限 | 13300米 |
航程 | 4900千米 |
作戰半徑 | / |
爬升率 | / |
翼載荷 | 568千克/平方米 |
推重比 | 0.36 |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圖-22B
“眼罩”A轟炸偵察型,最早的轟炸型號,但僅能投放自由落體炸彈,生產數量較少,後多作為訓練使用。可在機身彈艙內帶自由落體核炸彈或常規炸彈。由於最大航程只有2250千米,無法執行設計時要求的戰略任務。因此生產架數不多,少數服役。後出口伊拉克,並參與了伊拉克多次的局部戰爭,有戰鬥損失。
圖-22K
“眼罩”B轟炸型,圖-22的反艦型號,可發射Kh-22巡航飛彈,是“眼罩”A的改型,但性能提高了,彈艙內可帶裝核彈頭的AS-4“廚房”空地飛彈。頭部雷達更大,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曾出口利比亞,在與查德的戰爭中曾發揮一定作用。B型彈艙內可帶AS-4“廚房”核巡航飛彈。 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使用加力起飛,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900千米/小時的速度前進;在距離目標500千米時高度上升到12000米,速度增加到M1.2~1.4;離目標180-270千米時發射飛彈,然後繼續前飛,以制導飛彈飛向目標。若使用常規炸彈轟炸,則可以超音速衝刺速度接近目標,在目標上空以高亞音速進行水平投彈,再以超音速脫離。
圖-22R
“眼罩”C海上偵察型,保留轟炸能力的圖-22B偵察改型。頭部有空中受油探管,彈艙門上有6個照相艙口,有電介質板,頭部罩經改進,有些還裝有電子對抗設備或電子情報收集設備。交付了約60架,大多數供海軍航空兵使用。
圖-22U
“眼罩”D,教練機改型,教練員座艙在標準座艙之後,位置略高些,座艙蓋加長了,亦提供給利比亞。
圖-22P
“眼罩”E電子戰/偵察改型。頭錐作了改進,並增加了電子天線。服役歷史編輯蘇聯由於圖-22本身設計不良,故很快就被後續機種圖-22M取代。
圖-22RD
圖-22R的空中加油改型
圖-22RK
保留圖-22R偵察能力的空中數據站改型
圖-22RDK
圖-22RD的空中加油改型
圖-22RDM
圖-22R的的進一步升級設備的偵察型號
圖-22PD
圖-22P的空中加油改型
圖-22KD
圖-22K的空中加油改型
圖-22KP
圖-22K的電子戰改型,可發射Kh-22P反輻射飛彈。
圖-22KPD
圖-22KP的空中加油改型
圖-22UD
圖-22U的加油教練機改型
改型型號
1966年,蘇聯軍方正式下令開發全新的圖-22M轟炸機以及與其搭配的作戰武器,並安裝改進後的NK-22渦扇發動機,並在機腹中線掛載1枚Kh-22“風暴”空地飛彈。圖波列夫設計局加緊設計,最後設計出的圖-22M優異地超出了軍方的要求(尤其是轟炸、反艦方面)。3年後的1969年6月,圖-22M第一款生產型(圖-22M0)終於出廠,進行多項試驗,並接受軍方提議改進。不久,北約方面用偵察衛星發現了該型轟炸機,給起綽號為“逆火”(Backfire)。該型在外形方面與老的圖-22明顯不同,且性能完全超過了圖-22。4年後,圖-22M1型正式開始裝備蘇軍,開始了圖-22M的服役史。之後多年,圖-22M2、圖-22M3相繼服役,性能更為優異。
服役動態
2008年8日,俄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阿納托利·諾戈維岑將軍曾承認,俄空軍的一架蘇-25戰鬥轟炸機和一架圖-22轟炸機在南奧塞梯境內被擊落,飛行員情況不明。俄軍發言人介紹說,圖-22轟炸機根本不可能被類似於便攜防空飛彈這樣的近程防空武器所擊落,因為後者的射程和射高通常都不會超過5千米,而圖-22執行轟炸任務時的飛行高度要明顯超過這一距離。烏克蘭防空部隊裝備有大量的S-200系統,而格軍方很可能是從烏方那裡獲得了這種遠程防空武器。
總體評價
圖-22轟炸機作為蘇聯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性能不是非常可靠,航程也差強人意,理論上可以進行超音速突防,但飛機加滿油和飛彈後,根本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就算到達目標附近時其速度達到1.5馬赫,也無法有效規避當時北約飛機和防空飛彈的攔截。因此,蘇軍對此轟炸機並不滿意,只是少量裝備,並責成各設計局開發下一代超音速轟炸機來取代圖-16和圖-22。
圖-22雖然是蘇聯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但性能並不理想,其綜合作戰能力與B-58相差不大,但應當說“眼罩”的設計是成功的,反觀B-58由於航程短,不能混裝多種核武器,也不能帶常規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