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結構與層次,①高等專門教育,②普通高等教育,③中等專業教育,④在職教育和成人教育,專業設定和教學改革,①打破舊模式,②拓寬知識基礎,③走向情報化、現代化,④增設了一批專業,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圖書館學教育面臨信息化挑戰,中國圖書館教育發展簡史,①草創時期(1913~1949),②興起時期(1949~1956),③調整時期(1957~1966),④停頓時期(1967~1977),⑤恢復時期(1978~1983),⑥提高時期(1984年以來),國外圖書館學發展簡史,圖書館學的建立,圖書館學校的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制的建設,圖書館學教育課程建設,概念連結,圖書館學,圖書館,
教育結構與層次
從90年代初起,中國圖書館學正規教育已初步形成“三個層次、七個級別” 的教育體系。
①高等專門教育
高等專門教育又分為 3個級別:
三是研究生班教育。主要是從文、理、工、農、醫和外語等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招生,考試合格者再進行兩年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育,畢業後兩年內提交學位論文,經過答辯通過後可授予碩士學位。
②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也分三個級別:
一是雙學位教育。即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同時,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達到規定的學分,畢業時可獲得兩個學士學位。
二是大學本科教育。學制4年,多數設在綜合性大學(少數設在專科性大學),80年代不少院校改變了以文科為主的局面,並分圖書館學、情報學兩個專業招收學生,畢業時分別授予文學士和理學士學位。
三是大專教育。學制三年,按招生、分配和管理體制又分三種情況:經國家教委批准的統一招生、統一分配的正規大學所辦的大專班;由地方或部門批准、只限於某一地區招生、並採取定向或推薦辦法分配的大專班;不包分配的社會大學、夜大學或自費走讀大學等。
③中等專業教育
在圖書館和情報部門,初級人才約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0~60%。80年代中期
以後,全國陸續創辦了圖書館學中專教育點20餘所,它們有的由政府主管部門和圖書館主辦,如湖南圖書情報學校;有的由大學或中學主辦,如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滬光中學辦的職業班;有的由大企業創辦,如四川油田和勝利油田辦的中專班,學制為二年。
80年代,中國圖書館學正規教育在教育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有:研究生培養過少,大學本科和專科發展過快,中等專業教育較薄弱,教育點的地區分布仍不盡合理等。
④在職教育和成人教育
圖書館員在受過從事圖書館和情報服務所必需的預備教育之後,對以前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不斷更新的學習過程,通常又稱為繼續教育。它可使工作人員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了解新的思想、觀點,掌握新的知識、技能,為成為不斷出現的新興領域的專家作準備。
繼續教育主要機構
一是圖書館協會。它通常都把繼續教育確定為首要職責之一。
二是專業學校。在逐漸認識到支持畢業生的畢生事業是應盡的職責後,也提供各種繼續教育機會,這樣做也有助於改善學校的經濟狀況。
三是圖書館。許多大中型圖書館往往被賦予向本地區、本系統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任務。它們通常與圖書館協會、學校合作開展在職教育。
四是政府部門。管理圖書館事業的職能部門往往通過有關法規或直接資助促進在職教育,有的還組織各種長期或短期的培訓。
五是國際組織。許多國際組織都意識到繼續教育的價值,積極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影響最大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
國際文獻聯合會,它們都經常組織國際會議,舉辦短期培訓班,提供師資、出版物和給予指導等。繼續教育方式主要是專題研討會、研習班、講座、函授、電話會議、錄像資料等。一些歐美國家正大力開發無時間、地點限制的傳授系統,如通過衛星的單視道雙聲道遠距離會議、軟體包系列、錄像-錄音帶等。
教育主要方式
在中國,在職教育主要是為已經從事圖書館和情報服務,但未受過必要的預備教育或專業培訓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的補課性預備教育,這通常稱為成人教育或業餘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有:
一是脫產在大學、幹部學院進修1~2年,取得結業證書。
二是業餘參加夜校或成人教育學校,在1~3年內完成預定的圖書館專業課、文化基礎課或外語課學習計畫,取得中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文憑或專業證書。
三是函授班或函授學校 (3年制專科或5年制本科),主要是自學,兼有輔導課,畢業獲大學
專科或大學
本科文憑。
四是短期培訓。幾個月或1 個月以下的短期訓練班,對象可以是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領導人員等。
中國圖書館學在職培訓或成人教育的主體是高等院校辦的
函授班、進修班,各圖書館辦的業餘大學以及各級廣播電視大學辦的圖書館學專業班。它們具有形式多樣、時間靈活、人數眾多、覆蓋面大等特點。與在校教育相比,不僅節省時間、經費和師資,而且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崗位工作人員持續培訓的需要。1988年底全國各地設立的成人教育點有33個。北大和武大兩校培訓的函授生每年畢業近1000人,1985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全國招收圖書館學大專生,到1988年已畢業近萬人,同年又招收了3000名新生。1987年起各地又開辦了為期一年左右的專業證書班,到1990年參加學習的已超過1萬人。
專業設定和教學改革
80年代,中國圖書館學教育在專業設定上不斷擴展,教學內容日益豐富。
①打破舊模式
1979年,北大、武大和北大分校分文、理兩科招生,打破了前30年僅有文科的舊模式。70年代末一些大學設定了科技情報專業。到80年代後期,
圖書館學教育與
情報教育已日益兼容和走向一體化。
②拓寬知識基礎
如北大曾安排1979、1980兩屆學生在前2年先到物理、生物、計算機、經濟、中文和歷史等系學習,後兩年回本系學習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課程,使學生具有兩門以上專業知識。
③走向情報化、現代化
1983年 3月中國第一所獨立的中等圖書情報學校──湖南圖書情報學校在長沙
建立。1984年4月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基礎上建立圖書情報學院。1984年11月
上海大學文學院文獻信息管理系成立。很多院校在培養目標、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上都進行一系列改革,開設了一批適應現代化需要的課程,如圖書館自動化、計算機原理、圖書館現代技術、資料庫、文獻保護、情報分析與研究、文獻計量學等。自1985年教育部發布04號檔案,號召高等院校普及“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後,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出針對本專業特點,區分不同層次的文獻檢索課(見
讀者教育)。這些變化既是資訊時代的要求,也是圖書館加強情報意識的反映。
④增設了一批專業
除了情報學專業以外,針對圖書編輯、出版、發行和檔案學等專業人才短缺的國情,武漢大學增辦了
圖書發行管理學和檔案學專業,南京大學開辦了
計算機情報檢索自動化和檔案學專業,安徽大學開辦了圖書發行專業,北大在函授部開辦編輯出版專業。⑤向專科院校發展。一批工、農、醫、外語等高等院校紛紛開設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專業特點的圖書情報人才,如大連理工大學、東北水利電力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湖南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等院校都開設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
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
1978 年以前,全國圖書館學專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不足10人。到80年代末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例如武大圖書情報學院1990年底共有教師9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講師41人,助教30人,並每年選派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使其知識結構不斷更新。
教材建設
1978年以前,公開出版的教材只有幾種,而1978~1988年僅北大教師編著的專業教材就有50多種,
圖書館學概論、情報學概論、科技文獻檢索、圖書館目錄、中西文工具書、中國書史、圖書分類等課程都有完整的配套教材,既有學習指導書,還有教學參考文選。南開大學、
廣西圖書館學會、
吉林省圖書館學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以及遼寧人民出版社等都編輯出版了專業系列叢書。除了數量成倍增長外,專業教材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如《圖書館學基礎》、《目錄學概論》、《中文工具書使用法》、《科技文獻檢索》等 5種教材1988年被評為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獲圖書館學會和校級獎勵的教材數量更多。在辦學條件方面,雖然有一些新建的系(專業)存在師資不足,沒有實習室和缺乏教學所需的設備等問題,但多數院校的設備、條件已逐步改觀,如南京大學文獻情報學系成立不到10年,就建立了圖書情報檔案現代技術 8個實驗室,擁有16台微型電子計算機,28台英文打字機、全套縮微,視聽、雷射光碟設備,教學手段齊備,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圖書館學教育面臨信息化挑戰
一所高校開設的圖書館學專業,設立的229個學分中,圖書館學課程僅占15個學分,刪減的專業課由財政金融學、廣告學等“時髦”課取代。
第二屆中美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國際研討會11日在武漢大學閉幕。針對當前圖書館學教育的“去圖書館”化,與會專家心存擔憂。
中國圖書館學教育1920年起源於武漢,至2005年國內約30多所大學招收此專業。
圖書館長期被譽為世界的“信息中心”。但信息技術的普及,網路成為溝通的重要媒介,圖書館作為信息獲取的主要中介地位發生改變,且日益邊緣化。
美國圖書館學教育已120餘年,圖書館學教育和圖書館事業發達,但面對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的衝擊,圖書館學教育也存在一定問題。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葉繼元介紹,1924年到至今,美國、加拿大87所大學情報學學院已有23所停辦,其中聲望很高的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創辦了近60多年,但1990年停辦。2003年時任美國圖書館學會主席的Gorman甚至提出“圖書館教育危機論”。
與此對應,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學圖書館學系紛紛改名為信息管理或信息資源院(系),眾多二類三類學校的圖書館學院系紛紛停止招生,而南開、川大等高校圖書館學院或系併入經濟、管理等學院下成為二級學科。
武大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陳傳夫認為,這一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圖書館學教育面臨壓力和危機。
圖書館工作長時期內社會、經濟地位較低。隨著高校招生並軌,學生繳費上學,考生及家長必然考慮投入與產出,專家介紹,圖書館學學科教育的考生相對減少,在生源和經費上都面臨危機。一些大學圖書館學教授紛紛改任館長、處長等職,圖書館學專業學生也在尋找機會轉專業,留下的畢業時紛紛改行。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軍事信息管理系70%的學生改行去了政府機構或企業。北大情報學專業本科生一半以上讀研,近三年畢業的139個碩士生,47.4%的去了企業,7.9%的去了高校,6.5%的讀博留學。北大信息管理系負責人坦承:“就業還算滿意,但學生求職很艱難。”
中國圖書館教育發展簡史
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歷程可分為草創、興起、調整、停頓、恢復和提高 6個時期。
①草創時期(1913~1949)
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以 1913年金陵大學文科開設圖書館學課程為開端。武昌文華大學圖書科於1920年 3月成立,1929年改名為
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沈祖榮任校長。 該校先後辦過兩年和三年制的 “正科”,以及為期一年的講習班,開始了正規圖書館學專業教育。1925年 8月,上海國民大學在教育科中設圖書館學系,由
杜定友任系主任,實行學分制,授予學士學位。1927年金陵大學創辦了圖書館學系,
李小緣任系主任,
劉國鈞、萬國鼎、施廷鏞等曾在該系任教。1929年廣州職業學校開辦圖書管理科,這是中國最早的圖書館中等教育機構,1937年廣州淪陷前被迫停辦。此外,成都草堂圖書館、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東方圖書館、安徽省立圖書館、
中華圖書館協會等都舉辦過圖書館學專修班。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科創辦於 1947年,附設於文學院中文系,從該校文科各系學生中招生。
②興起時期(1949~1956)
1949年秋季,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開始招收高中畢業生。1951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招收本科,1952年復改為專修科。1953年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大學。1956年,北大、武大兩校由三年制專科改為4年制本科,擴大了招生名額,並開始大面積招收函授生。50年代初,西南師範學院也曾開辦過圖書館與博物館專修科。
③調整時期(1957~1966)
1958年北京文化學院設立了圖書館學研究班。1960年,吉林師範大學設立了圖書館學專修科,但這幾個專科班都於1962年前後停辦。長期堅持正規教育的仍只有北大、武大兩個點。
④停頓時期(1967~1977)
1966年夏季開始的“
文化大革命”使全國圖書館學教育停頓了 6年之久。1972年北大、武大恢復招生,此後連續招收了 5屆工農兵大學生。
⑤恢復時期(1978~1983)
1978年初全國高校恢復統一招生考試後,圖書館學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78~1983年間,全國有10餘所院校先後建立了圖書館學系(專業),打破了1949~1978年30年間全國只有北大和武大兩系辦學的局面。這一時期,情報學教育開始興起,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學系中增設了情報學專業。80年代,中國圖書館學正規教育在教育結構方面存在研究生培養過少,大學本科和專科發展過快,中等專業教育較薄弱,教育點的地區分布仍不盡合理等問題。
⑥提高時期(1984年以來)
1984~1985年,專業教育發展迅速,教學點達到50多個,在校學生有4000多人,業餘教育和短期培訓也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發展起來。90年代初起,中國圖書館學正規教育逐步形成“三個層次、七個級別”的教育體系。三個層次是高等專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專業教育。七個層次是:高等專門教育分三個級別,即博士研究生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三個級別,即雙學位教育、大學本科教育學制4年、大專教育學制三年。中等專業教育學制二年。圖書館學正規教育體系的層次、級別得到完善。
國外圖書館學發展簡史
圖書館專業人員的培養最早是從學徒制(即師傅帶學徒)開始的。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一些較大的圖書館開設訓練班,進行較有計畫的培訓。受訓人結業後或留在訓練班所在館或到其他圖書館工作。
圖書館學的建立
英國1650年,曾任
英國皇家圖書館館長的J.杜里在《新式圖書館的管理者》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圖書館職業和教育問題。他認為
圖書館員是學問的嚮導和文化的傳播者,應具有高深的學問。
德國圖書館學家M.施雷廷格的《圖書館學綜合性試用教科書》(1808)和F.A.艾伯特的《圖書館員的教育》(1820)兩書都提出了圖書館專門教育和訓練問題。1874年德國一所大學圖書館館長費·羅爾曼在《關於圖書館整理學和德國大學圖書館的專門研究》一文中指出必須開辦大學圖書館教育,並提出了一項為期 3年的大學圖書館教育計畫。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1886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首次開設圖書館學課程,著名圖書館學家、該校圖書館館長K.F.O.齊亞茨科被任命為圖書館學教授。所授課程側重於目錄學、古文書學等文獻研究方面,以培養研究圖書館館員為主,學術性較強。
圖書館學校的建立
美國世界上最早的正規圖書館學校是1887年 1月由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長M.杜威創立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院。
杜威早在1879年就曾撰文強調圖書館工作是一種獨立的職業,應建立專門的圖書館學校。該校當時有兼職教師7名,第一批學生有20名,其中17名女生。科目側重於圖書館經營、圖書保管、書目、分類法、目錄著錄、參考諮詢和圖書館管理,以培養公共圖書館館員為主,技術性較強。
1923年,曾任美國專業圖書館協會主席的C.C.威廉遜在其研究報告《圖書館業務訓練》中建議圖書館學院應分清圖書館事務工作和專業工作,並且只教授後者;這些學院應設在大學;應為這些學院及其師生提供更多的資助;學制應為兩年,一年學習綜合原理,一年學習專門業務;應採用全國證書制;學院應得到認可。報告發表後
美國圖書館協會在1924年正式設立了圖書館學教育委員會(後改為認可委員會),在1925年制訂了美國圖書館學院標準(後於1933、1951、1972年修訂),並對所有的學院進行審核。 50年代初, 美國開始實行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為第一專業學位制,一般是大學畢業生才有資格進入圖書館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世界最早設定圖書館學博士學位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研究院(1928)。60年代是美國圖書館學教育的興旺時期,學校數、學生數、資金等都大大增加,不少社區大學創辦了圖書館技術人員教育,還出現了6 年制的碩士後教育計畫。由於情報學的興起,70年代以後大約三分之二的學院在校名中增加了“情報學”或“情報研究”字樣,或用其直接取代較為傳統的“圖書館學”、“圖書館服務”等。1985年10月經美國圖書館協會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院有56所,其中兼授博士學位的有21所。
英國直到1919年才在倫敦大學設立圖書館學院,到1986年共有17所圖書館學院。課程中既有學術性較強的科目,也有專門技術科目。80年代英國開始改變傳統的圖書館學教學,例如里茲大學設圖書館學文學士和情報學科學學士,謝菲爾德大學將圖書館學院改為情報研究系,斯特拉斯克萊德圖書館學學院則成了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商學院情報系。
前蘇聯圖書館學家Л.Б.哈芙金娜於1913年首次在
莫斯科的沙尼雅夫斯基大學開設圖書館學課程。此後蘇聯相繼建立了莫斯科國立莫洛托夫圖書館學院 (1930)、國立哈爾科夫圖書館學院(1935)和列寧格勒國立克魯普斯卡婭圖書館學院(1941)。這三所學院都設有圖書館學系、目錄學系和少年兒童圖書館學系,學制均為4年。80年代中期蘇聯有各種圖書館學校170多所,其中139所是中等專業學校,占總數的80%,在高等院校設圖書館專業教育點的有28個,設碩士教育點的有5個。
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在1929年創辦了印度第一所正規的圖書館學院。1981年印度共有圖書館學院42所,其中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各為9所。
中國1920年3月中國武昌文華大學設立圖書科,開始了正規圖書館學專業教育。80年代,中國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專業教育有較大的發展(見
中國圖書館學教育)。
圖書館學教育體制的建設
美國和加拿大在教育體制方面,美國和加拿大以碩士學位教育為基本形式,學生為取得學士學位者,學制大多為1年;此外還有學制為1~3 年的博士學位教育和4年制的大學本科教育。
英國以大學本科為主,大多提供2~4年制學士學位教育,許多學校也設碩士學位。還有一些學校則專門提供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
前蘇聯圖書館學教育以培養中級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中等教育為主;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圖書館員。
中國圖書館學歷教育已初步形成3個級別5個層次的體系,即研究生教育 (包括博士與碩士兩個層次,博士點現有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碩士為2~3年制)、 大學教育 (包括4~5年制的本科與2~3年制的專科兩個層次)和中等專科教育。以大學本科為主。
圖書館學教育課程建設
課程設定方面,70年代中以後許多國家 (包括中國) 總的特點是都改變了過去側重教授採訪、分類、編目、參考諮詢等傳統技術方法的狀況,增加了計算機套用、情報服務等課程,朝著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綜合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美國圖書館學課程設定由各校自己確定,必修課一般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基礎、圖書館資料的書目控制、情報資源的組織、圖書館服務、圖書館管理、圖書館和情報系統、計算機導論、研究方法等;選修課包括圖書館業務(編目、藏書建設、讀者服務、聲像資料服務等)、情報系統(分析和設計、計算機語言等)、 情報服務(在線上檢索等)、圖書館和情報基礎數學、各類型圖書館和資料、歷史研究 (圖書館史、公共傳播史等)、印刷出版、圖書保護等。《ALA世界圖書館和情報工作百科全書》中歸納美國圖書館學院的核心課程為:
①圖書館和社會,包括交流、圖書館在交流過程中的作用、情治單位的社會作用、交流載體形式等。
②圖書館服務和資料,包括圖書館服務的機械化、資料類型、藏書類型、圖書館和用戶類型、採選的原則和方法、採選工具、藏書利用、目錄著錄、主題分析和標引、情報查找、參考服務、自動化檢索等。
③研究,包括問題鑑定、研究方法、設計、數據收集和處理、研究成果交流。
④管理,包括計畫、組織、人員配備、指導、控制;系統分析;效率測定;館際合作。
英國拉夫巴勒大學圖書館和情報研究系主任哈瓦德-威廉斯教授在 1985 年國際圖書館和情報學教育會議上,介紹了英國以1974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一份檔案歸納的核心課程為藍本所提出的新的核心課程,包括:
①基礎,如社會中的圖書館、圖書館法、圖書館與圖書館教育史、用戶研究、研究方法。
②資料,如各種載體、參考源、書目工具、書史。
③方法,如標引、內容分析、讀者服務、 知識組織、 參考程式、系統分析、保管與修補。④管理,如行政、人事、系統組織和計畫、計算機和複製技術等。
日本圖書館情報大學4 年制本科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共134個學分。
必修課包括:專業科目A (圖書館情報學概論、 情報載體論、 情報系統論等 19門)、體育和外語,共53個學分。
選修課包括:基礎科目A(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總論等19門)、基礎科目B (語言學、經營工程學、情報工程學等21門)和專業科目B (計量目錄學、情報系統利用論、出版技術論等66門),共81個學分。
2 年制研究生須從圖書館情報基礎論、情報構成論、情報社會關係論、情報載體論、情報認識論、圖書館情報組織論、情報儀器利用論和情報檢索論8 類科目中任選1類,再輔以其他類科目,需達到30個學分。
圖書館學教育隨著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一些專家建議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應適應諸如信息資源管理、資料庫設計、信息市場和銷售、知識工程、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出版等新興領域對人才的需求。
概念連結
圖書館學
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是研究圖書館的發生髮展、組織管理,以及圖書館工作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總結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事業的實踐經驗,建立科學的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高圖書館在人類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圖書館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科學。
現代圖書館學融入了多種屬性的科學內容。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類對信息、文獻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強,圖書館學的研究和套用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中文名:圖書館學
研究對象。近二百年來,關於
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探討,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西方) 1808年,施雷廷格將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概括為藏書的整理,其內容是圖書的配備和目錄的編制。當時,圖書館主要業務工作是整理圖書,他的學術觀點自然離不開對自身工作經驗的
理論概括。
這種以圖書館技術操作、
工作方法為研究核心的觀點,後來有了新的發展,艾伯特、
莫爾貝希、愛德華茲等對藏書建設、分類編目、典藏保護和讀者服務等在理論與方法上都進行了比較完整的經驗總結,並用圖書館管理的概念加以涵蓋。
以圖書館管理為研究對象的集大成者是
杜威。他於1887 年創辦的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院, 其教學體系的核心是探求圖書館管理的“實際的效用和經營”。他的這一觀點受到普遍重視,並具有廣泛的影響。
進入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巴特勒和後來的謝拉等人,認為圖書館的管理和技術方法問題,不應成為圖書館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圖書館學應研究其理論基礎和科學原理以建立圖書館哲學,從而揭示圖書館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
以巴特勒、謝拉為代表的觀點,擴大了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範圍,有助於人們在更廣大的實踐範圍內,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進一步去科學地總結圖書館事業建設和圖書館工作的規律。
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中國)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關於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探討中,占主流的是有關圖書館管理的觀點。
關於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各構成要素的觀點,在30年代逐漸得到了發展。劉國鈞在其《圖書館學要旨》一書中提出圖書、人員、設備和方法四要素應成為分別研究的各種專門學問。1957年,劉國鈞又發表了題為《什麼是圖書館學》的文章,進一步發展了“要素”說,認為圖書館事業有圖書、 讀者、 領導和幹部、建築設備、工作方法等五項要素,並認為圖書館學所研究的對象就是圖書館事業及其各個組成要素,分別對這五項要素進行研究,就構成了圖書館學的整體。
50年代,蘇聯圖書館學引入中國,
列寧關於圖書館是社會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觀點,圖書館應遵循一般
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成為探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指導思想之一。從1957年開始,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探討力求擺脫單純考察技術方法問題的舊模式。
60年代初,中國圖書館學界開始運用矛盾論的觀點研究圖書館學對象問題並取得了進展。由於人們對圖書館矛盾認識的不同, 結論也不一致, 其中以研究“藏”與“用”的矛盾、“圖書”與“讀者”的矛盾較具影響。
80年代,人們又對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科學的揭示,產生了許多新的觀點,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情報交流”、“文獻交流”和“知識交流”。這三種不同的提法雖各有特點,其實是互為表里,三位一體的。情報和知識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它們藉助於文獻得以廣泛傳播;作為交流工具的文獻,其內容蘊藏著情報和知識,圖書館利用文獻為社會服務,實際上也就是進行著廣泛的情報交流和知識交流。
上述各種論點出現在認識科學真理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從而也豐富了圖書館學研究的內容。
學科起源。人們將圖書館學作為一門科學去獨立研究是從近代開始的。由於圖書館學是在圖書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圖書館學自立於近代科學之林以前,歷史上已有關於文獻收集、整理、存儲和利用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為圖書館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古代至中世紀無論中外,圖書館學的知識都是在文獻整理,尤其是在文獻編目的基礎上首先積累起來的。
前述
古巴比倫王國的寺廟廢墟附近所收藏的大批
泥板文獻是按主題排列的,
亞述巴尼拔皇宮圖書館的泥板文獻上也刻有主題的標記,其目錄被刻在收藏室的門旁和牆壁上。這可視為是在一種明確思想指導下的文獻編目的起源。
公元前三世紀,
亞歷山大圖書館第三任館長卡利馬科斯,編成了該館的名為《皮納克斯》的解題目錄,這說明當時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著錄方法。
公元529年,聖·本尼狄克特在羅馬附近建立修道院並為其制定法規時,把讀書當成使人信教修行的一種手段。同時代的
卡西奧多魯斯在自撰的《宗教文獻和世俗文獻指南》中編了一份解題書目,這份目錄在後來若干世紀一直被作為修道院圖書館的藏書標準,他是第一個強調世俗文獻對基督教的重要性的人。
中世紀後期,出現了一批私人藏書家撰寫的著作。英國著名藏書家
伯里1344年完稿的《愛書》,企圖扭轉當時僧院學術衰退的局面,從多方面提出建設圖書館的建議。15世紀義大利藏書家費德里戈對
圖書館館長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也發表了精闢的意見。
歐洲文藝復興至18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
人文主義者抱著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崇敬的心情,廣泛蒐集圖書和歌頌圖書館的價值。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父”的波特拉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當西方歷史從中世紀進入近代之際,圖書館學的理論與方法結束了零星的不系統的狀況,為近代圖書館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是西方圖書館學孕育時期的重要階段,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諾德、英國的杜里和德國的萊布尼茨等人。
諾德於1627年撰寫的《關於圖書館建設的意見》一書,被譽為第一部具有理論意義的圖書館學著作,他的圖書館學思想的核心是:圖書館不應該專為特權階級服務,必須向一切研究人員開放。他構想了一個完美的
科學研究圖書館的雛形,其中的某些論點,至今尚富有啟迪意義。
曾任英國皇家圖書館館長的杜里,1650年撰著的《新式圖書館的管理者》一書,揭示了圖書館在讀者與藏書之間所起的“中間人”的作用。
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是近代圖書館學的先驅,在他的大量建議中包含著許許多多關於圖書館學的理論,其精闢和深刻為後世所稱讚。
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概述中國古代不僅創造了較為完整系統的圖書館管理制度,也相應地出現了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思想。
據考古發現,
殷墟甲骨的入藏、排列都有一定的次序和方法。《周禮》一書記載有
周人分官守書的情況。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給《易經》一書和《尚書》、《詩經》中的各篇做了必要的說明,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序和小序,它們為編目工作中提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的校書編目工作,建立了中國封建時代圖書館工作的一個基本模式。《七略》作為一部系統目錄,開創了一個典籍以
六經為首,諸子以儒家為尊的分類體系。自漢“六分”,晉“四部”,幾經變化,到了唐代確定為“
經史子集”四類,成為後世圖書分類體系的主流。
從隋唐開始,關於藏書聚散的情況和原因已經引起關注。隋秘書監
牛弘撰寫《請開獻書之路表》,此後,“開獻書之路”成為政府圖書館從民間徵集圖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該表還第一次總結了春秋以來圖書館史上的“
五厄”及其發生的原因。
宋代是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一大批學者開展了這方面的學術活動。南宋的
程俱、鄭樵和金代的孔天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程俱在南宋首任
秘書少監時,將北宋時期國家圖書館的沿革、職能、人員,藏書的徵集、整理、典藏和利用等基本工作,總結成《
麟台故事》一書,進呈朝廷。這是現存最早的有關國家圖書館事業的資料。
鄭樵在其《通志》的《藝文略》、《校讎略》和《圖譜略》等幾部分中系統地提出了以藏書整理為核心、以流通利用為目的的思想。他還根據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提出蒐集圖書的八種方法。
金代的孔天監,在其《藏書記》中記述了建立公共
藏書樓的創舉,反映了公開藏書的思想。
學科展望。圖書館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未來充滿希望。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圖書館事業定將得到空前的發展,圖書館工作在為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服務方面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利用圖書館獲取信息和知識,將永遠是人類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歷史將會證明,圖書館學最終將不完全屬於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工作者,它將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關收集、組織、檢索和利用文獻、信息和知識的規律,成為人人都必須掌握的具有方法性質的科學。
分支學科。當代圖書館學的主體部分是由
理論圖書館學、實用圖書館學和專門圖書館學組成的,這三大門類下又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學科。
理論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學一般原理的學科,它為整個圖書館學提供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描述整個圖書館發展的概貌,對圖書館學的其他組成部分和相關部分起著指導作用。
理論圖書館學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領域,從歷史的和現實的研究成果看,它又有以下幾個分支學科。
基礎理論研究。
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探索圖書館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內容,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體系和結構,圖書館學的分支學科與相關科學,圖書館學方法論以及圖書館的性質、社會職能和作用,圖書館與社會進步等內容。
圖書館建設研究。包括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規律經驗教訓、組織原理、體制及圖書館網的類型和建立原則、圖書館立法、圖書館員培養、圖書館學學術研究的
組織工作、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戰略研究等等。
巨觀圖書館學。是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進行巨觀探索、逐漸形成的分支學科。它研究圖書館與社會的關係、與文獻信息系統的關係以及圖書館事業中的同族關係(包括圖書館之間的關係)等等。
比較圖書館學是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對不同國別、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書館問題進行的研究。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分析原因,作出解釋,並從中得出能夠揭示客觀規律的結論。
實用圖書館學是在理論圖書館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圖書館具體工作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而形成的一大門類,包括圖書館工作規律、圖書館管理、圖書館現代化等實際工作領域。
圖書館
圖書館,是蒐集、
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最早的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
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
職能。據《在辭典中出現的"圖書館"》說,"圖書館"一詞最初在
日本的文獻中出現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國文獻中出現,當推《
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擬設簡便圖書館說》,時為1894年。中國最早的省級
圖書館為1904年創辦的
湖北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