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文獻

泥板文獻

以泥板為載體的文獻,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後若干世紀使用於從波斯地中海地區 (包括西亞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利用當地的泥土作為書寫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板文獻
  • 外文名:clay tablet
  • 載體:泥板
  • 時間:公元前4000年
  • 性質:歷史
製作方法,使用,

製作方法

先將粘土做成板狀(形狀有長方形、三角形及其他多邊形等,厚度約 1英寸),在其乾硬之前,用有三角形或方形尖頭的蘆葦桿、木棒、骨棒或金屬棒在泥板上壓成文字。這種密集的三角形文字(一頭細,一頭粗)稱作楔形文字。泥板陰乾或焙燒後即可保存或使用。因泥板無法"裝訂",所以篇幅較長的文獻須壓刻在大塊泥板或多塊泥板上。
多塊泥板的文獻須在每塊泥板上都要刻上文獻名稱和編號,並在泥板末端刻上該文獻的關鍵字或主題詞。泥板上楔形文字的"書寫"起先是從上往下直行書寫(即從右上寫至左下),後改為從左而右"書寫"。

使用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世紀,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亞述人仍使用楔形文字和泥板文獻。泥板文獻也曾與紙草文獻一起在古代埃及被普遍使用。
1845~1851年,英國人A.H.萊亞德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的尼尼微古城發現了大約 3萬塊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內容大多是歷史記載、宗教經典、神話故事、文學作品、債務契約、外交文書、法律條文、書信、遺囑等等。據推測,這裡可能是公元前20世紀的一座圖書館檔案館。19和20世紀,在巴比倫、格拉什、烏爾、瑪里、尼尼微等古城廢墟中均發現了大量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另外,在埃及泰勒阿馬爾奈出土了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收到的300多塊泥板文獻,在希臘的克里特島也發現有古代米諾斯王國的泥板文獻。至1985年,世界上已出土的泥板總計約100萬塊,其中不少存放在歐洲和北美的博物館內。這些泥板文獻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等地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