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禪寺(雲南昆明寺廟)

圓通禪寺(雲南昆明寺廟)

雲南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通禪寺
  • 地址:雲南省昆明
  • 始建時間:公元八世紀
  • 屬性:昆明市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
簡介,史料,建築,特色,住持,

簡介

雲南省昆明市,是政治、文化、宗教、商業、交道中心,轄區擁有你竹寺、華亭寺、太華寺、曹溪寺、圓通禪寺等佛寺,其中,始建於公元八世紀的圓通禪寺,是中國最早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築,加上交通方便,是目前昆明市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
雲南圓通禪寺

史料

李源道《創修圓通寺碑記》記載,寺建於唐南詔蒙氏時期(公元七三八~九○二年)。南詔王閣羅鳳遣其子鳳伽異築拓東城,當時圓通山潮音洞有蛟龍為患,異牟尋始建名為「補陀羅寺」,以鎮蛟龍。其後,寺宇毀於兵焚,到元朝初年只遺荒址。元大德五年(一三○一年(辛丑年))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阿昔思大興土木,以「崇建法宇,莊嚴法身」。經過十九年的苦心經營,到元延七年(一三二○年)建成寺宇,並延請佛日、圓照二僧住持,取名為「圓通寺」。元代的圓通寺景色幽奇,殿宇莊嚴,樓閣壯觀,山石嶙峋,水榭曲徑,石階、石徑、石橋、石欄,安排均稱,別具風格;史稱「常住有田,湯沐有室,卉木篁竹,果林蔬圃,前後映帶」;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幽靜的風景遊覽區。明清兩代,曾不斷修葺,現存寺宇建築大都為清朝建築。據《新纂雲南通志》記載,在明朝成化年間曾重修此寺;清康熙七年,吳三桂又大規模擴建,重修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曲廊,並建「圓通勝境」牌坊,又將山門移出百步直到街面,始成今日的規模。民國年間,也曾多次修葺。一九四九年後,政府拔款重修,寺宇面貌煥然一新。雲南省佛教協會和昆明市佛教協會即在寺內辦公。

建築

進入圓通寺山門,下一道斜坡,屹立著「圓通勝境」坊,是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建造的。前行即抵前廳,廳堂寬敞,現供奉一尊釋迦太子說法像,高二米,純銅鑄成,為一九八四年泰國佛教界贈送中國佛教協會四尊釋迦銅佛中的一尊。雲南省佛教協會已建成佛殿一座,內供泰國贈送的銅佛。空過前廳迴廊,有一方水池。池中間有清康熙年間建的八角亭,四周有石廊環繞,南北有石橋相連,琉璃飛檐,雕藝精湛。亭中供奉千手觀音,正面的對聯以「觀」、「音」開頭∶「觀以無心何來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圓通。」側聯則以「圓」、「通」二字引首∶「圓滿十方現千手眼而濟渡,通達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四周石廊石欄柱上雕有大小石獅百餘對。亭北有橋,通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一重檐歇山式宮殿,屋頂空花脊樑、琉璃寶頂,陶龍翹首欲飛,屋檐金彩丹霞,斗拱飛檐,殿內雕樑畫棟,朱漆鏤金,金碧輝煌。
大殿正中有元代塑造的三身佛即如來的法身、應身、報身;中間者為釋迦牟尼佛,右方為清靜法身毗廬遮那佛;三像並排,結跏趺坐,背有火焰形光圈。
大殿內左右兩壁塑十二圓覺像及護法諸天。左壁有諸天十九身,右壁有諸天十八身,另有羅漢、地祗、人鬼、檀越、護法宰官、供養人及修行者等。佛教傳自印度,印度造像多以天部為侍衙,稱天龍八部眾,其中有的持矛,有的持斧,有的抱彈樂器,也有拱立聽法的,均立於雲端。大殿正中兩根圓柱,高十五米,有青赤二龍蟠繞,裂須怒目,舞爪張牙,作欲斗狀,製作技藝精巧,是明代工匠的藝術結晶。
大殿楹聯為清代雲南布政使劉鴻翔撰寫,很有哲理∶「圓如滿月麗天,魔幽佛顯,廣照大千世界,覺路同登,休論珠火為眉,青蓮作眼,便入佛場,莫非羅漢;通喻慈航泛海,無往不達,普渡億萬眾生,菩提共證,豈必金花著面, 字橫胸,始知轉輪王,即是如來。」後殿塑像,中間結跏趺坐者為觀世音菩薩,左方為文殊菩薩,右方為普賢菩薩。正中觀音塑成男性像,是雲南十方叢林中唯一的男性觀音像。
整個大殿,建築面積達六百餘平方米,寺宇風格具有元代建築的特點。大殿前方有銅香爐一苹,明代鑄造;左右有石砌花壇,欄柱上雕有一百八十個小獅子,形象各異,刻工精湛。國內外遊客到此瞻仰,無不驚嘆。
從大殿側後沿石磴上行,是新建的銅佛殿。此殿建於一九八五年,專為迎受和供奉泰國贈送的銅製釋迦牟尼佛像而建。銅佛像為磚石結構,融合了中國和泰國、印度的建築風格,為疊檐交錯的尖頂建築,門、立柱都採用印度式風格,守衙著大門的是一對石雕獨角獸。牆面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或仙草,或獨角怪獸。線條流暢,構圖簡練。有一副為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雲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傣族人刀述仁撰、納西族書法家李群傑書寫的對聯簡述了圓通寺的由來∶「衲霞屏下蛟樓幽谷洪害鴨池;螺峰山前佛鎮潮音普濟昆州」。銅殿內坐著一丈多高的釋迦牟尼銅身,體形清稂,反映了釋迦苦修成佛的艱辛。坐像兩旁有彩圖四幅,敘述了釋迦佛修行成佛到涅盤的全過程。銅殿角檐下掛滿銅製風鈴,微風吹來,鈴聲清幽。
大殿後右側,峭壁嶙峋,元代稱盤坤岩,岩間有穿石曲徑,名「采芝徑」,可以直上圓通山。石壁上有前人摩崖刻石題詠。有南詔異牟尋元封元年鐫刻的摩崖大「壽」字;有明代李元陽草書《吟石崖詩》一首∶「鐵筆蜷然擁紺宮,曲崖石蹬穿玲瓏。何年脫下蒼龍骨,至今鱗甲生秋風。」清康熙年間,雲南總督范承勛題「衲霞屏」三字於石壁上;巡撫王繼文摩崖草書七絕一首∶「湖光山翠佛衣來,千仞雲根老碧苔。倚徒孤亭遲月上,神龍忽擁夜珠回。」清康熙年間書法家許泓勛有七律一首∶「圓通古寺樹疊千,松柏青蒼斷復連。或閣或樓或石蹬,在腰在足在山嶺。遙瞻昆水群峰勝,俯視春疇萬戶煙。為喜才僧饒韻致,公餘招我一談禪。」
在螺山峭壁下,有一砂石觀音像碑,為清代人摹刻的唐吳道子手筆。還有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書法家姚安趙松泉摩刻三豐仙師造像、濟公活佛造像、呂純陽大師造像等。
普陀岩下有觀音造像一龕,像無存而龕窟尚在。題額為「事有定數」四字。兩旁有石刻楹聯∶「總統千山,齊登次部;督題萬佛,共到庵堂。」字雖磨損,尚可識讀。其它石刻題記尚存不少,但多數已泐蝕。

特色

大石崖下有幽合、潮音二洞,洞中怪石參差,深杳莫測。岩上落水觸石,發出叮咚響聲,故稱潮音洞。傳說洞中潛藏蛟龍,有盤龍寺僧覺照法師,築壇誦經,咒龍遷徒,降伏了蛟龍,故有咒蛟台,約占地二點五平方米,原建有小閣,今已無存。
沿采芝徑向西直上,過咒蛟台,拾級而上,可至圓通山。石級道口,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石牌坊,上有對聯一副∶「步步小心,須防石頭路滑;層層著眼,方知峰頂人高。」過石坊門,登道口,石壁上摩刻著明嘉靖年間進士孫繼魯的《春日登峰螺峰山詩》∶「乳石嶙峋異,尋聲曲徑通。藏蛟吐陰氣,蹲虎畫吟風。人自半空下,峰由石轉中。星羅千萬戶,俯看夕陽紅。」圓通山頂建有接引殿,為明代建築。內塑西方接引阿彌陀佛,故名接引殿。今佛像無存,殿已移為他用。
明朝初年,日本禪僧機先和尚雲遊名山古剎,到螺峰山,在圓通寺盤桓許久,留下《曙峰擁翠詩》一首,讚美圓通寺說∶「螺峰近在滇城裡,下有招提倚翠屏。雨後含光僧眼碧,雲中色擁佛頭青。層崖鳥度開天險,古洞龍潛闢地靈。」
為了讓圓通佛寺重放異彩,一九七七年,國家拔出鉅款翻修大殿,修補佛像,重建長廊,油漆彩繪,堆山壘石,歷時三年之久。一九八三年移交佛教協會管理,現已成為昆明市內宗教活動的最大場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每年的三月這裡的櫻花含苞怒放,吸引了賞櫻的遊客。

住持

現任住持淳法法師,畢業於北京中國佛學院,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海外聯誼會委員,雲南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