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口副緋鯉

圓口副緋鯉

圓口副緋鯉(Parupeneus cyclostomus)又稱圓口海鯉,秋姑,須哥,羊魚,黃山羊,為鱸形目,鱸亞目,須鯛科,副緋鯉屬一種熱帶地區近海生活的海水魚類。圓口副緋鯉分布於印太海域巴布亞紐幾內亞至印度尼西亞海域,一般生活於地床沙質的海水區域,以吻須在底砂中探尋小型獵物,其外形奇特,可作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圓口副緋鯉
  • 拉丁學名:Parupeneuscyclostomus
  • 別稱:秋姑、須哥,圓口海鯉,秋姑,須哥,羊魚,黃山羊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髓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真骨下綱
  • :鱸形目
  • 亞目: 鱸亞目
  • : 須鯛科
  • :副緋鯉屬
  • :圓口副緋鯉
  • 英文名稱:Goldsaddle goatfish
基本信息,棲息及分布,棲息狀態,分布,形態特徵,漁業方法,科學分類,品種簡介,飼養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圓口副緋鯉
俗名:秋姑、須哥
科目英文:Mullidae
命名者:(Lacepède, 1801)

棲息及分布

棲息狀態

棲息深度:8-92公尺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紅海,東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島。台灣除東部以外,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處;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齶骨無齒。具頦須一對,極長達鰓蓋後緣之後,甚至幾達腹鰭基部。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2-26。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7-28,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色具二型:一為灰黃色,各鱗片具藍色斑點,尾柄具黃色鞍狀斑,眼下方具多條不規則之藍紋,各鰭與頦須皆為黃褐色,第二背鰭和臀鰭具藍色斜紋,尾鰭具藍色平行紋;一為黃化種,體一致為黃色,尾柄具亮黃色鞍狀斑,眼下方具多條不規則之藍紋。

漁業方法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流刺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紅燒或油煎。特殊之覓食行為及體色黃化之現眾,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在台灣南部終年都可釣到。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羊魚科 Mullidae
屬:
副緋鯉屬 Parupeneus

品種簡介

羊魚因為它們下巴底下的兩根類似山羊的“鬍子”而得名,這些觸鬚並不是擺設,它們是為探測沙子中的獵物而生的。羊魚屬須鯛科(Mullidae),通常被用做觀賞的品種是該科中副緋鯉屬(Parupeneus)的成員。黃山羊(Parupeneus cyclostomus)是市場上可以見到的主要品種。
在自然環境中,羊魚主要捕食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如海螺或沙蠶,如果給它們機會,它們也願意吃幾條小魚。實際上它們更像一個清潔工,它們可以清理死魚的屍體和無脊椎動物的殘害。在大海中羊魚成群生活,很容易捕獲,以前它們曾是南方漁民常吃的一種廉價海鮮,直到有人知道這類魚觀賞魚貿易商更喜歡要,它們的身價才高了起來。
羊魚非常好養而且性情溫順,適合與所有體長15-1000px之間的魚類混合飼養。250px以下的羊魚可以飼養在礁岩生態水族箱中,但它們生長的很快,容易對其它小型魚造成威脅。魚肉、蝦肉和沉性飼料都可以用來餵養羊魚,但它們吃不到漂浮在水面的食物。它們喜歡挖掘沙子,如果水族箱中有沙子,它們可以將其翻來翻去。

飼養方法

沒有發現羊魚對某種魚用藥物有不良反應,它們本身也很少患疾病,只要水族箱夠大,它們總是那么快樂。體長大於500px的個體,在引進後應進行淡水浴處理,因為它們多半攜帶有寄生蟲。羊魚能吃能拉,最好配備強勁的過濾系統,否則它們會敗壞你的水質。它們的力量很大,受到驚嚇時會到處亂撞,容易撞傷其它魚,也容易破壞岩石造景,更重要的是,它們撞到石頭上會傷害自己。我覺得它們很膽小,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它們覺得站在水族箱前的人不具備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