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通貨膨脹結構論

國際通貨膨脹結構論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國際通貨膨脹理論。早期代表人物是P.斯特里滕、J.H.G.奧利維拉加W.J.鮑莫爾等。該理論認為,世界性通貨彬脹的原因在於產品供求結構方面的顯著變化。通貨膨脹基本上是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在不同國家之間傳遞的,但由於各國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所占比重不同,兩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不同,構成了各國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70年代,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的重要代表有:挪威經濟學家O.奧克魯斯特、瑞典經濟學家E.F.倫德堡、G.埃德格倫、K.-O.法克森和C.-E.奧克納等人;此外,還建立了奧克魯斯特、埃德格倫、法克森、奧德納的結構模型。為對付通貨膨脹,他們提出了兩項基本對策:(1)\著手從產品的供求結構方面進行調節,力求經濟的平衡增長,以消除通貨膨脹產生的根源;(2) 採取某些對外貿易方面的調節措施,以制止或減輕國外的通貨膨脹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