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政學是以國際間財政關係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科。是當代西方財政學的重要分支之一。這一學科的重要貢獻者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夫婦,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國際財政學有其深刻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關係背景。跨國公司的大量形成、國際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的不斷出現、國際間收入分配狀況的日益惡化,導致了國際社會經濟關係的複雜化,使得國際間雙邊或多邊的財政協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財政學
- 類別:相關辭彙
- 闡述:系統地研究國際間財政關係
- 相關:國際經濟組織
概念,基本脈絡,研究內容,產生髮展,理論體系,研究方法,
概念
國際財政學指系統地研究國際間財政關係的專門學科。是當代西方財政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大夫婦,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國際財政學有其深刻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關係背景:跨國公司的大量形成、國際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的下斷出現,國際間收入分配狀況的日益惡化,導致國際社會經濟關係的複雜化,使國際間雙邊或多邊的財政協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國際財政學的概念與國際財政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但要尋找國際財政的概念,又必須從財政的傳統概念談起。
根據在國內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分配論的觀點,所謂傳統財政就是指在一國領土範圍內的以該國政府為主體的國內分配關係。顯然,這種財政分配關係是封閉性的,它與傳統的封閉型經濟是相適應的。隨著各國經濟的對外開放,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更為密切,世界經濟已變得日益相互依賴,因而,傳統的封閉型經濟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各國經濟已超越國界並步入了開放的世界,在現代開放型經濟環境下,傳統的那種圍於一國領土範圍以內的財政分配關係為新穎的開放性財政分配關係所替代,形成了一種在開放經濟背景下的以一國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係,這就是現代的開放型財政。然而,這種現代的開放型財政實際上可被抽象為國內財政與涉外財政兩者的總和。國際財政是建立在各國的現代開放型財政,或更為準確地說,是建立在各國的涉外財政基礎之上的,涉外財政往往伴隨著國際財政,但涉外財政並不一定引起國際財政。在涉外財政活動的發生並不構成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政府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係時,國際財政便無從產生。
例如,一位美國商人到中國投資,辦了一個外資企業,美國政府依照美國稅法中的涉外條款可以對該美國公民課稅並給予適當的稅收抵免,但在中國政府沒有相關的涉外稅制或涉外稅收管理條例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對於美國政府的課稅行為就只能望洋興嘆,而美國政府自然會從中撈到好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的課稅行為只會影響到外資企業的財務狀況.而不會影響到中國政府的財政利益。因此,美國政府的課稅行為只會涉及到美國政府與位於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之間的稅收征納關係,而不涉及到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的稅收分配關係,這就是說,光是美國政府的涉外財政活動並不會導致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政府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係,涉外財政並沒有導致國際財政的發生。
但在上述例子中,如果中國政府具有相當健全的外資企業稅法或稅收管理條例,那么美國政府的課稅行為就會與中國政府作為來源國政府的優先課稅有關。於是,兩國涉外財政的相互作用必然成以兩個國家的政府為主體的國際分配關係,因際財政應運而生。由此看來。國際財政必然涉及到兩個相互作用在一起的涉外財政。換言之,國際財政,一方面聯繫到兩個國家的財政。另一方面則涉及到使兩個不同國家的財政,相互作用在一起的國際經濟活動。正是通過國際經濟活動這個唯一的媒介,才把兩個不同國家的財政相互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國際財政。正如當代莢國著名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夫婦所指出的,國際財政涉及到“通過國際間資本和貿易的流動而相互聯繫在一起的不同財政制度的並存所造成的相互影響”。顯然,國際財政是財政與國際經濟相互結合的產物。相應地,國際財政學實際上就成了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
基本脈絡
國際財政學認為,國際間的財政關係在形式上與一國國內同級財政間的關係基本相仿,也可歸納為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大類。財政收入主要涉及國際間稅收關係,特別是所得稅的協調;財政支出也相應可以分力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兩大類。由於全球缺乏——個“中央政府”來統一協調各國間的財政關係,因此具有國際性質的財政收支對於各國資源配置的效率、收入分配的公平及其經濟穩健的影響就具有全新而深刻的意義。
國際財政學遵循財政收支的基層脈絡,從效率和公平兩方面展開對國際財政關係的研究。在財政收入方面,由於一國的稅收制度和政策由國內擴展到國際領域,必然產生國際間的稅收關係,包括各個國家相互對他國公民或法人課徵的所得稅、財產稅,關稅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嘆重課稅問題。同時國際間的稅收公平問題更因其地位日益重要而不可忽視。國際稅收協調成為國際財政關係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財政支出方面,一部分是各國為共同提供公共勞務而作出的支付,亦即具有國際性質的購買性支出,如各種國際政治與經濟組織的成立、跨國工程的建造等,均面臨經費的來源問題。另一部分是出於人道主義或政治方面的考慮所做的國際援助,既具有國際性質的轉移支付,又具有負“所得稅”的性質。目前,國際間轉移支付的重要形式是開發援助,這種援助旨在提高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並使這些國家最終走上經濟成長道路。
研究內容
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在西方以美國學者為主要代表,其研究內容大致包括:國際間的財政關係及其協調;國際間的財政政策;國際稅收關係及其協調;國際間的財政援助及收入再分配;國際組織的財政及其管理等等。前蘇聯的財政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對國際財政學進行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政府間的國際信貸及資本輸出;國際間的財政協調;國際組織的財政及其管理等等。中國的國際財政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研究的重點主要在國際稅收方面,並已有多部教材和論著問世;系統的財政學研究雖然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形式散見於報刊雜誌,迄今尚未出版完整的國際財政學著作。
產生髮展
國際財政學作為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其產生和發展離不開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本身的發展。過去,經濟學的這兩個領域幾乎是分開的:財政學通常局限於某個封閉型經濟中,就像我們從馬斯格雷夫教授予1959年出版的財政學名著《財政理論》中看到一樣;國際經濟學則常常不注意公共部門,不關心作為公共部門的財政在國際經濟前動中所起的作用,例如.美國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的《國際注濟學》就是如此。
然而,在國際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國際經濟關係日益過雜的今天.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研究究上的這些不足,提出了將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要求。事實上,財政學與國際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吁能性也是很大的。這種結合是我們從事國際財政學研究所必需的。現在.人們已經把財政學的研究從狹隘的封閉經濟天地拓展到開放經濟的網際背景中,而在國際經濟學的研究中則專門探討作為公共部門的財政所起的作用。財政於:與國際經濟宇的這種結合,形成了對國際財政學的研究。
如果從財政學發展的角度來考察國際財政學的產生和發展.那么我們會發現.國際財政學實際上是財政學在國際經濟研究領域上的發展。眾所周知.傳統的觀點認為,財政是屬於國內經濟的一個範疇,因而對財政的探討和分析基本主都是從某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等方面著眼,以求闡明財政同該國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等方雨同素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所形成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雖然在論及財政領域內的某些特定範疇時也帶皮它們的對外關係.如關稅、涉外所得稅、涉外商品流通稅、對外公債等,但都是從一國的角度和立場出發。這是由於過去-般國家對外經濟關係尚不頻繁.一國財政的憤外關係比較簡單,尚不為各國所重視。隨著一般國家的經濟由對外封閉演變為對外開放.國際經濟關係逐漸發展.一罔財政收支的涉外關係日益增多,涉外財政關係逐漸成為-項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研究的出發點基本上壓是'個國家的利害關係。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國際關係日益錯鯨複雜.出現了既有衝突又有妥協的新局面,相應地反映了舊的經濟國家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 和新的經濟國際主義(Economic Internationalism) 的兩種思潮同時並存的新的時代背景,出現了對國際經濟進行全面綜含的研究,對一國財政涉外關係的研究才開始演變為對國際間相互財政關係的研究,即從一國的觀點研究它與其他國家的財政關係演變為從國際現點研究各國相互之間的財政關係,於是.國際財政學便應運而生。這可由戰後出版的一些財政學著作中將國際財政學方面的內容列為專章得到例證。正如.傳統的財政學在成為一門強莊的專門學科以前.只是一般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與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與眠稅原理》等經典著作都是先論述一國的國民經濟,最後在有關國民經濟論斷的基礎上探討國家財政。
理論體系
始於二次大戰後,盛行於五六十年代的國際財政學研究,其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呢?這裡,我們首先要排除這樣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真正的世界權力機構,因而也不存在一個國際財政當局.更無國際財政可言,也就說不上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了。
顯然,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學術界對"財政"的定義有種種不同的表述方法,不論怎么解釋.嚴恪地說"財政"總是與一個國家的權力機構籌集、分配和使用公共資金的活動分不開的。因而.儘管社會主義財政學與資本主義財政學對財政所闡述的定義有原則性的區別.但對財政的出現是以國家權力機構的存在為前提,都是予以承認的。就目前世界政治情況而論,尚未出現世界性的超國家權力機構.更談不上全球性的聯邦政府.即使是全球性的聯邦政府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主權國家決不會輕易地讓搜其主權。聯合國不過是各國進行協商所利用的一種組織形式.並無超國家的權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復興與開發銀行更是以借貸方式從事業務的國際金融組織。這些世界性組織的權力與真正有效的世界權力機構所應有的權力相距甚遠.它們充其量不過是對各項國際事務在各國間進行一定程度的協調。既然沒有一個制定、頒布和執行國際課稅和支出方案的"國際財政當局"更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範圍的全球財政制度。這反映在學術界,就是很少有人會致力於建立全球稅收和支出制度的研究.而且也是不可能有所建同的。因此,這種意義仁的"國際財政學"(更確切地說.應是"世界財政學"或"全球財政學")當然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我們所指的國際財政學不會去研究以某個世界權力機構為根本主體的、擁有某個"中央"的國際財政當局、通過世界氈圍的全球財政制度所形成的國際分配關係。
然而,各國在財政事務方面早已通過國際經濟活動而相豆發生各種各樣的財政收支關係,而且,這類關係正在日益擴大和加深,從而導致旨在協調國際財政關係和解決國際財政糾紛的各種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的先後產生,國際財政合作中的種種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因此,與這種國際財政合作相對應的、致力於國際財政合作的分析和研究得到重視.二次大戰後出版的一些財政學著作對國際財政合作問題的論述也日益深入。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的話,那么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國際財政合作.包括財政協調、財政同盟與財政一體化三種形式。
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的研究範圍及其理論體系。既然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是包括財政協調、財政同盟和財政一體化這三種形式的國際財政合作,那么國際財政學的研究範圍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具體來說,財政協調是國際財政合作中合乎邏輯的第一步,它強調國際財政合作的自願性.是當今國際財政合作的最一般形式,現有的各種國際稅收協定就是屬於這種形式.這些圍際稅收協定基本上能保證簽約國稅制的強立性,不會對簽約國的財政主權有重大的偏離.卻能成功地進行稅收協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國際現邊協定不僅可通過簽約國的增加.而且可通過擴充協定程圍(包含更多的稅種與不同的稅收問題等)而得到進-步擴大。因此,財政協調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財政同盟是國際財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它強調國際財政合作的強制性,是區域性經濟共同體中所採取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它涉及到區域性經濟共同體的成員國之間在稅收制度、稅率差異上的縮小與趨同,它會帶來顯著的經濟利益.但國家的財政主權會受到削弱。總之,它關係到區域性經濟共同體在消除財政邊界上的努力。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廢除關稅、統一增值稅是這種形式的典型。這種財政同盟一般有關稅同盟、稅收同盟和支出同盟等三種類型。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了實現其內部的統一大市場,必須進一步消除財政邊界,這就需要發展財政同盟的深度和廣度。換言之.在實現關稅同盟後、還要進-步結成間接稅同盟和直接稅同盟,以至於支出同盟。此外,也許還會不斷出現類似於歐共體的區域性經濟共同體或者歐共體本身也許會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因此,財政同盟的前景也相當美好。財政一體化是最高級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在這種形式下,各成員國財政政策目際的制定和手段的管理都是共同體當局的事務,並要求各成員國之間統一財政制度。如此激進的國際財政合作顯然是一種遠離現實的猜測。可以這樣斷言,只要在以後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存在國家主權,即使國際經濟嚴重地相互依賴,完全的財政一體化只能是一種空想。然而,儘管歐共體離這一步還相當遙遠,但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歐共體財政中多少會帶有財政一體化的成份,也無法迴避財政職能在歐共體與其成員國之間的適當分工及其相應的財政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說,至少可以認為在歐共體財政中會出現財政一體化的雛型。因此,財政一年體化應該成為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考慮到上述三種形式的國際財政合作,再聯繫到任何一種財政一般所具有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和增長等經濟職能。
研究方法
即在國際財政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人們是"從一國的觀點研究它與其他國家的財政關係演變為從國際觀點研究各國相互之間的財政關係"。用國際財政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從國家主義分析方法演變為世界主義分析方法,這個演變過程現在仍在進行之中,即使在不久的將來恐怕也會一直繼續下去,因為只要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存在國家主權,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就必然存在國家利益,國家主義分析方法就不可能完全演變為世界主義分析方法。這樣,目前對於國際財政學的研究基本上同時採用了上述兩種方法,更準確地說.是兩者的有機結合,所以我們說,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就是目前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
顯然,這個研究方法的核心在於"有機"兩個字,而要準確地把握這兩個字的含義,只能訴諸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文獻。的確,在有關國際財政學的文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觀點,認為存在著一個所謂"世界效率"、"世界資源配置"和"世界福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並強調國際自由貿易或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會使"世界資源配置"達到最優"世界效率"達到最高,以及"世界福利"達到最大,而許多代表國家主義立場的財政政策和措施會妨礙這種目標的實現。其實,所謂"世界放率"等等,都不過是抽象的理論分析概念.要使它們有實際意義,最好有某種程度的一體化世界的存在。遺憾的是.如今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個與別國經濟利益存在著矛盾甚至衝突的主權國家內,於是"世界效率"這類的目標-般不可能為各自擁有自身權益的主權國家所追求。換言之,世界主義分析方法幾乎是脫離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的。因此,當我們還不可能去追求"世界效率"最高時.只能謀求實現最高的"國家效率"氣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對代表國家主義立場的財政政策和措施的理論研究給以較大的重視,即當我們要處理國家間財政關係時,主要應該站在國家主義的立場上,主要應該運用國家主義的分析方法。
然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運動又使我們有可能去追求類似"世界效率"的目標。二次大戰後出現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使得類似"世界效率"的"區域效率"成為經濟共同體的現實目標.於是,小範圍的區域性的世界主義分析方法倒是應該、也是能夠運用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就是明顯的一例。
當然,矛盾甚至衝突的世界正在妥協,因此,國際財政學者在主要運用國家主義分析方法的.同時也要有世界主義的頭腦。站在國家主義立場上的主權國家為何會採納世界主義的觀點呢?據說,利己的考慮加上夥伴國所施加的壓力會驅使主權國家採納世界主義的觀點。如果國家的財政政策和措施減少了作為整體的經濟共同體的經濟福利,那么很可能是:這種政策和措施非但直接干擾了採納該政策和措施的國家的福利.而且也將激起對方國家的報復,而且這種報復性行動會更多地傷害本國。由此而引起的對該國福利的損失可能會大大地超過該國的政策和措施所可能帶來的刊益。這就有可能驅使一個主權國家制定符合作為整體的世界經濟利益的財政政策和措施。反過來, 一體化的世界仍呈現矛盾,因此.國際財政學者在進行世界主義的思考時仍要有國家主義的觀念。事實上,在一體化的經濟組織中,各成員因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到-起,世界主義的立場是不言而喻的,但各成員國為之追求的共同利益在各成員國之間的分配並不是均等的,在利益的分享、戚本的分擔上.都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又需要考慮個別利益,各自罔家需要站在各自的國家主義立場上謀求自身的權益。
然而,這樣一種將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的形成卻有著現實的思想基礎。二次大戰後,經濟國家主義與經濟國際主義兩種思潮的同時並存,正是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前提。而經濟國家主義與經濟國際主義兩種思潮的理論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國家經濟學與英法流行學派的世界主義經濟學,上面的兩種思潮正是在這兩種經濟學思想的交鋒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