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在海洋科學方面開展合作活動的兩國或多國組織的總稱。1902年成立的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CES)是第一個國際海洋科學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
- 成立:1902年
- 簡稱:ICES
概述
簡介
宗旨和原則
工作語言
主要活動
會員設定和組織規模
作為IUGG所屬7個國際科學組織之一,IAPSO遵守IUGG的章程。
7個國際科學組織
政府間國際海洋科學組織
聯合國系統以外約有五、六十個獨立的政府間國際海洋科學組織。其中多邊組織較多,大多為專門設定。組建目的多是為海洋漁業服務,也有為區域性海洋測量、區域性海洋資源開發、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區域性專題研究而組建的。例如:由巴西、加拿大、古巴、法國、加納、象牙海岸、日本、南韓、摩洛哥、葡萄牙、塞內加爾、南非、西班牙和美國於1966年組成的國際大西洋鮪魚資源保護委員會 (ICCAT),目的是促進大西洋鮪魚資源的研究和保護;由中國和日本於1975年組成的中日聯合漁業委員會(JCFC),目的在於促進黃海和東海漁業資源研究、交換有關資料和制定保護措施;由聯邦德國、瑞典、丹麥、挪威、法國、英國和荷蘭於1962年組成的北海水道測量委員會(NSHC),目的在於促進北海航道測量的合作,並為勘探利用北海能源制訂有關政策;由澳大利亞、法國、英國、紐西蘭、荷蘭和美國於1947年組成的南太平洋委員會(SPC),主要目的是促進南太平洋區域的海洋資源開發。
民間國際海洋科學組織
① 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下設的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IAPSO),1919年初建時作為該聯合會的海洋處,1931年正式成為國際物理海洋學協會(IAPO),1967年改用現名。中國是成員國之一。該協會的宗旨是:促進有關海洋及其與邊界相互作用的科學研究,重點是藉助數學、物理學和化學方法能完成的研究課題;發起、促進並協調需要國際合作的海洋調查研究;為有關問題的討論和發表提供便利。主要附屬機構有:海洋地球物理學委員會、海洋化學委員會、物理海洋學委員會、潮汐與平均海平面委員會,以及海-氣相互作用聯合委員會。
②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下設的國際生物海洋學協會(IABO),建於1966年,宗旨是增進海洋生物學研究,提供並加強生物海洋學家之間的聯繫。曾參與“海洋學聯合大會”、“國際南大洋研究”等多項合作活動。1975年建立了一個珊瑚礁常設委員會。
③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下設的海洋地質學委員會(CMG),宗旨是促進海底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調查研究活動,並促進調查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
與海洋科學活動有關的組織
國際科聯理事會系統以外,有關海洋科學的民間國際組織約有七、八十個。
國際政府間和民間的混合組織 由於一個組織的成員經常應邀參加其他組織的會議,從而逐漸形成兩個或多個組織新組成的專門團體,即國際政府間和民間組織的混合組織。一般是由政府間組織提供指導和經費,由民間組織提供專家和技術。主要有:
①海洋學聯合大會(JOA)。世界海洋科學家的聯合大會,自1959年始,約6年召開一次,綜述海洋科學各方面進展狀況。大會由許多國際海洋科學組織聯合主辦,20多年來已舉行過5次大會。
② 北大西洋聯合協調組 (NAT)。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國際西北大西洋漁業委員會 (ICNAF)和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秘書處間的組織,為協調北大西洋研究工作而設立,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
③ 江河輸入海洋系統聯合工作組(RIOS)。由來自海洋資源研究諮詢委員會 (ACMRR)、海洋資源工程委員會、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和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組成。
④ 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工作組 (SAIOR)。由來自海洋資源研究諮詢委員會、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和世界氣象組織的成員組成。
此外,有一些由一個或多個國際組織主辦的資料中心和服務部門。除世界資料中心(海洋學)外,其他資料中心或負責某一專題,或負責某一海區的資料工作。世界資料中心(海洋學)分別設在華盛頓和莫斯科,專門從事海洋資料的收集、編目、建檔、交換、供應、出版等工作。亞速爾水下固定聲場中心(AFAR)、墨西哥海洋生物分類中心(CPOM)、漁業資料中心 (FDC)、印度洋生物學中心(IOBC)、國際地震學中心 (ISC)、國際海嘯情報中心(ITIC)、黑潮資料中心 (KDC)、地中海海洋分類中心(MMSC)、區域海洋生物學中心(RMBC)等也都與海洋科學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