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論》是2014年4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等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八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收支論
- 作者:周八駿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等
-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 頁數:252 頁
- 定價:55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3223592
《國際收支論》是2014年4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等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八駿。
根據上述理論公式,吸收論所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無非就是改變總收入與總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當國際收支逆差時,表明一國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這時,就應當運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對貿易商品(進口)的過度需求,以糾正國際收支逆差。但緊縮性的財政貨幣...
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經濟、文化等各種對外經濟交往而發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外匯收入與支出。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內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它是一國對外政治、經濟關係的縮影,也是一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升降的反映。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國政府用以分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適時調節政策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理論依據。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發展。基本介紹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研究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重商主義和古典學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
國際收支說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形式是國際借貸學說。1861年,由英國學者葛遜(G.Goschen)提出。其實質是匯率的供求決定論,但並沒有指出具體影響外匯供求和國際收支的因素。二戰後,隨著凱恩斯主義的巨觀經濟分析被廣泛運用,很多學者套用凱恩斯模型來說明影響國際收支...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係。既然國際收支本質上不過是一種貨幣現象,因而國際收支失衡就只能用貨幣政策來糾正。各種調節方法,如貶值、關稅、進口限額、外匯管制和減少支出的吸收政策等,只有在它們相對於...
《國際收支論》是2014年4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等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八駿。內容簡介 《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當代經濟學文庫:國際收支論》對國際收支的四大問題,即(1)什麼是國際收支?(2)什麼是國際收支均衡或不均衡?(3)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是什麼?(4)如何使國際收支不均衡恢復到均衡?作者...
國際收支調整吸收論是在“凱恩斯革命”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國際收支調整理論。它和彈性論、乘數論的主要區別是把對外貿易差額形成的原因,從進出口價值的差額轉移到國內總收入和總支出的差額上。吸收論從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恆等式出發,只是在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以外再增加政府支出,以符合政府干預經濟...
貨幣分析法的主要貢獻在於強調了貨幣因素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缺點是過分強調貨幣的作用(見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政策配合說和內外均衡論可以視為吸收分析法的延伸,它們雖然使吸收分析法更為深入,但同樣存在忽視國際間資本流動的缺陷。總之,這些理論都分別從不同角度、就某一個方面分析國際收支問題,但顯然各有利弊。因...
彈性分析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一種適用於紙幣流通制度的國際收支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後經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勒納等發展而形成的。該理論把匯率水平的調整作為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緊緊圍繞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來探討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條件。前提假設 (1)其他條件...
國際收支差額論指國際儲備的需求量主要取決於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如果是順差,所需儲備就較少,儲備額只需滿足進出口之間的收支差額即可;國際收支如果是逆差,國際儲備除滿足特里芬制定的標準外,還必須完全彌補進出口之間的差額。既要考慮該國當年的國際收支差額狀況,還必須對其國際收支的歷史狀況進行分析,...
國際收支調整乘數論是20世紀50年代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思潮中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的國際收支調整理論。是凱恩斯主義的重要支柱,並用於解釋對外貿易差額。根據乘數論者的觀點,按照巨觀的收入均衡理論,出口等於新增加的貨幣支出,進口等於新減少的貨幣支出,所以出口和進口必定對一國的國民收入發生影響。一國因國民收入增加而...
1、國際收支統計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首先,國際收支狀況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一個重要部分,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可以彌補國內投資和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間的缺口;其次,國際收支與國內本幣的供應有密切的聯繫,國際收支中無論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的交易都需要人民幣資金的配套。外匯儲備的增減更直接...
國際收支調整貨幣論是國際收支調整理論中的一種新理論。貨幣主義的一個流派。其產生與近年來貨幣主義在西歐廣泛套用有關。國際收支調整貨幣論者在分析國際收支問題時和提出對策的基本根據都是貨幣理論。其歷史根源是英國古典學派休謨的價格一現金一流動機制的自動調節論。該貨幣論者認為:國際收支本身是一種貨幣現象,...
(一)國際收支統計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首先,國際收支狀況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一個重要部分,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可以彌補國內投資和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間的缺口;其次,國際收支與國內本幣的供應有密切的聯繫,國際收支中無論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的交易都需要人民幣資金的配套。外匯儲備的增減更...
國際收支模式,外匯匯率必須處於其平衡水平--即能產生穩定經常帳戶餘額的匯率。模式簡介 此模式認為外匯匯率必須處於其平衡水平--即能產生穩定經常帳戶餘額的匯率。出現貿易赤字的國家,其外匯儲備將會減少,並最終使其本國貨幣幣值降低(貶值)。便宜的貨幣使該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同時也使進口產品...
它只注意對外貿易差額,不考察國際資本移動和國民收入變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事先假定存在著充分就業的情況。根據彈性論的解釋,一國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對外貿易發生逆差的原因的標準答案是一國的貨幣對外價值定得過高,從而應當貶值。然而根據彈性論,貨幣對外貶值是真正能夠改善國際收支,還是只能在短期內改善國際...
(1)忽略了國內支出變化對對外資本輸出的影響,從而得出經常項目與國內支出之間的直接關係;(2)沒有考慮到除利率以外其他因素對資本流動的影響;(3)政策的選擇比較單調,僅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4)兩種政策對國內經濟、國際收支影響的大小關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根據不同國家及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可以看出,在FF′線的下方,國際收支有赤字; 在FF′線的上方,國際收支有盈餘。在XX′,線的下方,有通貨膨脹壓力; 在XX′線的上方,有經濟衰退壓力。蒙代爾指出,在固定匯率制下,經濟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只要政府用貨幣政策調整外部平衡,用財政政策調整內部平衡,最終一定會使它達到平衡點G。現在考慮經濟處於W點...
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係。 貨幣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過程中分成兩個學派。一派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基地,另一學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現代貨幣主義的某些理論,但他們又否認同弗里德曼領導的國內貨幣主義有任何聯繫。貨幣論簡介 貨幣論(Monetary Approach)/貨幣供求說...
(2) 借方:不論實際資源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增加 (3) 貸方:不論是實際資產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減少 調節機制 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當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
不過,吸收論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彈性論的缺點,吸納了彈性論的某些合理內容,是在彈性論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國際收支失衡的巨觀原因和注意到國際收支失衡的貨幣方面。因此,吸收論成為70 年代出現的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的先驅。
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係,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範圍中的套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研究對象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巨觀經濟均衡等。國際經濟學是20世紀20年代初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學...
國際收支會計是指反映國與國、地區之間的交易記錄,會計主體不是該國或地區內某一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單位,而是整個國家或地區。因此是一種巨觀會計。國際收支會計也採用借、貸複式記帳法。交易結果乳起対外昀買力增加,稱為資金來源;引起對外購買力嫌少,則叫做資金運用。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頒發的國際收支手冊規定,使...
吸收分析法運用凱恩斯的理論提出增加總收入和減少總吸收的辦法來解決各國普遍面臨的國際收支問題,是適合當時政策需要的。但是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中後期,西方各國普遍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同時國際間資本流動日益頻繁,巨額的國際資本流動對各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產生相當的衝擊。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
《國際收支》是20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小川。內容簡介 國際收支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歐封建社會晚期重商主義的國際收支理論,爾後經歷了古典學派的金幣——價格流動機制,新古典學派的相對價格機制,凱恩斯主義的收入機制、政策調節理論,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和當代全球經濟失衡理論一系列的演變。各種理論都...
國際收支體系 國際收支體系(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ing system)是衡量特定時期內一國居民、企業和政府與國外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商品、勞務、收入和金融資產等方面交易的賬目體系。國際收支體系是衡量特定時期內一國居民、企業和政府與國外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商品、勞務、收入和金融資產等方面交易的賬目體系。
國際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是將幾種主要的國際收支理論加以綜合,以便從整體上全面說明一國內外均衡的國際收支理論。國際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產生和發展與彈性法、吸收法、貨幣法等幾種主要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各自缺陷有密切聯繫。國際收支一般均衡分析在更高層次上兼容並蓄各家理論,力求對國際收支問題作出更全面的分析和...
古典學派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理論又稱為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理論。特點:該理論是建立在貨幣數量論基礎上,以金本位制和自由貿易的存在為前提。調節過程均涉及三個小環節,即黃金量多少、物價高低和進出口增減。代表觀點:休謨機制又稱“物價──鑄幣流動機制”是18世紀中期David Hume提出。核心觀點:在金本...
《國際收支理論與實踐》是199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師玉興。對於國際收支的根本性(持久性)失衡,西方國家多年來積累和形成了彈性分析理論、吸收分析理論、貨幣分析理論、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調節理論等理論與相關政策主張。這些理論與政策主張可否供我國參考和運用?這是值得探討並需由實踐來檢驗的...